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比赛结果的公示
按照《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评审规则(试行)》的规定,中国金属学会对“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进行评审工作,共收到327份参赛作品,其中270份来自企业、57份来自高校。经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一等奖14个(其中企业组11个,高校组3个);二等奖33个(其中企业组25个,高校组8个);三等奖47个(其中企业组38个,高校组9个)。
现将获奖项目情况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14年12月2日至12月9日。公示期间,对获奖项目有异议,请实名以书面形式向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并提供准确联系方式和必要的证明材料。
另:获得一等奖的团队,请根据“关于举办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决赛的通知”参加决赛-特等奖答辩会。
联系人:曹莉霞、赵晶
电子邮箱:clx@csm.o↑rg.cn
联系电话:(010)65260492
传真:(010)65124122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6号,100711
中国金属学会
2014年12月2日
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获奖项目表(94项)
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完成人
|
单位
|
组别
|
获奖
等级
|
1
|
10
|
一种连铸结晶器电磁制动应用的新工艺
|
金百刚、李立勋
|
鞍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2
|
16
|
低温容器用7%Ni钢研制开发
|
朱莹光
|
鞍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3
|
25
|
延长铁路道岔融雪器寿命及节能的技术改进
|
张红波
|
鞍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4
|
255
|
优化点火炉炉压控制降低三烧结煤气单耗
|
王旭明
|
宝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5
|
81
|
研发新型的环件锻造工艺,提高钢锭成材率
|
韩斌、郭强、于宗洋、李涛、孙大力
|
抚顺特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6
|
161
|
孔洞在线自动检测仪SPD-3(含贴标机)
|
杨国义、毕士龙
|
武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7
|
163
|
冷轧汽车板表面质量自动评级系统的研发
|
容添
|
武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8
|
179
|
提高回用水量降低新水消耗技术攻关
|
颜斌、俞琴、肖兰芳、向麟君、贺琨
|
武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9
|
103
|
高炉炉体水温差无线监测及在线维护技术
|
郭之明
|
首钢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0
|
224
|
一种大型卧式套筒轧机机组
|
周西康、王薇、宋则进、马振海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1
|
184
|
一种减小六辊轧机工作辊辊径的创新技术
|
严国平、艾晶、董义君、尉强、侯顺轶
|
中冶南方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2
|
S22
|
304不锈钢夹杂物控制研究
|
任英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13
|
S37
|
一种新型竖灌式烧结余热回收装置
|
刘超、张莹、刘鹏、郜峥、黄健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14
|
S55
|
全数字虚拟铝电解槽
|
张红亮、江南
|
中南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15
|
54
|
一种无动力“托坯”自动分离装置
|
闵承鑫
|
鞍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6
|
63
|
一种汽车取力箱销轴的创新设计
|
董研
|
鞍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7
|
20
|
多层密封弹仓式热轧板带钢卷库
|
杨宏凯
|
鞍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8
|
13
|
冷轧无取向硅钢单元主体合金元素控制技术
|
高振宇、陈春梅、李文权、张智义、李亚东
|
鞍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9
|
53
|
一种轧机主轴平衡系统技术创新
|
沈强、何冬
|
鞍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0
|
260
|
优化操作控制方式,防止脱硫物料结块及板结
|
曹雄
|
宝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1
|
244
|
一种检测钢管屈服强度的液压胀环试验装置
|
王啸修
|
宝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2
|
98
|
一种节能保温焦炉炉盖
|
孙萌
|
宝钢宁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3
|
70
|
设计制作“打包带剪切装置”和“打包扣成型装置”
|
李二兵、祁进超、闫新波
|
德龙钢铁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4
|
83
|
冷轧废酸再生氧化铁红制备复合合金粉的研究
|
王晓晖
|
邯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5
|
84
|
邯钢机车电子添乘系统
|
鲁志勇、杨志杰、齐建斌、韩冰、曹龙海
|
邯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6
|
168
|
实现连铸扇形段1段快速更换
|
李小军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7
|
112
|
重轨钢中MnS夹杂的优化控制技术
|
齐江华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8
|
111
|
减缓钢轨鱼鳞伤损工艺优化
|
费俊杰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9
|
164
|
合金试样切割机
|
熊立波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0
|
137
|
氨法脱硫灰渣过滤工艺及设备
|
吴远翔、靳美程、胡双双、胡剑涛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1
|
159
|
多点自动薄板测厚仪
|
黄双、张旭、张俊鹏、张婷婷、徐利军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2
|
143
|
外挂式大包下渣检测传感器
|
赵金峰、占时光、陈小骏、刘维、蒋俊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3
|
181
|
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电网结构优化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及实践
|
蔡惠红、艾斌、陈亮、高巍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4
|
142
|
一种控制钢水罐调运至连铸大包回转台的通信装置
|
黄威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5
|
169
|
一种简易多孔圆盘计数检测装置在喷号机送丝功能上的开发与应用
|
周全座
|
武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6
|
226
|
轴承环件全自动生产线
|
曾卓、王晓冰、谢宇、戴哲、候健强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7
|
204
|
超级螺母
|
穆树亮、赵专东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8
|
232
|
基于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快锻机活动横梁止动机构设计
|
王旭、林怀峰、王震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9
|
209
|
一种螺旋线圈-纽带组合式插入件
|
肖楠、江华、胡文超、吴启明、刘弈兵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二等奖
|
40
|
S4
|
铁合金用摇包溅渣护炉新技术
|
王振、张行、刘健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1
|
S6
|
单种铁矿性能评价体系的模型设计与软件开发
|
吴雪健、詹同军、简秋生、徐斌、叶建宇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2
|
S15
|
一种可伸缩式扒渣板
|
李菲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3
|
S34
|
高硅高磷含铬镍铁水氧化脱磷及钡渣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
