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方坯免加热轧钢技术
14.1、现状:热送热装技术虽在行业广泛应用,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毕竟仍需加热炉补热,这样一是仍消耗少量燃气,二是增加氧化铁皮,所以行业始终把免加热轧钢作为一项降低轧钢工序能耗和制造成本的技术进行攻关。
14.2、技术介绍
采用免加热工艺时,钢坯不经加热炉,也无须补热,完全省去了加热炉的燃料消耗,可以大幅度节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其技术要点是提高铸坯温度、改善温度分布;缩短送坯时间,采取保温措施,减少温降;较低的开轧温度。
★东北大学——鞍山兴华钢厂项目、中天钢铁集团公司项目
2011年,鞍山兴华钢厂改建了电炉炼钢、小方坯连铸机和轧机,并进行了免加热轧制生产线改造。从2012年5月12日开始生产至2014年2月,鞍山兴华钢铁集团公司共生产螺纹钢15.6万t,直轧率达93.2%。
2014年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二轧厂棒线材实行免加热,2015年2月完成,生产螺纹钢100万t。
★钢研院——粤北钢铁项目
由60吨转炉配150mm小方坯,供16架连轧机组,生产20mm以上螺纹钢,设计目标直轧率99%,从钢水到钢材成材率97.25%,降低成本70~90元/吨。
★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立晋钢铁集团项目
从2013年开始采用此技术,到2014年底共生产抗震钢筋151万吨,直轧率95.8%,成材率提高1.35%,钢材性能提高。
14.3、不足和需要做的工作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实现多流小方坯免加热轧钢,一是需要铸机和轧钢的产量匹配,二是生产线布置,距离要尽可能短,三是轧机的刚度和电机能满足低温轧制的要求。
★很难做到100%直接轧制,甩下的坯子要有去处。
15、薄板坯半无头、无头轧制技术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后,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最多、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品种开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武钢、马钢等企业。21世纪初我国在引进的具有半无头功能的几条连铸连轧生产线上广泛开展了采用半无头轧制技术,生产超薄规格产品的生产实践,涟源钢厂、唐钢等单位都积累了自己的生产经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5年投产的日照钢铁ESP生产线是继阿尔维迪和浦项之后世界第三(四、五)条生产线。此外薄带铸轧技术也在我国实现了产业化。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特别是半无头、无头轧制生产线具有生产线短、能源消耗低、大批量生产超薄规格产品,实现以热带冷的优势。因此应该加大相应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
(1)组成产学研用联盟,对相关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走好吸收创新之路;
(2)对于投产的几条生产线,努力实现设计目标;
(3)发挥产线优势,在超薄规格、高强产品上继续取得突破;
(4)设计设备制造生产厂合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6、轧后钢材在线热处理技术
16.1、现状
利用热轧钢材余热,对钢材进行在线热处理,既提高了钢材性能、降低合金料消耗,同时降低了离线热处理的投资、能耗和成本,近年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推广应用。
16.2、超快冷技术
基于超快速冷却的热轧钢材新一代TMCP技术,通过轧后超快速冷却,综合利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以及固溶强化等手段,进一步挖掘钢铁材料潜能,在实现节约型合金成分设计和减量化生产,以较低成本实现高性能钢铁材料开发与大批量生产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所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轧板带钢材具备超快速冷却能力的可实现无级调速的多功能冷却装置(ADCOS-HM,PM)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冷却精度(温度、冷却速度)和冷却均匀性优于传统层流冷却装置,冷却速度提高2倍以上。
该项技术已成功推广应用至热轧带钢、中厚板、棒材、H型钢等数十条热轧钢材生产线,在热轧带钢领域,涟钢2250、首钢迁钢2160、京唐2250、包钢CSP、涟钢CSP等热轧线在普碳低合金钢、高强钢、热轧汽车用钢、高级别管线钢尤其是厚规格管线钢等品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厚板领域,首秦4300、鞍钢4300、南钢2800、三明2800、南钢4700等热轧线在高级别管线、容器板、高强钢等品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马钢H型钢、津西H型钢等热轧线经济效益显著。在钢管领域:天津钢管、宝鸡钢管。
17、热连轧机械振动在线监测及抑制技术
17.1、技术简介:
连轧机振动发生时,不仅导致带钢表面和轧辊表面出现振痕、严重影响产品表面质量和降低轧辊在线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零件的疲劳寿命、恶化了操作环境。通过信号的采集、运算,获得连轧机振动补偿信号后再送至液压压下控制系统和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中参与控制来抑制轧机的振动,使轧机振动能量降低70%以上。
17.2、技术应用:
北科大研发的装置及抑振技术已在梅钢、通钢、马钢等现场连轧机组上成功应用,降低了轧机机电耦合振动、液机耦合振动、垂扭耦合振动和弯扭耦合振动现象,消除了轧辊和带钢表面上的严重振痕,提高了带钢表面质量和轧辊在线使用寿命,取得了良好的抑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专利2项和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