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共同组织,经各方努力于↑↑2012↑↑年↑8↑月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卷是继冶金卷(↑1↑)后,经过多年艰难工作的结晶。它主要收录了↑1935↑年以前出生的、对我国钢铁工业和钢铁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68↑位冶金科学技术专家的业绩。这些专家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崛起、壮大和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努力创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已有一批专家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为振兴我国落后的矿冶事业,长期努力奋斗,刻苦钻研,但由于历史条件,他们的壮志未能实现。也有一批专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钢铁生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奉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粗钢产量仅有↑15.8↑万吨、生铁产量↑25↑万吨,而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大量钢铁材料,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放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大事,更是落在我国钢铁工作者身上的重要责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努力拚搏,改革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自↑1996↑年粗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后,逐年高速增长,到↑2012↑年粗钢产量已达到↑7.16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7.20%↑。钢材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并实现了↑5573↑万吨钢材的出口。摆脱了中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的落后面貌。↑↑
↑ ↑↑在冶金科技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而且在有些方面有重大突破。一些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2012↑年重点企业高炉入炉焦比为↑363↑公斤↑/↑吨铁;喷煤比↑150↑公斤↑/↑吨铁;转炉炉龄为↑11564↑炉;转炉钢铁料消耗为↑1067↑公斤↑/↑吨钢;轧钢综合成材率为↑96.21%↑,吨钢综合能耗为↑602.71↑公斤标煤↑/↑吨(按↑0.1229↑公斤标煤↑/↑度折算系数);吨钢耗新水↑3.75↑立方米↑/↑吨。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有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鞍钢↑1780↑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武钢取向硅钢品种与制造技术创新以及获得冶金科技特等奖的十一项成果等。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动和加速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纵观历史,我国钢铁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由一个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发展到年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一半的钢铁生产大国,令世界为之震惊。我国钢铁工业的重大成就,是与几代冶金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重大贡献分不开的,他们肩负起了发展钢铁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为冶金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入选本卷的这些有突出贡献的冶金科学技术专家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热爱冶金科技事业和本职工作的献身精神,深入实际、勇于创新、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踏实努力、淡化名利的道德风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卷收录的专家有:↑↑陈大受、李文采、杨树堂、李松堂、潘继庆、↑↑
↑↑ 朱↑ ↑觉、张文奇、林宗彩、李镜邨、高润芝、丁书慎、于学馥、↑ ↑↑↑
↑↑周传典、徐祖耀、张兴钤、倪学梓、陈正球、何本文、杨永宜、↑↑
↑↑王世章、黎↑ ↑彤、蔡↑ ↑博、肖来潮、丁祖堪、崔↑ ↑峰、董少绩、↑↑
↑↑邹孝叔、成兰伯、曹荫之、杜鹤桂、朱↑↑ ↑↑泉、黄锦发、曾宪斌、↑↑
↑↑陈↑ ↑篪、高↑ ↑良、谢逸农、周师庸、周荣章、黎↑ ↑明、张寿荣、↑↑
↑↑陆祖廉、林↑↑ ↑↑兴、陆冠伟、王↑↑ ↑↑润、郭天祥、胡壮麒、陆钟武、↑↑
↑↑钟英飞、梁立群、顾德骥、许志宏、王铁梦、吴↑ ↑玖、杨敏之、↑↑
↑↑殷国茂、陆世英、孙一康、刘宝琛、曾↑↑ ↑↑乐、余永富、钟廷珍、↑↑
↑↑李正邦、李依依、刘鹤年、陈国良、胡正寰、殷瑞钰、程良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