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9月、10月份,中国宝武马钢炼铁总厂3号高炉连续3个月利用系数由3.1t/m3·d接近3.2t/m3·d,日产近3200吨,创历史新高;操作燃料比从540kg/t逐步下降到500kg/t以下,创历史最低水平,“一高一低”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每月创经济效益超700万元,为公司提产降耗增效贡献卓著。
其实,因冷却壁破损等原因,该总厂3号高炉生产并非一帆风顺,去年底和今年初炉况波动,经济技术指标并不理想。困难与挑战面前,该总厂冷静应对,高炉生产终于拨云见日,渐入佳境,高炉产能逐步释放,多项经济技术指标飞速跃升。可喜成效非一日之功,主要措施如下:
对标找差,奋力补齐短板。为快速扭转被动不利局面,该总厂一方面瞄准对标单位指标、操作理念、流程管控、操作实际等参数、方法与手段,组织由总厂领导、生产技术、设备管理等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及炼铁二分厂班子、高炉炉长、生产骨干等人员,通过全天候跟班观察和专题分析会、每日例会、组织课题攻关组等方式仔细查找问题症结,了解高炉综合状况,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另一方面,该总厂将3号高炉梳理出的13个重点指标分解落实到课题攻关组,责任到人,确定攻关网络节点和指标改善举措,为消除瓶颈,补齐短板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
转变思路,打破传统操作观念。3号高炉自2017年二代炉役以来,经过技术攻关,高炉日产站上3050吨,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高炉顺行过于依赖边缘气流,中心气流不足,高燃料比、高消耗的情况仍未能解决,并且冷却壁开始破损,高炉进一步强化受限。为此,3号高炉操作者首先从思想上转变,摈弃固有观念,积极参考国内先进高炉的操作、管理方法,取长补短,确定了控边缘、放中心的操作方向,打破了原有强烈发展边缘的操作思路,为后续高炉稳产降耗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分析,努力优化高炉炉型。该总厂通过对3号高炉各项参数趋势分析,积极探索合适3号高炉的操作制度:采取下部优化送风制度,缩小进风面积,提高送风和鼓风动能;加长风口长度,减小有效炉腹角,改善死料柱过大的现象,从一次气流分布上改善中心气流强度;上部逐步扩大矿焦角差,增加边缘矿焦比,增加中心无矿区,从上部引导中心气流等举措,通过“上引下吹”,上下配合,达到了“控边缘,引中心”的目的,炉内气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炉顺行得到了保障,各项指标稳定提升,墙体温度稳定性增强,热负荷得到有效控制。今年3月份,3号高炉冷却壁漏水、风口小套烧损等情况得到控制。
强化培训,推进精细化操作。首先,该总厂邀请安徽工业大学资深教授开展专项培训,理论实际相结合分析炉内气流变化规律以及炉温影响因素,加强各班操作应对能力。其次,该总厂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积极调整高炉各参数控制范围,优化体检预警系统。第三,该总厂加强原燃料检查、筛分力度,各项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定执行,减少粉末入炉量。第四,该总厂加强炉前渣铁处理管控,强化炉前标准化操作,稳定铁口出铁时间,保证铁水流速,确保渣铁出尽。第五,各作业区加强日常设备巡检工作,在主要设备上设立巡检打卡点,保证设备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减少设备故障对高炉的影响,全力保障3号高炉生产高产、低耗的高效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