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总结

作者:中国金属学会 宝钢集团              发布时间:2016-03-29


分享到:0

 中国金属学会品牌会议中国钢铁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提升行业学术交流水平,减少重复活动,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会企学术交流的强强联合,2014年初根据时任理事长徐匡迪院士的提议,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于2015102123日在上海联合举办,同期还举办了“第十八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本次年会主题为“更好的钢铁,更好的生活”。

大会报告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冶金工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冶金生态文明等行业热点。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新日铁住金副社长柳川钦也、韩国金属和材料学会主席禹宗秀、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兆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志凌、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以及巴西矿冶公司技术总监马科斯·斯图尔特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特邀报告,从不同角度对钢铁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思考与展望。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思考”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背景与钢铁工业发展现状,指出国内钢铁面临节能减排压力大、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并且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一种低增长、低价格、高压力、低效益的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下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绿色化和智能化便成为了转型的主线。

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德温·巴松作了题为“1970年后全球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的专题报告,报告结合国际钢协的统计数据,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与地区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中指出,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将一直延续下去并不会停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与多个阶段。成功的结构重组案例各不相同,但是总会体现在行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企业也必将通过结构重组而最终获益。

新日铁住金副社长柳川钦也作了题为“新日铁住金持续发展之举措”的主题报告,在介绍了新日铁住金的企业文化后,分享了以实现可持续增长为目标的企业发展举措。柳川钦也副社长预计,今后的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钢铁企业必须谋求与社会共存,通过采纳合理的设备运转体制,不断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追求最理想的综合国内外生产及供应体制,通过工艺革新、高功能产品的开发、综合解决方案的提案等先进技术来领先于国际市场。

韩国金属和材料学会主席禹宗秀作了题为“浦项工艺创新:工艺、产品和市场”的专题报告。通过介绍浦项在工艺、产品以及市场方面的创新,带来了FINEX炼铁技术、CEM高效紧凑铸轧工艺、高锰钢、EML-PVD等极具创造性的工艺与产品,并明确了一种理念:面向市场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作了题为“以‘互联网+’为驱动力,推动中国钢铁的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指出在这样一个“即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正在为中国钢铁业的转型提供机遇和途径,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钢铁”的深入推进,不仅有效地促进钢铁企业的脱困和转型,还将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中间贸易商过多、利润率低等诸多问题,进而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彭兆丰作了题为“转变发展方式,勇担社会责任,以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专题报告。报告以河钢集团走绿色发展的主要实践引出了绿色发展这一战略性选择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河钢集团下一步绿色发展的行动计划。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行业发展新趋势的现实选择,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营的关键举措。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志凌作了“创新驱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题报告,主要指出了钢铁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明确了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与科研策略调整的方案。报告指出,材料基因组、3D打印、互联网+等科技革命在改变着业态模式,我们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战略机遇,围绕市场需求重塑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作了题为“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服务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以及服务行业的情况,同时提出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思考,以及学校培养创新化人才的探索。报告指出,中国钢铁工业转型需要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钢铁、走向国际,因此必然需要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巴西矿冶公司技术总监马科斯·斯图尔特作了“南美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的主题报告。作为南美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影响巴西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进口能力及消费能力、国内增长疲缓、高通货膨胀以及高成本、钢材价格压力、基础建设投资放缓等。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降低钢材消耗、提升供应链价值、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分会场由中国金属学会多个专业分会和宝钢的专家们携手策划,围绕钢铁工艺技术、产品技术、用户使用技术、通用技术等主题设置了16个技术分会场,发布场次达58场,发布数量达500人次,技术交流领域除了钢铁主业,更注意了向钢铁下游用户以及前沿技术延伸。论文征集工作得到了国内外钢铁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及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支持,共征集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钢铁同行的论文1275篇,其中1033篇提交了论文全文,论文集收录997篇。来自国内的论文922,其中国内钢厂579篇(含宝钢的论文220篇),国内科研院校297篇;来自国外的论文111篇,占11%。

无论是论文数量及会议规模均创历届之最,学术工作也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钢铁年会和宝钢学术年会的品牌价值。会议全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国际化程度高,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国际上专家们正在研究哪些课题和研究方向;二是交流水平高,业内的顶级专家几乎到齐了,代表反映说就像是在年会期间开了个专题研讨会,讨论,碰撞,收获意想不到;三是志愿者很热心、很敬业,既为代表们提供了帮助,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四是两会联手,在钢铁行业巨亏的形势下,一会多效,真正为企业减轻了会议重复的负担,也充分满足了技术交流的需要;五是会后总结认真,16个分会场的组织者从分会场概述、分会场论文分析及发布情况、体会与感想等几个方面全面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成果,为今后办好年会提供了思路。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