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忆党情 共话钢铁新时代

       来源: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21-06-28


分享到:0

忆往昔:

中国钢铁成就源于党的英明伟大领导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如此巨大的体量,作为一名钢铁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在党的领导下,钢铁行业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如此巨大的体量,作为一名钢铁人,我感到非常自豪。中国钢铁人敢打敢拼,敢打硬仗,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钢铁行业是最具充分竞争的行业。如今,中国钢铁行业呈现出一个全面发展的格局:民营钢铁企业体量增长;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依然保持青春活力,引领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在各个重要时期对关键技术点的引导和突破。”

刘玠(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在各个重要时期对关键技术点的引导和突破。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前后钢铁行业有2项重大进展影响深远。1974年在武钢建设“三厂一车间”,拉开了钢铁工业自动化的序幕;1978年,信息化从宝钢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完成了从生产过程的打通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目前钢铁工业又进入到智能化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这对钢铁工业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的跨越。”

邵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矿业集团董事长):

在建党百年之际,业界共同回顾钢铁工业艰难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我觉得心潮澎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的跨越,构建了全世界最大最全的钢铁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期,中国钢铁人一定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的新道路,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钢铁人应有的贡献。

“建设包钢是党在建设新中国征程中,在钢铁行业写下的浓重一笔。”

魏栓师(包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今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2段历史佳话,一段是“齐心协力建包钢”,另一段是“3000孤儿入内蒙”。习主席对包钢建厂历史的评价让我格外感动。当时举全国之力建设包钢,于是在内蒙古,在戈壁荒滩,在草原,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此诞生。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深深感到,建设包钢是党在建设新中国征程中,在钢铁行业写下的浓重一笔。这段历史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也更加增强了我们下一步搞好钢铁事业的信心。

包钢未来将继续在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发力,聚焦稀土产业特色发展,为我国钢铁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钢铁工业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我们要向老一辈人致敬。”

钱刚(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非常荣幸参加这个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我们中信泰富的大冶钢厂也是百年钢厂,传承了红色基因。毛主席当年对大冶钢厂提出“办大办好”的希望,今天从成绩来看,这个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下一个百年,我们要进一步,把它办强。

中国钢铁工业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绩,我们要向老一辈人致敬。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下一个百年,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把中国钢铁工业做好做强,在智慧冶金、绿色钢厂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

“非常自豪,一为我党100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二为70年来钢铁工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自豪。”

黄一新(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能来参加钢协组织的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大节日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一为我党100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二为70年来钢铁工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自豪。

改革开放以后,南钢从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既具有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灵活的特点,又具有国有企业党建的优良传统和深厚基础,实现了很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从2000年开始,我们从一个普钢企业逐渐转成了一个优钢和特钢的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我们国家很多重大工程装备的建设、研发,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

展未来:

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做强中国钢铁

“虽然我国钢铁工业面临诸多国内外的困难和挑战,但发展不会受阻。”

干勇: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绿色生态必须提上日程。我国已向全世界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是第二大碳排放行业,要实现低碳发展,需要融入新型信息技术。我国的新型半导体应用、5G技术、光电芯片等技术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虽然我国钢铁工业面临诸多国内外的困难和挑战,但发展不会受阻,我国钢铁工业将继续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我们充满信心——完成党中央交给钢铁行业的各项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强国,融入新型工业化革命,满足人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引领世界冶金技术发展!

“证明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成功的标志,是中国钢铁工业能不能培养出来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

张晓刚(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高质量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证明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成功的标志,是中国钢铁工业能不能培养出来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站在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使命和我们这一代钢铁人延续的追求。

未来10年,数字技术一定会改变中国钢铁行业;未来30年,碳达峰、碳中和一定会改变中国钢铁行业。到那个时候,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代表中国走向世界,代表中国制造业和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的地位,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顾我们过去的进步,看到我们未来的挑战,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国钢铁行业还要再奋斗,承担起来下一个转型的责任!

“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要深入企业,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

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钢铁工业这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来源于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下一步要贯彻落实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科技工作做好,改变我们的世界。一是创新驱动,自立自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二是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要“一条龙”创新驱动发展,在世界钢铁历史上继续留下我们中国人的印记。

我国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所以,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要深入企业,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看来,一个是要以“双碳”目标为核心,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优势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另一个是要做好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把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用到钢铁行业上来,破解钢铁行业全流程的“黑箱”,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要做到高质化,尤其是在“卡脖子”技术上补齐短板,走出自己的钢铁道路;要做到服务化,上游要围绕下游服务,通过服务促进下游行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的优化创新发展。

“引领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

李利剑(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钢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从1949年16万吨产钢量的“缺铁少钢”局面,发展到现在年产钢超过10亿吨。从建成钢铁大国到建设钢铁强国,从绿色发展到“双碳”目标,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由富到强的过程。在习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更加坚韧,更加扎实。所以我敢自信地说:我们中国钢铁行业从全球最大到全球最强,引领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能力!

“我现在总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守住,这是我们固边疆的一个很重要的产业。”

张志祥(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

我们很幸运,赶上改革开放的机遇,也很感谢各位老领导、老专家对我们民企的指导和支持。

钢铁工业对社会的意义是很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讲一个小故事,我们有2个企业在很边远的地方——双鸭山和伊春,从伊春开车到双鸭山,三百多公里的路,几乎看不到村庄,全是在边疆上。伊春这个地级市一年新出生的小孩只有3000多个。边疆如果没有产业,这个地方就会越来越萧条。我现在总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守住,这是我们固边疆的一个很重要的产业。这样边疆才有人,边疆才能安全。所以,我觉得,钢铁工业对国家的贡献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还要努力做更多的贡献。

“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四五’甚至更长的岁月中,中国的钢铁工业还会再次创造奇迹。”

黄一新:

进入新的时代,站在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点,南钢最近在做2件事:一是在“双碳”绿色发展理念下,南钢正在布局“双碳”的新赛道,采用综合的低碳技术来实现绿色钢铁生产。二是打造一个全数字化、自动化的工厂。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四五”甚至更长的岁月中,中国的钢铁工业还会再次创造奇迹。

“钢铁行业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必能走好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黎立璋(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几代钢铁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们党的百年华诞,共同回忆我们钢铁行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共谋我们钢铁行业美好未来。我相信,钢铁行业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必能走好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本报实习记者 吕林 贾林海 杨珊山 陈永芳整理)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