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在日照召开

              发布时间:2020-11-05


分享到:0

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11月4-6日在山东日照市召开。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研究院所、大学院校、工程技术公司及钢铁上下游企业等7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260余名代表济济一堂,共同交流探讨近年来我国轧钢领域技术研究、生产及应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展示取得的技术成果,讨论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发展绿色、智能轧制技术,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的召开获得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会议共收到技术交流报告198篇,安排大会报告交流60篇。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高怀、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天义、副主任李文秀出席了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教授、毛新平教授出席会议并做报告,山东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兼山钢日照公司董事长吕铭、山钢日照公司副总经理孙卫华等参加了会议,来自全国钢铁企业轧钢领域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船舶、汽车等下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及环保、检测等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

 

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高怀致开幕辞,代表中国金属学会对行业内企业、高等院校、工程公司以及下游行业的技术专家与科技人员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山东钢铁集团和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对会议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是中国金属学会的4个生产技术会之一,秉承引导行业科技进步,促进行业技术发展的宗旨。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钢铁工业承受住了冲击和考验。1-9月份,全国粗钢产量7.8亿吨,同比增长4.5%,9月的日单产量达308.5万吨,预计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将超过10亿吨;虽然行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下滑,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钢铁行业的发展也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复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标志着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钢铁行业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双循环”格局下的创新发展,要在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化为重点的绿色发展,要适应我国高水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要充分发展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提高钢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满足定制化生产与服务的要求。

山东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兼山钢日照公司董事长吕铭致欢迎辞,代表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轧钢专家、业界同仁来日照参会。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是国家批复的产业升级试点项目,历经四年工程建设,去年全线竣工投产,投产即盈利,今年获得了国家“十三五”钢铁创新工程奖。今年以来,在受疫情严重冲击的特殊条件下,公司力保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疫情防控、职工队伍四个稳定,顺利通过行业权威机构超低排放验收;实现利润15.07亿元,同比增长69%,经济效益实现逆势上扬,彰显了强劲的竞争实力。公司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品种质量走向未来的理念,深耕轧钢技术并取得初步成效,热轧、冷轧、宽厚板、炉卷产线装备先进,采用并集成创新了全流程在线质量监测等先进技术,所开发高表面质量冷轧薄板填补了省内空白,780MPa轻量化车轮钢国内首发,已通过海尔、长安汽车、徐工等企业认证和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认证,汽车钢板成功进入上汽集团中心数据库。公司产品在钢铁市场初步树立了高质高端的良好形象。

中国工程院王国栋院士做《信息物理系统与轧钢行业智能制造》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信息物理系统与动态数字孪生技术、钢铁行业信息物理系统的三大优势、信息物理系统的六大典型特点、钢铁行业信息物理系统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钢铁工业信息物理系统及轧钢车间的智能制造的难点、控制难题、智能化难题,介绍了河钢、华为、东北大学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作为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学研用平台,以钢铁全流程产线为基点,着力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钢铁,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CPS为核心的钢铁工业智能制造的CPS体系架构。王国栋院士认为智能制造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中国钢铁工业,实现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生产,将中国钢铁工业推向智能制造的最高峰的发展愿景。

