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定于2019年10月15-16日(14日报到)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钢铁年会是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两年一次的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过十一届,得到国内外钢铁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
本次年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钢铁强国”为主题,设有大会报告、分会场交流、展览、墙报等活动,围绕冶金和材料理论、工艺、产品、应用,及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展开交流,研讨行业发展方向,促进钢铁科技强国建设。欢迎来自全国钢铁、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年会主题积极投稿并参加会议。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一)年会主席
名誉主席:殷瑞钰 翁宇庆
主 席:干 勇
执行主席:赵 沛
(二)年会组织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勇 | 王新江 | 左 良 | 曲 阳 | 沈 彬 | 张少明 | 张欣欣 |
陈德荣 | 赵民革 | 赵沛 | 赵 继 | 姚 林 |
(三)年会学术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一德 |
王天义 |
王立新 |
王国栋 |
王昭东 |
王海舟 |
王崇愚 |
王 喆 |
王新华 |
毛新平 |
龙红明 |
田志凌 |
白晨光 |
冯光宏 |
曲选辉 |
朱 荣 |
朱 静 |
朱仁良 |
刘 玠 |
刘 浏 |
刘正东 |
刘宏民 |
刘国栋 |
米振莉 |
许家彦 |
孙彦广 |
杜 涛 |
杜 斌 |
李 卫 |
李文秀 |
李红霞 |
李依依 |
李鹤林 |
杨 勇 |
杨天钧 |
杨春政 |
杨晓东 |
杨景玲 |
张 杰 |
张 跃 |
张万山 |
张丕军 |
张寿荣 |
张启富 |
张建良 |
张春霞 |
张统一 |
张晓刚 |
张晓军 |
张福明 |
陈 杰 |
陈 卓 |
陈思联 |
尚成嘉 |
岳清瑞 |
周少雄 |
周国治 |
周清跃 |
郑 云 |
郑文华 |
赵希超 |
赵振锐 |
胡正寰 |
洪及鄙 |
贾成厂 |
柴天佑 |
钱 刚 |
徐安军 |
徐金梧 |
殷国茂 |
唐 荻 |
唐立新 |
黄 导 |
常好诵 |
康永林 |
董 瀚 |
韩国瑞 |
曾加庆 |
温燕明 |
谢英秀 |
谢建新 |
鲍 磊 |
蔡九菊 |
穆怀明 |
|
|
|
|
|
|
|
(四)年会秘书长
王新江
(五)年会秘书处
中国金属学会学术部
二、会议内容
(一)大会报告
(二)分会场交流
本次年会将设多个专题分会场,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和论文作者作学术报告,交流钢铁行业近两年来的科技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墙报展示
年会将设置墙报展示区域,并安排独立时间进行墙报交流。
(四)展览、展示与技术对接
内容包括:钢铁产品和其他金属材料,冶金先进工艺装备,冶金自动控制与设备,安全、环保、节能技术与设备,耐火材料、炭素、铁合金及其他原辅材料,冶金装备及备品备件,其他与钢铁生产相关的技术与装备等。
三、征文范围
欢迎国内外钢铁科技工作者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并结合年会主题围绕钢铁工艺、产品材料、上下游相关技术、通用技术等方面积极投稿。征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十四个方面:
(一)炼铁与原料
烧结、球团、焦化、高炉炼铁、非高炉炼铁、炼铁装备及自动化
(二)炼钢与连铸
铁水预处理、废钢铁、转炉炼钢、电弧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特种冶金
(三)轧制与热处理
坯料处理、热轧、冷轧、精整、热处理以及轧辊等工艺备件
(四)表面与涂镀
先进涂镀钢板的制造和应用技术、新型涂镀技术和工艺
(五)金属材料深加工
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拉拔、冲压、冷弯等传统深加工工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创新,激光拼焊、液压成形、辊弯成形、气胀成形、热成形等先进深加工工艺技术
(六)先进钢铁材料
汽车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电工钢、轨道交通用钢、能源用钢、建筑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
(七)非晶合金
非晶带材、非晶涂层、块体非晶、非晶粉末、非晶丝材、非晶薄膜及其应用
(八)粉末冶金
粉末冶金新技术和新工艺、粉末冶金新材料
(九)能源、环保与资源利用
冶金热能工程、节能减排、能源高效转换与综合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烟气净化和综合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处理及资源化、环境监测及评估、能源环保智能化和信息化
(十)钢铁材料表征与评价
钢铁材料性能检测评价、工艺在线监测、污染物检测
(十一)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
冶炼与轧制装备设计与制造,冶金设备维护、维修、改造与管理技术,冶金产线建设,冶金设备与产品监测、检测技术
(十二)冶金自动化与智能化
智能制造与CPS、基础自动化、冶金过程控制、制造执行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优化、工业大数据应用、冶金人工智能
(十三)建筑诊治
建筑结构检测、钢结构及其构筑物检测鉴定及加固、金属结构检测鉴定及加固、钢结构建筑灾后检测评估、既有建筑安全及抗震性能检测评估方法及应用、建筑钢结构全寿期疲劳诊治技术、结构耐久性评估与修复技术、建筑抗震性能评价及提升技术、高性能结构钢及高性能钢结构、可持续新型结构抗灾理论与实践
(十四)其他
四、投稿须知
(一)本次会议投稿论文须符合年会主题,内容充实,图表清楚。论文采用Word文本,格式要求详见附件。
(二)采用网络全文投稿方式,请登录www.csmscon.com网站投稿,2019年7月31日征文截止。
(三)2019年8月15日前结束论文评审工作,发出录用通知。
(四)根据作者意愿,将缴纳版面费(490元/篇)的录用论文编入会议文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以光盘形式正式出版,第一作者参会时将享受优惠;其他论文不结集出版。
五、大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罗光敏,丁 波,电话:010-65133925,15011512686
李东迟,董树勇,电话:010-65126576,18610877620
外事联系人:刘 芳,电话:010-65211205
传真:010-6512412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中国金属学会学术部
邮编:100081
会议网址:http://www.csmscon.com
Email:csmscon@csm.org.cn
附件:中国钢铁年会征文撰写格式要求
中国金属学会
2019年7月10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