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第四讲: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的过去,现在,未来——拥抱世界 创出特色 开拓未来

              发布时间:2021-04-29


分享到:0

2021年4月26日,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上海大学联合开设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第四讲开课,其主题为“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的过去,现在,未来——拥抱世界 创出特色 开拓未来”,由我国著名非煤矿山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钢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王运敏主讲。课程分四部分进行介绍: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形势、未来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矿业未来发展建议。

王运敏院士介绍: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矿物资源的开发史,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石油时代、硅时代、发展到21世纪的碳时代。矿产资源不仅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王院士认为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以及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根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王运敏院士对我国当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新基建等的不断推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战略性矿产的需求尚未达到顶峰,需求将持续旺盛。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家底较为薄弱,对优势战略矿种包括稀土、萤石等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紧缺战略矿种国内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需要长期依赖进口,进口矿境外来源单一,运输通道受制于人。

在未来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方面,王运敏院士在3个方面进行了预测:1、规模化智能开采将成为矿业行业颠覆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2、低碳绿色是矿业发展的主基调;3、三深科技创新战略将不断拓展矿产资源开发的空间。他表示“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深地、深海、深空资源的开发是未来的方向,有许多重大技术需要解决,最关键的是要技术可行,经济有效,更重要的是它将催生一大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诞生。

 

最后,王运敏院士对我国矿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扶持我国的大型矿山企业;优化资源开发环境,促进国内矿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高矿山产能,发挥国内矿“压舱石”的作用等10条建议。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董瀚院长对本次授课进行了总结,并为王院士颁发荣誉证书。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