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学会于9月初启动2020年“辽科大杯”全国模拟炼铁-炼钢-轧钢大赛,活动由辽宁科技大学承办,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金恒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的预赛、全国总决赛均通过网络在线形式举办。
9月10日-30日,13所高职院校、22所本科院校和19家企业,共2306名选手进行了炼铁、炼钢和轧钢的预赛训练与选拔。其中炼铁参赛人员进行了11000余次修复风和悬料处理操作;炼钢参赛人员进行了7000多炉不同钢种的冶炼,虚拟生产84万吨钢水;轧钢参赛人员进行了24000次以上的板坯轧制,处理45000多项轧制异常。
国庆期间,大赛进入总决赛赛前训练,各单位参赛选手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刻苦训练,工作人员也积极做好技术支持。10月14-15日,共184名企业、高校和高职的选手参加了炼铁决赛;近200名企业、高校、高职选手参加了炼钢决赛;177名企业、高校和高职选手参加了轧钢决赛,参赛人员数达历届之最。决赛分别评出一等奖86人,二等奖139人,三等奖208人。
10月24日下午,在辽宁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举办了大赛团体挑战赛。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本钢集团原副总经理许家彦、东北大学沈峰满教授、张殿华教授出席了比赛活动并担任评委,挑战赛活动由北京科技大学包燕平教授主持。
团体挑战赛的选手由各单项成绩总和前三名的参赛单位派出,分别来自企业组和高校组的各3支队伍18名选手。经过虚拟仿真操作、现场展示及专家互动等环节的激烈比拼,最终鞍钢集团代表队、通钢代表队、河钢代表队分别获得企业组金、银、铜奖;内科大代表队、安工大代表队、辽科大代表队分别获得高校组金、银、铜奖。赛后,评委专家针对选手的现场表现,包括演讲内容、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冶金智能制造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一一点评。赵沛常务副理事长进行了总结讲话,他指出参赛选手应该对智能制造技术加强学习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未来钢厂将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这对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青年应思考如何在智能化时代中找好自己的定位。
10月25日,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十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上举行了2020年“辽科大杯”全国模拟炼铁-炼钢-轧钢大赛团体挑战赛的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