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可以独立解决的,必须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横向产学研紧密合作才可能解决。
本报记者 樊三彩
“钢铁材料的充分供给,支撑了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也保障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总体上,量大面广的材料解决得比较好,但仍有部分小众产品尚未完全解决。”
“彻底解决‘卡脖子’隐患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技术领先。钢铁行业能否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型,是行业技术领先能否破局的关键。”
…………
7月28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会长办公会上,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宝武集团技术参事张丕军,在就我国钢铁工业技术短板调研与分析的情况进行汇报分享时,做出以上判断。
张丕军表示,我国目前存在两类潜在的“卡脖子”问题:一类是如果某些技术装备断供,可能导致钢铁产线无法正常运行;另一类是如果某些钢铁产品断供,可能导致下游产业无料可用。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成立后,重点围绕钢铁行业技术短板,梳理潜在的“卡脖子”问题,探讨技术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与模式;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用户调查、召集专家座谈等方法,对短板钢铁材料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获取了有关数据资料,确定了补短板工作方案。
冶金装备与国外最先进水平
相比仍有差距
张丕军首先介绍了我国冶金装备的总体情况。我国冶金装备支撑着技术先进、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流程完备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目前,我国冶金装备的自主化能力已大幅提升,按机械设备的重量计算,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5%。如炼铁工序的5000立方米超大型高炉、7米大型焦炉,炼钢工序的300吨级大型转炉、以RH(真空精炼炉)为代表的炉外精炼技术装备,以及轧钢工序的高速线材、高速棒材等技术装备均已实现国产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设备在加工制造精度和运行可靠性、稳定性方面与国外最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他说,“同时,我国依然存在需要依赖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和器件。这些短板需要钢铁行业与相关产业协同解决。”
通过上下游协同创新
补足钢铁材料短板
张丕军介绍,短板钢铁材料主要有3类:一是处在研发阶段,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短期内实现应用难度较大的产品;二是已完成研制并通过用户试验验证,但尚未得到真正应用的关键品种;三是一致性、稳定性差,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实现替代进口的品种,这也是短板钢铁材料中最多的一类。
从数据角度分析,张丕军介绍,短板钢铁材料年消耗量约达220万吨,主要是特殊钢,具有批量小、规格多的特点。
对于“卡脖子”问题,他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路径依赖,钢铁行业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我国钢铁行业40年技术快速进步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创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习惯跟随,技术领先的能力和理念亟待提高和增强。二是行业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应用反馈断链。有些领域的下游企业尚未掌握核心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依赖成套进口,造成钢铁材料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无法建立反馈改进机制。三是创新链被割裂。围绕钢铁材料的基础理论、科研、生产、应用四者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闭环,创新功能定位不清,甚至形成竞争关系,钢铁内部产学研创新链被割裂;钢铁行业与下游用户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下游创新链被割裂;钢铁行业对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足,上游创新链被割裂。
“现在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可以独立解决的,必须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横向产学研紧密合作才可能解决。”张丕军从4个角度给出钢铁行业突破当前困境、开展协同创新的建议,并将其作为钢协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首先,作为用户,应大力支持设备供应商,特别是关键单体设备、关键液压器件、三电器件、基础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同时还可以与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协同攻关机制,为他们提供应用场景,反馈应用效果,积极参与功能设计。
其次,作为供应商,应与下游用户建立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打通“需求—研发—生产—应用—改进”的创新链,形成“首次使用—持续改进—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高端材料“卡脖子”问题。
再其次,面对钢铁行业前沿技术问题,应建立官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本周期要抓住‘低碳和数字化’两大主题,做出战略性安排。”张丕军说。
最后,面对钢铁行业当前的共性技术问题,如环保技术、扩大钢铁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等,要发挥出行业协会的作用,借鉴世界钢协的做法,设立共性课题,以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