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学会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防科工局关于开展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科协发调字〔2021〕11号)要求,向各单位会员、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印发了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金字[2021] 102号)。到截止日期我会共收到6份《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推荐表》。经专家评审,我会推荐张汉谦和陈雯两位同志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上报中国科协。
候选人主要科研成果及主要事迹简介如下:
张汉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该同志2004年1月进入宝钢,开展以核电和压力容器等能源工程用高端钢种的开发和工程应用。2005年,开发成功“争气钢”,打破日本钢企的垄断。2006年,开发成功的低温球罐用高性能钢板,支撑国内重大石化工程建设。2008年,批量生产了三峡地下电站工程用高强度钢板。2009年,完成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核一级堆内构件用钢板的开发和批量生产。2012-2015年,完成了国家重大核电专项CAP1400示范核电站安全壳、安注箱用钢板、液化天然气LNG用9Ni钢板开发和生产。2018-2020年,完成了霞浦钠冷示范快堆蒸汽发生器本体和支撑用全部钢板开发和生产。2007年获宝钢金牛奖、2009年获央企劳模、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贴、2021年获宝钢股份科技明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宝钢重大技术创新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
霞浦核电蒸汽发生器用钢板技术要求十分苛刻,先要完成首张评定钢板生产,该张钢板指定检验1200多个数据必须一次全部合格,同时530℃高温持久试验要达到3000h,意味着评定钢板必须一次成功,没有摸索和重复机会。本合同钢板的高温拉伸试验总量超过了5m厚板产线投产15年来所进行高温拉伸试验总和。张汉谦同志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争分夺秒,实现钢板全面满足“四边工程”(边设计、边研发、边施工、边改进)要求。在合同实施期间,恰又遇到了新冠疫情。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要居家隔离办公,他第一时间与用户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实现了生产、监造、抗疫、科研有序推进。2020年8月24日,国防科工委、东方电气、霞浦业主在宝钢参加了10000h长时性能见证会,标志着宝钢成功地完成了超过国家核电重大专项要求的工程钢板的科研验证任务。东方电气集团和霞浦业主先后给宝武集团和宝钢股份发来了感谢信。张汉谦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面对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践行了一颗钢铁报国的初心、一份不辱使命的担当,铸国之重器,现中国力量。
陈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雯同志在解决我国钢铁粮仓铁矿石原料“量的保障和质的提升”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挑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坚持将先进科技成果积极进行产业转化和推广应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其它奖项多项,授权专利31件,编著工具书、标准等6部;发表论文120多篇。
为攻克菱褐铁矿选矿难题,身患重病的她顾不上医生不允许出院的禁令,带着导师将生命谱写在科研一线的嘱托,带领团队人员,帮她带上医药品奔赴项目工地。在工地的前两个月,因病手抖动得无法写字;每天在用塑料布条和竹竿临时搭成的四面敞开的工棚里,两条板凳、一张竹板搭成的简易床上边打吊针边指导设备改造、工程安装和生产调试。招不到选矿专业大学生,她就让企业安排6个高中毕业的年青人手把手带他们,白天在现场指导工人改设备,晚上给大家上课,讲选矿基础知识,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凭着这份执着和韧劲,连续6个多月驻扎在现场,终于突破了回转窑全粒级焙烧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回转窑全粒级焙烧无法连续生产的问题,实现了我国菱褐铁矿煤基回转窑焙烧的首次工业生产应用。朴实无华,甘于吃苦,默默奉献,勤奋务实,这既是她科研之路的描述,也是她管理岗位上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