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2021(第二届)可持续发展钢铁冶金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瑞典、英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等11个国家及地区的4109人次线上线下参加。
开幕仪式由中南大学王万林教授主持,并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教授和中南大学副校长郭学益教授致开幕词。
田理事长首先欢迎线上线下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内外同行,对会议组织者、报告人、参会代表以及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表示诚挚的谢意,面对疫情等不利条件,会议能够克服困难,精心准备并如期召开田理事长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在“双碳”形势下,田理事长对大会着重关注冶金降碳、低碳的主题予以充分肯定,所设立的技术分会充分代表并总结了当前钢铁冶金面临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为我国钢铁冶金技术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亟需的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钢铁冶金研究人员,特别是企业科技人员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为学习和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世界了解中国钢铁,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中南大学郭学益校长作为承办方代表,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向筹备本次会议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了谢意。郭校长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强大的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本次CSST2021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来自全球冶金行业高校、科研院和知名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围绕钢铁冶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新技术、新原理,以及当下“双碳”政策下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核心技术、和大数据驱动智能钢铁冶金技术进行研讨交流,意义重大。相信通过各位专家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必将推动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为新时代可持续性钢铁冶金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CSST2021大会报告会场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教授和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华教授主持。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华教授、日本东北大学Tetsuya NAGASAKA教授、韩国延世大学Dong Joon MIN教授、德国钢铁学会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Hans Bodo LUENGEN博士、韩国浦项制铁Dongyeop SHIN博士、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张建良教授以及宝钢股份炼铁厂炼铁工艺首席工程师华建明先生作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华教授就我国近年来在高效炼钢效领域所取得提升的成绩,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钢厂在提高炼钢生产效率方面的科技进步》的报告。针对转炉炼钢、高速精炼及连铸,以大量生产数据为依据,详尽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在炼钢环节中的技术优势与不足,并针对“双碳”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废钢比,提升冶炼效率,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日本东北大学Tetsuya Nagasaka教授以《利用废钢精炼新工艺新技术解决基础金属材料面临的危机》为题,介绍了日本在废钢分类利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以铝废料回收为例,展示了熔融盐电解法去除固态铝废料中杂质元素的新方法,并提出由铝废料制备高端铝产品的创新工艺。以此延申至废钢中铜等有害元素的去除对于废钢制备高端钢材重要性,指出未来冶金发展中研发废钢冶炼工艺势在必行。
韩国延世大学Dong Joon MIN教授以《韩国钢铁工业碳中和路径》为题,总结了现行冶炼工艺各环节中降碳的方法及效果,并指出了当前技术的瓶颈。针对韩国2050年碳中目标,Min教授介绍了韩国钢铁企业及延世大学在氢气混合形Hybrid高炉、结合氢气直接还原或电炉冶炼的低铁水比转炉、面向冶金行业的低成本氢气制造技术等三方面目前所进行的研究计划、策略、及目标。
德国钢铁学会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Hans Bodo LUENGEN博士以《钢铁生产向气候中和转型中的挑战》为题,首先对比了欧洲在1990-2015年近25年间在二氧化碳减排领域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并对当前欧洲在氢气冶金领域所积极研发的如IGAR等工艺,短流程高速还原冶炼的HIsarna工艺等作了介绍,详细对比了各新型工艺对二氧化碳减排、氢气效率等重要参数,并对未来工艺选择做出了分析和提示。
韩国浦项制铁Dongyeop SHIN博士以《浦项制铁K-OBM转炉废钢使用现状》为题,介绍了韩国浦项制铁在“高氧量底吹—热空气顶吹”新型新型转炉技术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展示了新技术可大幅提升转炉热效比、减少未利用一氧化碳排放的革新性成果。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张建良教授和宝钢股份炼铁厂炼铁工艺首席工程师华建明先生分别以《以碳中和为目的的低碳炼铁和氢冶金》、《“双碳”约束条件下铁前工序“经济运行”的探索与思考》为题,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高炉增氢、氢气竖炉等方向取得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未来氢气冶金领域的发展目标及路径。
大会报告结束后,围绕铁前及炼铁、炼钢及精炼、连铸及凝固过程、资源循环与污染防控四个技术方向,共有国内外164篇报告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精彩的报告内容吸引了线上线下国内外代表的浓厚兴趣,现场学术交流气氛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