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在京成功举办

       来源: 综合部        发布时间:2018-11-02


分享到:0

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国家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8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于201810222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研修班旨在使国内材料专业的科技人员了解和学习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的内涵与发展现状,开拓材料专业技术人才的视野,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实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钢铁企业近50家单位的10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研修班。 

研修班开班仪式 

中国金属学会王新江秘书长致欢迎辞,他指出,材料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新材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本次高级研修班对材料基因工程各项关键技术的理念、内涵、方法与应用进行全面研讨,将有效地促进材料基因工程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加速我国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修班开班仪式由中国金属学会赵晶副秘书长主持。 

王新江秘书长在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致辞 

本次“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邀请到了本领域著名的3位院士和9位专家作报告。他们对材料基因工程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围绕材料基因工程的三个要素:高通量材料计算、高通量材料实验和材料大数据技术,以及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材料高通量计算设计方法与软件、材料高通量制备技术与关键装备、材料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技术、材料数据库与大数据技术,各有侧重,分别从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授课

  钢铁研究总院王海舟院士授课

  

清华大学王崇愚院士授课 

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对材料基因工程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十三五”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他指出,材料基因工程是材料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前沿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高通量计算设计(理论)/高通量制备表征(实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是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两个一半”的关键;开发集成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实现成分-组织/性能-工艺的一体化设计与精确控制,是提升传统材料性能、发展高端制造关键材料的重要途径;“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数据库是未来的金矿,大数据技术是未来的金钥匙。

在材料高通量计算方面,清华大学王崇愚院士讲解了材料基因组高通量计算模型设计与相关算法,上海大学施思齐教授介绍了高通量计算在能源材料中的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志梅教授将第一原理高通量计算集成人工智能加速新材料研发,四川大学杨明理教授报告了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与应用,上海大学鲁晓刚教授则从计算热力学动力学角度介绍了材料基因组合金设计。

在材料高通量表征方面,钢铁研究总院王海舟院士介绍了高通量制造与表征的融合,并详细介绍了基于材料非均匀性高通量统计映射表征技术。在材料高通量制备方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茜教授对此作了报告,并重点介绍了粉体及膜材料高通量制备技术进展。

在材料数据库与大数据技术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汪洪教授对数据驱动的材料创新模式作了介绍,并介绍了正在制定的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标准。北京科技大学宿彦京教授报告了机器学习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此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殿中研究员报告了材料基因工程在金属成形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冯强教授介绍了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在高温合金和耐热钢中的应用。 

学员们认真听课 

 

与专家互动讨论 

因为材料基因工程本身的前沿性以及跨学科、跨尺度等特点,参加培训的各位院士和专家针对学员的情况,尽量将艰深晦涩的理论与方法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并通过答疑环节,及时解答其中的疑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学员们一致表示,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深受启发,对于从传统的材料研发模式到材料基因工程的研发模式的转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很多内容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慢慢消化,建议中国金属学会将研修班继续举办下去,形成品牌产品,为我国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赵晶在研修班结业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