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惠平
12月10日,2021年钢铁产业年度论坛暨中国钢铁产业网年会在河北唐山召开。论坛以低碳、高质量、周期为主题,聚焦“双碳”落地路径、钢材市场走势,共话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会长、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副局长、原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喜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熔冶(北京)钢铁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国资委管理局原局长王连忠等出席会议。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府副区长、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子阳,河钢唐钢董事长、党委书记谢海深,河北唐宋大数据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雷为大会致辞。
屈秀丽在题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与运行特点》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她指出,今年是钢铁行业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钢铁企业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内部改革和管理,行业运行取得良好成果,总体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同时,我们也面临国际环境复杂、下游需求减少、环保低碳政策加码、成本高企和效益下滑的风险,行业稳定运行面临挑战。
屈秀丽分析了钢铁行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是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钢材需求有望保持平稳。后期,钢材需求难有大的增长,受环保和低碳制约,钢铁产量也缺乏大幅增长的基础。二是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受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后期,我国钢材出口将呈减量态势。三是原燃材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稳定经济效益任务艰巨。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能耗双控、推进“双碳”工作,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将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压力会持续加大。在需求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企业效益面临下降风险。
屈秀丽表示,今年是我国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钢铁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全行业坚定信心、团结协作,认清形势任务、聚焦重点工作、勇担主体责任,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此次论坛由河北唐宋大数据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熔冶(北京)钢铁工业研究院、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与会代表围绕宏观经济形势、跨周期调节、战略发展、供应链重构、市场周期性变革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论坛同期声
赵喜子:钢铁行业一直以来都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同时也是污染排放、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在高质量发展和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将长期且同时面临规模“双控”(控产能、控产量)、能耗双控(控能耗总量、控能耗强度)、环境“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环保“双排”(超低排放、净零排放)等4个方面的压力。“双控”“双碳”“双排”,对人类发展、人文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其重要,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钢铁行业若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达到这些要求。
钟绍良:低碳、绿色发展既是环境要求,又是政治要求。下游行业发起多种倡议,主导、推动低碳绿色转型,对钢铁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钢铁企业需尽早拥抱变革、迅速行动。钢铁是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之一,钢铁的能源消耗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碳排放(2019年约26亿吨)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7%。同时,钢铁还是最大的耗煤工业,75%的钢铁能源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要实现2.0摄氏度温控目标,207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从2019年的26亿吨下降到2.5亿吨。这就要求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量比2019年减少10%,能耗强度下降22%,能源结构大幅调整。
王连忠:2022年,钢铁行业发展将面临着5个方面新的社会环境:一是根据稳中有进的总发展基调,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保持在5%以上;二是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三是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四是存在国内钢铁需求减少的潜在因素;五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对钢铁产业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的成本将有较大的上升。我预测,2022年钢铁产业总体发展的轮廓:一是钢铁总产量高位波动,大体在10亿吨水平上下波动;二是钢铁产品价格总体稍低于2021年,而且很难出现大幅涨价的条件;三是钢铁行业政策将保持2021年坚持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基调;四是提高集中度和提高能效比是明年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宋雷:2021年的供需双减问题,不是暂时的市场矛盾,极有可能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大周期的更迭。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周期结束了。存量周期叠加低碳周期,成为钢铁行业具有标志意义的坐标系。我预测,未来2年~3年,钢铁市场将进入震荡下行周期。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竞争会异常激烈,行业面临新一波大洗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钢铁生产企业将陷入危险境地,大量的贸易企业或从市场中出清,一些中间性企业如调坯轧材企业,有可能面临整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