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9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电冶金分会和特殊钢分会主办、东北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特种冶金技术学术会议”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旨在促进我国特种冶金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推动我国特殊钢行业的发展。
中国金属学会电冶金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姜周华教授,电冶金分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李晶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钢铁研究总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60多个单位、共17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文集收录了来自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代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55篇。姜周华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邀请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单以银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李晶教授、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中信特钢研究院王文革副院长、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官磊博士、宝武特冶有限公司赵欣总工程师、抚顺特钢杨玉军高工、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庭耀高工、湖州久立永兴合金有限公司罗通伟副总经理、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陈瑞副总工程师、东北大学董艳伍教授等11位代表作了特邀报告。
单以银研究员围绕“新型核电用超纯净低活化F/M结构钢(SIMP钢)制备与腐蚀性能研究”主题,对现阶段我国核电行业应用的高端材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展示了耐高温、抗辐照、耐腐蚀用低活化F/M结构钢(SIMP)的成分、组织结构及优异性能,并对大尺寸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李晶教授作了题为“电渣重熔产品中镁的应用技术”的报告,详细介绍了镁对电渣钢中夹杂物、一次碳化物、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姜周华教授以“特种冶金生产流程的发展趋势”主题,结合国家发展深入分析了特殊钢的形势与需求,指出特种冶金要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材料,对比了国内外特种冶金技术的生产流程,并提出未来高端特殊钢的生产流程的发展趋势。
王文革副院长以“大冶特钢特种冶金产品实现能力与研发进展”为主题,介绍了大冶特钢的历史发展、特种冶金产线及装配能力,又展示了冶钢特种冶金产品工艺特点、竞争力以及特种冶金典型产品的研究进展。
官磊博士详细围绕“特种高温耐蚀轴承合金及应用研究”主题,详细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用特种高温耐蚀轴承合金的发展状况以及研发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并针对高端轴承钢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赵欣总工程师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宝武特种冶金材料研发进展”为主题,介绍了宝武特冶高端材料的研发情况,并结合国家发展提出特种冶金在航空发动机、先进火电、核电用材方面的展望。
杨玉军主任围绕“真空电弧重熔过程中电弧行为对冶金质量的影响”主题,详细的介绍了真空电弧重熔工艺的历史发展及电弧的产生过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介绍了电弧不稳定行为恶化冶金质量的案例,并对影响电弧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刘庭耀高工以“高强耐蚀合金冶炼特征及其电渣重熔关键工艺研究”为主题,介绍了高强耐蚀镍铜合金应用环境、成分设计、电渣重熔工艺生产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钢锭锻造开裂问题方法,为其他同行提供宝贵的经验。
罗通伟副总经理围绕“利用特种冶炼装备及技术进步研发核电材料”主题,介绍了新一代特种冶炼装备制备高端核电材料的特点,并提出一代材料发展一代装备,一代装备带动一代材料。希望发挥电冶金分会这个平台优势,充分交流,充分合作,推动特种冶金及新一代材料的发展。
陈瑞副总工程师以“大型水轮机叶片复合制造技术”为主题,提出固定电极充填技术、逐次熔接技术以及复合结晶器制造技术以解决远端薄壁部位成形、超大宽厚比板坯熔铸、热应力、相变应力叠加导致开裂等难题,生产的先进水轮机叶片已经应用于大型水电站。
董艳伍教授围绕“导电结晶器电渣重熔技术研究”主题,进行了汇报,内容包括基于导电结晶器的电渣重熔技术的研发背景、制备高温合金为代表的高合金易偏析材料的相关技术、东北大学近些年开展的导电结晶器电渣重熔制备双金属复合钢锭以及电渣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大型复合钢锭等。
除了特邀报告外,还有13位代表就特种冶金及材料研究领域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和学者分享了特种熔炼装备、关键工艺技术、工艺路线发展相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近些年在材料研发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来自生产企业的代表们还就生产实际的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集思广益,为我国特殊钢行业发展献计献策,提高了各位参会代表对高端材料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特种冶金技术发展及未来高端产品制备技术路线的认识。
最后,姜周华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这次大会各位报告者所关注的重点和要点,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对特种冶金技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高端材料的形势与需求,提出我国特种冶金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希望各位代表共同努力,为我国特种冶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解决“卡脖子”关键材料。
(作者:侯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