中国工程院毛新平院士做《热轧带钢连续化生产技术》的主旨报告,介绍了热轧带钢连续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薄板坯无头轧制技术、传统热轧产线无头轧制技术、薄板坯连铸产线半无头轧制技术的特点和产品定位,重点介绍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汽车用钢的开发。他指出,连续化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适用于批量生产超薄和宽薄带钢,收得率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薄板坯连铸连轧更易于实现热轧带钢的连续化生产,该流程可直接生产600MPa以下白车身用钢,目前已开发并通过大多数主机厂认证的汽车钢板约占汽车白车身用钢的80%以上,在汽车工业广泛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公司孙卫华副总经理做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系统》的主旨报告,介绍了钢铁工业生产数据的特点、质量管控系统解决的问题、日照公司质量管控系统应用、在线产品性能智能检测的应用实践,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质量预测性分析及改进技术、建设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动态测试床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做《轧钢产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展望》的大会报告,介绍了高质量钢材发展的机遇、汽车用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板带及型钢轧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轧钢工序节能减排技术及高端钢材品牌化发展战略及展望,指出钢铁产品高质量发展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的总趋势;未来汽车用钢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冶金学、材料学、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在汽车安全性、轻量化、绿色化制造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轧钢过程节能减排是绿色化制造的主方向,涉及的产线、产品种类多、流程长,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应重视高端钢材品牌化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在技术、产品及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中国船舶行业协会谭乃芬副秘书长做《2020年前三季度船舶行业运行情况与船舶用钢需求展望》的大会报告。虽然受突发疫情的影响,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行业的努力下,前三季度我国船舶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造船完工量降幅收窄,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领先,成为率先复苏的造船国家,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变化处于合理区间,企业收入增长,利润下降,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从船舶行业经济运行中的特点来看,造船完工量降幅连续收窄,新承接船舶订单结构优化,除散货船占比下降外,油船、集装箱等其他船型均有所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行业也存在盈利难、国际人员入境难等问题。在发展趋势方面,短期低迷、中长期保持乐观;在海工装备方面,海工企业通过提高建造效率、国产化替代、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等方式,推出了多款经济型钻井平台,对钢材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海上风电装置、深海资源开采、深远海养殖装备等多型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为未来海工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增长的窗口,高技术、高附加值船相应的钢材需求将有所增长,FPSO、化学品船、豪华邮轮等项目的稳步开展,船舶行业对高强度钢、双相不锈钢、薄板等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建议钢铁行业要高度重视和关注船舶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对钢材表面质量、尺寸公差、内部偏析等要求的提高。钢厂要更加关注在普通船板质量上的提升,以及在实现整船采购分段配送方式、签订钢厂-船厂中长期合作协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相信在市场回升时,我国船舶海工装备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北汽研究总院李丹彤总监做《汽车行业高强钢应用状况与发展需求》的报告,介绍了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汽车高强钢的应用状况、高强钢零件典型缺陷及解决措施、汽车高强钢的发展趋势。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节能、降耗、环保和安全,车重减少10%,可降低油耗6%-8%,降低排放5%-6%,同时提升加速表现8%,减少刹车距5%。汽车减重的前提要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高强钢制造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成为汽车轻量化中应用前景最好、取得进展较大,是目前满足车身轻量化、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佳材料。汽车外覆盖件要求高成形性,IF钢、BH钢等高强度钢已成熟应用,白车身结构件中常用的是双相钢(DP)、马氏体钢(MS)、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和热成型钢等。由于高强度钢板的高抗拉强度、高剪切强度等特殊性能,使其在汽车零件冲压成形过程中极易出现回弹、扭曲、开裂、起皱等缺陷,严重影响车身精度,可以从产品设计控制、工艺设计控制、模具关键技术控制、现场调试技术控制、焊接性能研究等方面来解决。建议钢铁企业汽车高强钢的发展要关注其强度等级、成型性能、腐蚀性能、焊接性能和成本控制,更好地满足汽车行业需求。

4日下午的大会报告,宝钢股份冷轧厂王劲专家和首钢集团王全礼总工分别做《冷轧数字化车间》和《首钢若干绿色智能化轧制技术与高质量产品的进展》的报告,东北大学国家轧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袁国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何安瑞教授分别做《高质、绿色化发展趋势下轧制技术创新实践》和《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报告,鞍钢、本钢、中冶南方冷轧公司、上海宝信软件公司、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的专家学者就纵向变厚中厚板技术、2000Mpa超高强度热冲压成型钢、钢材组织性能预报与工艺智能优化、冷轧装备的创新方向、轧钢智能工厂建设等做了精彩的报告。

宝武集团宝信软件股份公司丛力群总监做《轧钢智能工程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的报告,提出数字化建设是企业转型的基础性工作,打造从生产到执行的数据流,产品数据流和供应链数据流提升空间巨大;钢铁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是现场操作无人化、工序作业一键化、人员安全无忧化、服务支持远程化、工厂管理精细化、质量成本可视化、制造管理集控化、供需服务协同化,下一代智能工厂的架构是中心大屏终端、PC桌面终端、手持移动终端三屏合一,对企业的集控中心,他提出,协同增效降本将成为集控中心规划建设的价值取向,其内涵规模、边界和形式有待实践探索日益明确,移动终端将取代大屏成为集控中心信息展示的主角,集控中心将成为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一种重要形式。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三大支柱是云边协同的服务实现、三屏融合的集成开发和面向对象的功能设计。

5日上午大会进行厂长总工论坛,来自宝钢、首钢、太钢、安钢、沙钢、鞍钢等全国知名钢铁企业的10位厂长总工从新材料开发、装备技术、轧制工艺创新、产线自主集成、晶粒控制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近两年来轧钢技术及产品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情况。

5号下午,会议分热轧板带技术、冷轧板带及涂镀技术、长型材及管材技术3个分会场,34位专家学者做精彩的报告,代表们开展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

11月6日,会议代表们将参观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管控中心、中厚板厂等生产线,身临其境地感受日照精品钢基地,感受现代化的全新大型钢铁企业在绿色化、智能化、精准控制、高效管理方面的魅力,体会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就。

生产技术与书刊部

 2020年11月5日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