关于举办“第四届高品质钢研讨会”的邀请通知

作者: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              发布时间:2015-01-22


分享到:0

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是当前钢铁工业的重要领域。在目前钢铁工业面临的复杂形势下,如何一方面开发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广大炼钢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提高国内钢铁企业在洁净钢生产方面的理论水平,分享洁净钢生产的实践经验,中国金属学会相关分会和北京科技大学决定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届成功举办“高品质钢研讨会”的基础上,于20155月15-17日再次共同主办“第四届高品质钢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程包括3天授课,半天集体讨论。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王新华教授、张立峰教授、张家泉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hris Pisto↑rius教授、韩国汉阳大学Joo Hyun Park教授以及墨西哥Alberto N. Conejo博士)针对专题进行系列讲座,提供最新资料,并将在讲座期间与参会代表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研讨会将讲授目前洁净钢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实践。初步确定的讲座内容如下:

-  夹杂物基础及夹杂物的检测

-  夹杂物冶金(氧化物冶金)

-  脱氧热力学和夹杂物的形核与长大

-  夹杂物的变性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生产实践

-  精炼渣与夹杂物

-  精炼和连铸过程钢水中夹杂物的控制

-  低成本洁净钢平台建设和生产实践

-  连铸坯质量控制

会议的相关信息如下:

时间:

2015515-17

主办单位: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

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授课地点:北京科技大学

与会者: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

注册费用:首次参加人员每人3000元人民币,第二次及以上参加人员每人2000元人民币。同一单位两人以上参加会议费八五折。

请有意参加者于201541日之前将回执发送到以下邮箱或者寄到如下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814房间,100083

联系人:

 

李菲

段豪剑

张立峰

电话

18810603839

15210603219

010-62332267

邮箱

lifeiustb@163.com

duanhaojian@163.com

zhanglifeng@ustb.edu.cn

 


附录:讲员简介

讲员

简介

 

王新华

教授 


主要从事炼钢炉外精炼、连续铸钢、钢品种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编《钢铁冶金(炼钢学)》教材,撰写与合作撰写共发表科技论文270余篇。

承担过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及北京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并与首钢、鞍钢、武钢、攀钢、马钢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在高品质钢冶炼、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利用及铸坯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开发。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

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ISIJ INTERNATIONAL”、“Mineral Metallurgy Materials”等期刊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和编委等。

 

张立峰

教授 

 


主要从事洁净钢与夹杂物的基础和工艺研究,冶金过程中的流动、传热、传质、凝固的模拟仿真。已经发表300多篇科研论文,主编了8本国际会议论文集。

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担任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协会(TMS)过程技术与模型委员会主任。过程冶金类国际刊物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B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审稿委员会成员(Key Reader)、ISIJ International的国际顾问成员(Member of Adviso↑ry Board)以及《钢铁》等杂志的审稿人;先后为30多个国际刊物审理稿件。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所著名的大学有近14年的教学、科研经历,承担过40多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的重大课题。回国后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宝钢不锈、首钢迁钢等二十多项国家和企业合作课题。

2012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及美国矿业金属及材料协会杰出青年提名奖;2010年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杰出科研奖。

 

Chris Pisto↑rius

教授

 


主要从事冶金过程电化学、腐蚀和高温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包括钢的洁净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和炼铁等方面。已发表论文150余篇。

199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腐蚀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8年担任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系副教授、教授、2002年至2008年担任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系系主任。2008年至今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同时为南非科学院和南非工程院两院院士。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Co↑rrosion Engineering, Science编辑委员会成员(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审稿委员会成员(Key Reader),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Co↑rrosion Science等杂志的审稿人

1990, 1997, 1999, 20042005年多次获得南非矿冶协会银奖;2010年获南非矿冶协会金奖;2011年获卡耐基梅隆大学Philbrook奖;2013年获钢铁协会钢包精炼最佳论文奖;2014年获钢铁协会Charles H. Herty 最佳论文奖。

 

Joo Hyun Park

教授

 

 


主要从事铁/非铁金属冶炼及精炼工艺;高纯度金属制造;能源金属材料制造;以及改进高温陶瓷结构和性能,并探讨热力学性质和理论研究。在金属结构优化制造过程中,基于原子、分子水平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开展金属材料高温物理化学实验。并着力于开发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的热力学模型并应用于高温试验。已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

现任韩国汉阳大学教授,韩国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项目规划委员会委员,韩国可再生能源研发项目审查委员会成员,美国TMS学会MMTB的审稿委员会成员,韩国金属与材料研究所终身会员。主持数余次国际会议。

目前正在承担的研究项目包括1)不锈钢制造技术热力学研究、凝固组织细化超高强度结构钢、焊接构建数据库的热力学设计和仿真研究、下一代汽车钢制造技术高锰合金脱氧技术;2)金属材料高温物理化学制造过程研究:高温界面渣/钢反应;高温陶瓷材料测量和原子结构研究;金属/陶瓷热力学表征。研究成果获得欧洲陶瓷学会、ISIJ InternationalMMTB等期刊的肯定和褒奖,其原创性和对该领域的贡献得到一致认可。

2006年获韩国浦项最佳专利奖;2011年获韩国蔚山大学最佳研究教授奖;2012年获韩国金属材料研究所最佳青年学术奖;2012年获韩国金属材料研究所研讨会最佳海报奖;20122013年美国MMTB优秀评论家奖。

 

Alberto N. Conejo

博士

 

 


主要从事气固相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应用,钢包炉精炼的动力学以及钢包冶炼的底吹气物理模拟研究。尤其在电炉DRI熔化的数学模型计算工作上取得卓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Alberto Conejo博士已经在墨西哥的钢铁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超过20年,具有非常丰富的冶金生产冶炼经验。

现就职于墨西哥莫雷利亚技术研究院,进行顶渣底吹气钢包冶炼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该项目由墨西哥国家科技委员会支持。主持过来自墨西哥国家科技部、DGEST等部门的六项重大科研项目,负责的总经费超过50万美元。

2010-2011年电炉模拟方面的工作成果获由墨西哥钢铁协会颁发的国家科技奖(排名第二); 2005年电炉泡沫渣方面的工作获Michoacan州技术奖; 2002电炉炼钢方面的工作获Charles W. Briggs最佳论文奖。

 

张家泉

教授

 

 


主要从事不同钢种板坯、方坯、圆坯与异型坯连铸以及大型钢锭铸造生产中工艺、质量与过程控制;冶金生产过程钢的热特性、凝固与微合金钢固态相变与组织性能问题;冶金物理过程数值模拟与工艺设计优化。

获清华大学铸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有色总公司冠名荣誉资助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和宝山钢铁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起北京科技大学工作。1998-2000年获德国普朗克学会奖研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钢铁协会(VDEh)马普冶金研究所(MPI)工作, 其间被马普所破例改聘为联邦合同研究员。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并获得《一种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位置的控制方法》、《一种连铸坯表面目标温度监控分析方法及其装置》、《大方坯/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在线控制模型》、《连铸二冷矫直目标温度监控与分析系统》、《连铸过程动态热跟踪与动态二冷》、《小方坯结晶器连续锥度设计系统》、《合金钢淬透性快捷预测》、《金属液电脉冲孕育(组织细化)处理方法》等国家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多项;并获相关专业学会优秀论文奖12项。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