|
王琦、冯浩、张树才、朱红春、刘国海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4
|
S40
|
利用火电厂大宗固废脱硫渣制备免烧透水砖及性能研究
|
张洪友、沈惠良、于金冉、王羽臻、刘赟哲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5
|
S43
|
全自动煤的热解-成焦行为综合分析仪
|
程欢
|
辽宁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6
|
S47
|
高温红外辐射材料与节能涂层
|
张坚义、陆磊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7
|
S53
|
利用高炉渣开发中间包碱性覆盖剂
|
孔维明、吴海龙、习琛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48
|
5
|
稳定烧结终点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的新方法
|
孙卫山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9
|
45
|
用于永磁机的可调式卸矿水装置
|
王宏志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0
|
14
|
440mm特厚复合钢板开发
|
李文斌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1
|
22
|
高碳钢线材生产控轧控冷工艺
|
车安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2
|
21
|
利用碳钢生产线生产超级合金钢
|
石锋涛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3
|
17
|
降低冷轧厂1#线粘结缺陷现货率
|
王晓宇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4
|
51
|
“多梯度”深度缺陷对比试块
|
张宇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5
|
64
|
一种新型核桃壳过滤器
|
付乾坤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6
|
55
|
鞍钢1780线R1主轴扁头套增加定位装置
|
罗针
|
鞍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7
|
257
|
稳定118#槽切出量的改进措施
|
韩洪熙
|
宝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8
|
252
|
一种钢水提桶样钢样的清洁冷却器
|
侯治波
|
宝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9
|
268
|
“微敏捷”为宝钢客户提供微服务
|
梁逸
|
宝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0
|
196
|
非接触式气体动密封环创新改造
|
邓新丽
|
宝钢八一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1
|
82
|
研发新型的电渣钢锻造工艺,提高钢锭成材率
|
郭强、韩斌、李涛、崔鸿、孙大力
|
抚顺特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2
|
86
|
180棒矫辊辊型曲线改进
|
姜文
|
杭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3
|
94
|
铁矿山选矿生产中立式塔磨机替代传统磨机的优越性分析
|
王超、杨雪莹、周昆、张鸿伦、王宏菊
|
昆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4
|
96
|
提高板坯连铸中间包控流装置使用寿命
|
武光君
|
莱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5
|
102
|
浓盐水深度处理研究
|
李晓颖
|
攀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6
|
89
|
高效节能泵在钢铁节能领域中的应用
|
金少宝
|
沙钢淮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7
|
105
|
深孔爆破顶板崩落法处理采空区技术
|
冯文青
|
太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8
|
160
|
全自动焦炭颗粒制样机
|
胡京可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9
|
170
|
增加扇形段液压泵故障状态下应急启动控制功能
|
周全座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0
|
128
|
转炉渣在KR法铁水预处理脱硅、脱磷中的应用
|
夏秋雨,彭琦,黄雄伟,姚恒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1
|
141
|
炼钢厂基于天车称重系统的技术集成应用
|
王树青、吴斯、杨舟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2
|
122
|
奥钢立弯型联连铸机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
都胜朝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3
|
182
|
提高2#TRT发电量
|
汪威、唐建明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4
|
136
|
Mn-Fe-Ti氧化物体系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余丽红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5
|
162
|
智能遥感管道堵点探测器
|
徐巍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6
|
132
|
双探头液位检测装置
|
赵金峰、占时光、陈小骏、刘维、蒋俊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7
|
145
|
一种连续退火炉露点采样分析系统
|
邹汉强、丁杰锋、谭金伟、张兴辉、胡琛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8
|
144
|
武钢生产环境及重点管线3D模拟仿真系统
|
郗晓明
|
武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9
|
193
|
用阻尼垫片限定精轧机辊缝的新方法说明
|
王晓东
|
新余钢铁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0
|
218
|
一种转角度翻料装置
|
穆树亮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1
|
216
|
无侧滑控水拨料机构
|
穆树亮、徐海亮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2
|
219
|
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轴类锻件专用快锻机组设计
|
曹英强、王震、王旭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3
|
214
|
基于载波通信的拉绳开关监控系统
|
林治楠、曹桂水、王俊成、岳淳、常爱林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4
|
231
|
生产过程在线监控与分析优化系统
|
顾佳晨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5
|
227
|
实时数据库及其集成应用环境
|
王乐之
|
中冶京诚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6
|
S1
|
利用热态矿渣和煤矸石制备造纸用超细无机纤维
|
高学频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87
|
S14
|
金属模模具优化设计
|
高晨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88
|
S25
|
GCr15轴承钢低倍组织孔洞缺陷形成机理与控制研究
|
王升千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89
|
S27
|
提高钢包精炼及电渣重熔过程稀土元素收得率的新工艺
|
余乐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90
|
S26
|
一种控制微合金钢板坯角部横裂纹的二次冷却方法
|
杨小刚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91
|
S35
|
自蔓延冶金清洁制备稀土硼化物超细粉新技术
|
黄秋阳、关录奎、范世钢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92
|
S36
|
一种利用钛白废酸无焙烧加压浸出钒渣提钒的新型节能工艺
|
张国权、张莹、王艳秀、黄秋阳、范世刚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93
|
S45
|
全景矿相地图在烧结矿显微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曹琨、徐维波、章东海、邓明、王伟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94
|
S50
|
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特性及力学性能多功能测试仪
|
郝亚鑫、王文、徐瑞琦、朱乐乐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