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在学会总部召开2014年度第三次专家会议。学会领导班子和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专家委员会今年的主要工作,8位专家介绍了各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2015年拟推广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对专家委员会明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仲增墉、副主任委员李文秀分别主持了会议。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仲增墉介绍了今年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和明年工作的初步设想,并作了题为“钢铁生产流程和工艺与CO2减排”的报告。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各种钢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CO2排放量,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进行了评述,认为:①高炉-转炉(BF-BOF)长流程是当前主要的钢铁生产流程,CO2排放量最大,先进国家接近下限,我国进一步降低尚有一定的空间。②废钢-EAF流程,CO2排放量最低,提高这部分比例可有效降低C02总排放量,由于废钢质与量的限制,其比例受到限制。③DRI-EAF流程可降低CO2的排放量,受资源限制和经济性的制约,不可能大规模推广。④研究开发一些新工艺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O2的排放。新工艺技术与CO2捕捉、贮存(CCS)相结合,可有效地推进CO2减排。
梁英华作了题为“高反应性冶金焦的研究及应用”的报告。理论分析了可通过负载催化剂来提高焦炭的反应性,介绍了日本用钙基和铁基催化剂生产高反应性焦炭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认为现行的焦炭评价热性能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模拟高炉内焦炭的溶损反应历程,应该探索更加科学的焦炭热性能的评价方法。
温燕明作了题为“产业结构调整要关注能质、能效及价值”的报告。通过对比分析焦化、烧结和炼铁工序的实际能耗与理论能耗,他认为铁前系统是余热、余能资源产生和回收的重点。他还介绍了钢铁系统中焦炉煤气资源中氢气和转炉煤气中一氧化碳用于合成乙二醇的优化利用的案例。他认为在下一个15年钢铁行业节能将进入能量流及能量流集成,以耦合匹配、有序高效、追求过程耗散最小、过程资源价值最大、过程智能化自组织能力最强的新阶段。
李维国作了题为“中国炼铁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些技术问题”的报告。分析了近几年我国炼铁工序的能耗等指标,总结了炼铁的高炉煤气等7项亮点技术,并对高炉中心加焦等5项有争议的技术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今后炼铁的发展趋势:①产量将按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而不同产量条件下炉况的稳定顺行将是第一位的。②炼铁成本是钢铁成本的主体,千方百计降低炼铁成本是炼铁技术发展的重头戏。
苏天森作了题为“近几年炼钢厂几项技术的发展和讨论”的报告。探讨了炼钢新工艺与装备研究的几个方向,重点介绍了CO2在炼钢中应用的研究、滑动水口出钢口技术的应用、电炉工艺与能源利用综合优化等技术,并简要介绍了终点自动控制系统、机械真空泵真空精炼、电磁冶金等几项装备技术的进步。
康永林作了题为“国内外轧钢发展动态”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热轧板带轧制、ESP无头轧制、半无头轧制及超薄规格轧制、冷轧、长材轧制、轧制过程计算机模拟、优化和预报等技术的研发进展。未来轧钢将向着新一代高强韧钢生产、减量化高效钢材生产、短流程、高成材率、低消耗、轧制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精确化控制等方向发展。
刘宏民作了题为“冷轧带钢板形检测和闭环控制”的报告。介绍了所在课题组近几年研发的板形智能测控系统,并结合典型工程案例与国际先进指标进行了对比,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喆作了题为“宝钢湛江钢铁项目简介”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湛江项目的总体方案,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市场与产品定位等,并重点介绍了湛江钢铁采用的简单高效低成本的炼铁技术、大容量鱼雷罐铁钢界面技术、低成本洁净钢以及节能环保等主要技术。
生产技术部简要介绍了2014年关键共性技术推广的情况并提出了2015年拟推广的18项技术草案供专家们讨论。经过讨论,专家们建议2014年的大部分技术还可以继续推广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推广技术,如高效热装热送技术、大型高炉稳定顺行低成本技术等,同时建议焦炉煤气资源化利用和电炉能源综合利用与回收等技术可以关注和研讨。
在会议最后,常务副理事长王天义用10个字“引领、举荐、助力、研讨、参与”对专家委员会明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专家委员会要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学会承接推荐院士等工作,希望专家们积极举荐;学会开始积极关注地方企业科技发展,希望专家委员会助力地方的科技发展;最后他希望专家们多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包括研讨会、科普活动等。
中国金属学会学术工作部
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