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科协学函管字〔2017〕115号)以及《光华工程科技奖管理细则》的要求,中国金属学会向各单位会员、专业分会、地方金属(冶金)学会发出通知(金字[2017] 15 号),组织开展候选人推荐工作。截止到2017年8月28日,共收到6个单位的7位候选人的推荐材料。中国金属学会组织专家召开“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评审会,经专家评议,评选出张忠铧、康永林2位同志为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候选人简介附后)。
现对候选人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17年9月5日至9月9日,共5天。公示期间,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中国金属学会反映。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曹莉霞 赵晶
电子邮箱:clx@csm.o↑rg.cn
联系电话:010-65260492
传真:010-65124122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6号,100711
中国金属学会
2017年9月5日
候选人简介
张忠铧,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就职于宝钢中央研究院,长期专注于油井管产品技术研究,是我国油井管产品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紧密围绕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用管需求,率领团队在石油管产品合金化技术、管材制造技术、腐蚀机理及选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获得37项发明专利授权,35个牌号产品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他运用“电子空位数”理论,攻克了铁镍基奥氏体合金有害σ相析出和电弧炉冶炼的核心技术难题,并解决了热挤压、冷轧、螺纹加工等一系列制造工艺技术难题,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腐蚀产物膜控制”理论,开发出国际首创的38Cr1MnVN、20Cr3Mo、1Cr13Ni等产品,分别解决了低/中/高CO2环境用材的世界性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2项省部级以上奖项,个人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10项省部级以上荣誉,于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康永林,北京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先进钢铁材料冶金与成形理论技术及工程化研究与创新。在先进汽车用钢、新一代钢铁材料冶金工程技术及数字化、绿色化制造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系统研究并建立了现代汽车板冶金工艺及成形理论与技术基础,推动高品质汽车板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系统研究不同钢铁流程工艺特征,提出并建立钢的组织性能柔性控制方法,率先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热轧板批量生产应用;解决半无头轧制集成创新及复杂断面型材轧制数字化关键技术,实现高质量超薄宽带钢、重轨及复杂断面型钢大批量生产应用。主持和主研50多项国家攻关、86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及大型企业合作项目工程。成果在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实现产业化,开发推广汽车,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用高品质钢材上千万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一等奖1项(排名7),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排名1,1,2,2,2),二等奖9项(排名前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个人);获发明专利39项;出版专著7部(独著或排名1),两部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发表SCI,EI论文279篇;为冶金企业培养博士36名,硕士7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