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控产量

       来源: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21-03-15


分享到:0

主持人:郑洁 何惠平 朱晓波 陈晓莉 刘加军 余海洋 王起津 张苓 李长庆 郭尚斌 邵启明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钢铁行业历经重重考验,双线作战,以坚毅和担当在抗击疫情、经济发展上均取得了亮眼成绩,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带动钢铁需求显著增长,促成钢铁生产超历史水平。目前我国钢铁产能与需求的增长是基本匹配的,没有这么多产能也支撑不了当前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产能释放较快、生产强度超过市场需求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021年,我国将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面对下游行业快速复苏、钢材消费创新高的市场形势,在粗钢减产量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话题被广泛关注。

本期邀请来自钢铁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在压减粗钢产量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提建议、谈思路,以确保促进钢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实。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 何文波

全国人大代表,华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曹志强

全国人大代表,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侯军

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 张志祥

全国人大代表,新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夏文勇

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武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 袁伟霞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厂主任电气师 李刚

全国人大代表,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炼钢车间副主任 江勇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1.您如何看待国家提出的压减粗钢产量的发展导向?

何文波:工信部前不久提出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2021年产量同比下降。压缩粗钢产量应该有以下3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向钢铁行业发出信号,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付诸行动;二是从需求侧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预期;三是引导钢铁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

从行业层面来讲,我们要积极响应,同时要转变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压减粗钢产量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有利于保持资源供需平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利于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关注的不能仅仅是总量,还要关注结构的优化。因此,压减产量还是需要有导向的,要导向优秀企业,导向未来需求大的新产品。钢铁投资也要符合这一原则,决不能投在规模上,鼓励在提升品种质量、绿色化、智能化方向上加大投资,促进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重新认识钢铁进出口。钢铁行业的首要任务是要保障供给,要发挥好进出口市场的调节作用,适当增加资源性产品尤其是钢坯等初级产品进口,来满足国内钢铁需求,这也符合国家“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导向。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且两大约束越来越严格,适当扩大进口正是双重约束下的解决方案。

侯军:肖亚庆部长这一说法,一方面体现了推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引导钢铁产量的压减,从政策层面来说节能减排是重要途径之一,也就是通过节能减排倒逼钢铁企业压减产量。

张志祥: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对钢铁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碳达峰、碳中和会对钢产量产生制约。如果钢产量快速增长,碳达峰可能很难实现。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要对钢产量进行控制。

2.从“去产能”到“减产量”,您在钢铁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有何建议?

何文波:压减粗钢产量的相关政策转向不能过急,限制生产要适度,避免造成市场剧烈波动;要在适当扩大进口的同时,注意加强市场监测;要坚持分类施策和有保有压,可以碳减排、以环保为切入点,杜绝“一刀切”和“切一刀”简单摊派任务,对达到超低排放的A级企业、电炉钢企业不停、不限,以此维护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还要探索立法手段建立长效机制。

张志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或将调整相关税收政策。例如,出口退税、钢坯进口少加税,一些初级产品通过进口来弥补等。

夏文勇:我认为钢铁去产量肯定能够推动节能减排,但产量应该是由需求来决定。也就是说,应该是通过节能减排的强制推行来推动钢铁降低能耗,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胜劣汰。此外,对于扩大初级钢铁产品(钢坯)的进口这一问题,我认为外购钢坯等初级产品的确是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同时还要考虑外购钢坯的性价比、外购钢坯品种结构是不是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以及外购钢坯的资源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侯军:应加快完善过剩产能治理体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巩固现有钢铁产能管控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产能督查执法、研究出台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指导意见等实质性治理举措,进一步巩固钢铁去产能的工作成效,确保行业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

李刚:由于市场还有一定的需求量,不能搞“一刀切”,对一些相对能耗低、设备新、效益好的企业适当放宽压减量并延长压减时间,给企业充分进行工艺、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的时间,以便于企业能够转型升级。但对高能耗、高污染、经营亏损的企业就需要首先关停淘汰。国家应该从整体层面做一个统一规划,结合区域资源、企业状况、上下游环境、交通等等因素,有计划、按照时间表,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压减。

3.工信部提出,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着眼于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来推进压减粗钢产量。您认为在推进节能减碳方面应采取哪些举措?

曹志强:一是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节能降碳途径率先实现碳达峰。二是加快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激励机制,通过严格的总量控制手段倒逼企业采取减排措施,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三是在抓紧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同时,对不同能效和碳排放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控,避免“一刀切”,充分发挥先进企业和低碳产能的优势。另外,还应加快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更大进展,“汰劣存优”。

张志祥:从企业层面来说,碳达峰、碳中和对钢企吨钢碳排放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有长流程工艺可能加大废钢使用比例,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其次,未来废钢运用将越来越多。废钢的增加,将带动短流程即电炉流程的增加,这样也有助于实现碳减排。再次,钢企将积极探索新工艺,如非高炉冶炼等。

我对钢铁行业2030年实现碳达峰较为乐观。不过,碳中和的挑战确实存在,但也有很多机会。整体来看,我国钢铁工业还是非常绿色的。

夏文勇:要有序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一是支持电炉钢的发展。建议出台政策支持电炉生产企业采用全直购电模式来降低购电费,统筹解决钢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项税抵扣问题。二是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建议科技部设立科技专项,集中行业优势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

袁伟霞:大力发展钢结构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创新举措。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看是一种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工程结构形式。

4.您认为,钢铁行业及上下游行业如何在粗钢减产量工作中,为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碳发展提供资源、装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侯军:实行兼并重组。组建几个亿吨级的超大钢铁企业,不仅可以构建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而且可以实现更精细的专业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使生产基地和产品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协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曹志强:支持和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鼓励企业进行高能效转化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开发及应用,实现冶金工艺流程变革,改变煤炭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整合专业力量,加强对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抓紧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钢企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指导。

李刚:首先是上游行业要提供高质量的炼钢原材料,包括高品质的矿石、煤炭等等,在炼钢过程中要采用世界上低碳的新能源、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低能耗先进设备等,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其次是下游行业,一方面要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减少对粗钢的需求量;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生产出低能耗的钢铁生产设备。最佳的方案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上下游之间的流程,减少粗钢环节再次消耗能源,保证生产出的粗钢在热态下就直接进行下游产品生产。

江勇:国家要加强对战略资源的保护,设置较高的准入条件,从发展钒钛新材料、促进钒钛矿资源综合利用出发,促进矿山资源向具备深加工优势的大型钒钛矿冶炼企业集中配置,特别是要加强对本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资源集中配置,促进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