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两年一度的钢铁行业盛会——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钢铁年会炼铁与原料分会场共收到学术论文254篇,特邀报告17人次,学术报告47人次,参会代表280名。
本次炼铁与原料分会场会议邀请了宝武集团、鞍钢、首钢、河钢、包钢等钢铁企业的知名专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的代表,中冶京诚、中冶赛迪等设计单位的专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钢研集团、鞍山热能院、中冶焦耐院等科研院所的教授以及2017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代表等,重点围绕炼铁原燃料优化、高炉操作、高炉长寿、炼焦及喷煤、节能环保、设计设备、非高炉技术等多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展开交流,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效、低耗、环保、智能的炼铁技术,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炼铁与原料分会场大会报告分别于21日下午和22日上午在炼铁与原料综合会场进行。历时两个半天的大会报告,专家们作了精彩的讲演,并在会上会下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卢维高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调并举例说明了炼铁过程传热条件、原料性能的重要性,并且对熔融还原工艺流程进行了理论剖析,对未来炼铁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朱仁良介绍了近年来宝钢通过稳定原燃料质量、铁-烧-焦产能匹配、高炉稳定顺行及二次资源利用等方面所做的绿色升级改造,以及所获得的绿色炼铁实践效果。
中国钢研新冶集团副总经理、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沙永志教授深刻分析了当今烧结-高炉炼铁长流程中返矿循环在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对钢铁企业的返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通过“筛分-压块(喷吹)-入炉”实现无返矿炼铁工艺的新思路,最后介绍了国内外钢铁企业对于降低烧结入炉粒级的典型案例及该项技术的重要优势和可行性。
东北大学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沈峰满分析了高炉冶炼添加镁质原料必要性,对比了添加氧化镁在烧结与球团中优劣势,提出了当前优质炉料结构的发展方向,在深入研究不同镁质添加剂对球团矿冶金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制备优质镁质球团矿的适宜工艺参数。
鞍山钢铁公司总厂厂长赵东铭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鞍钢炼铁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鞍钢在高炉顺行、精料技术以及智能化炼铁方面的技术进步。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邹忠平首先对炉缸积水的现状和水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指出水主要来源于风口冷却器漏水、煤气中过饱和水冷凝和冷风加湿结霜后的渗透,分析了炉缸积水导致炉缸破损的机理。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院长郑文华介绍了2017年以来焦化行业生产概况,并且重点讲解了近年来焦化在废气脱硫脱硝、余热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姜曦博士从铁水产量、运营成本等视角出发对2017年钢铁行业运行概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4000m3以上大型高炉的装备水平、原燃料指标、技术经济的指标,并对全国不同容积高炉、不同部位铜冷却壁的使用现状进行了统计,对改进冷却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对炼铁发展进行了展望。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汪琦通过大量的数据对冶金焦CRI和CSR指标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说明,深入分析了焦炭CRI和CSR对高炉指标的影响。
中冶京诚高级工程师王得刚博士介绍了新型炉体冷却结构、环保底滤高炉炉渣处理、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新型环保卸料车等技术要点,以及中冶京城在高炉长寿节能环保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建良教授代表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作了《近年来炼铁生产的回顾兼论新时期持续发展的路径》主题报告,他首先深入分析了2017以来年全球及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现状,剖析了近年来我国炼铁行业在结构性改革中取得的巨大进展,指出:炼铁行业肩负着整个行业在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方面的艰巨责任,在全行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炼铁行业发展一方面要淘汰落后、限制产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变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操作理念,以保证质量、效益为核心,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迎接当前和今后长期的挑战。张建良教授在报告中还介绍了钢铁工业去产能的意义和巨大进展,提出了值得重点关注的高炉炼铁新工艺和新技术。
中南大学教授姜涛总结了目前对于烧结矿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当前烧结矿结构分析的局限性,分析了烧结矿空隙结构对于烧结矿性能的影响,在总结了烧结返矿的构成与影响基础上,提出了返矿在烧结机上的分布,该报告对于强化烧结矿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改善烧结矿质量、减少烧结返矿具有重要意义。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武汉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令坤结合武钢生产实践,从波动管理、长寿管理、高效冶炼等角度提出了大型高炉长寿与高效冶炼相结合的技术措施。首钢技术研究院潘文围绕烧结大烟道中废烟气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从改进方案、技术原理、实施效果等方面介绍了首钢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该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烧结矿产量、减少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
鞍山热能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孟庆波解析了高炉冶炼对于焦炭质量的要求和目前焦炭质量评价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当前焦炭质量指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炼焦配煤研究的新进展、新理念,指出炼焦配煤有助于提高焦炭质量。
河钢集团承钢公司靳亚涛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河钢承钢炼铁工序生产现状,针对钒钛磁铁矿大高炉低硅钛冶炼技术特别是对钒钛烧结球团技术、低硅钛冶炼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该项技术对于钒钛冶炼降低焦比、稳定高炉具有重要意义。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杨俊峰总结了我国大型焦炉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炼焦煤资源相适应的焦炉加热技术、焦炉低氮燃烧技术等最新进展,详细讲解了超大容积焦炉目前在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应用现状及社会效益。
炼铁界知名专家、86岁高龄的老前辈王筱留教授最后对专家们的报告进行点评,特别是针对焦炭质量评价及焦炭质量的适用性和钢铁企业烧结返矿的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王筱留教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特别感谢王老师仍关心支持学会工作和行业技术发展,特此合影留念。
11月22日下午,会议推荐宣讲的47篇报告围绕炼铁原料、高炉操作及长寿、非高炉炼铁及节能环保、焦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47篇报告既包含了对现场工作的经验总结、现象分析、操作指导等实践层面的讨论,也包含了对反应机理、微观形貌、数值模拟、成分检测分析等理论层面的研究。
本次会议的召开正处于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和提质增效的特殊时期,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密切关注。钢铁年会炼铁与原料分会场紧扣炼铁过程关键技术理论与实践热点、难点,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咖和国内权威进行专题报告,一场场学术盛筵轮番上演,展示出“新趋势、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风貌”五大亮点。通过钢铁年会所搭建的我国炼铁领域学术界、管理界和产业界的高层次交流平台,与会代表集思广益、共谋对策,碰撞出具有创新思维的火花,相信所有这一切必将为我国高炉炼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