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言》第六讲:向钢铁大国和强国迈进的中国轧钢技术进步

              发布时间:2021-05-23


分享到:0

5月17日,由中国金属会和上海大学联合开设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言》第六讲开课。本期主题为“向钢铁大国和强国迈进的中国轧钢技术进步”,由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会材料深加工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唐荻教授主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轧钢技术发展的历史概况、改革开放以来轧钢技术进步、现在我国轧钢技术优势分析与成就、钢铁强国的目标、关于轧钢的问题探讨以及轧钢发展方向6个方面。

 

唐教授首先从1480年意大利人达·芬奇(Leonardor da Vinci)设计轧机草图讲起,历述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庞大的军火需求极大推动了轧机发展。随后介绍国内轧钢技术的发展过程,从1978年国内只有武钢“新三轧”生产设备可以称得上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潜心研发,我国目前22大类钢铁产品有19类自给率超过100%,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相继建设了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山东日照、宝武湛江等多个大型钢铁基地,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

通过轧钢方面的获奖情况,唐教授介绍了近十年轧钢技术发展的成就,包括世界首条高强度冷轧柔性连退线(宝钢)、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双辊薄带连铸连轧线(宝钢)、世界首条全连续全工序不锈钢冷轧线(太钢)、线材直接等温处理(DIP/DLP)和离线等温处理(青岛钢铁)等。

针对我国轧钢技术的优势与成就,唐教授认为:1、技术人员越来越成为核心力量;2、绝大多数装备可以自给自足;3、我国很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4、从事钢铁技术研究的专家、技术人员队伍世界最多;5、世界最新、最好的冶金生产设备都在中国;6、实验装备是世界上也是最先进、最齐全、最完善的;7、我国钢铁技术服务、研发模式从国外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模式转变为市场、用户需要什么我做什么。

 

针对钢铁强国的总目标,唐荻教授以无头轧制技术、ESP产线装备和TRIP钢品种发展为例,指出轧钢技术未来发展要重视“工艺、材料、装备、智能化”四方面要素,并提出精细化研究工作、加强工艺及装备研发、重视用户技术研究等八方面发展建议。课程最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董瀚院长进行总结,并为唐荻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