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洲大陆,流传着这样的名言:“是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死亡。”是的,森林是孕育人类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它能保护土壤,涵养水源,在汛期防洪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又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是人类健康的绿色朋友。所以,热爱森林,保护森林,实际也是呵护人类自己。↑↑↑
↑↑↑↑ 1998↑↑↑年汛期,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影响和损失都是巨大的。洪涝灾害的形成与气候异常(主要是降水分布异常)、海水水位偏高、水利设防等级不够等多种看似客观的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我国洪涝灾害之所以年年发生(地区、程度有所不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上游地区对树木的滥砍滥伐,直接削弱了森林的防洪作用,使得在雨水偏多的年份森林无法显示出它的“英雄本色”。↑↑↑
↑↑↑ 森林的防洪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阻挡水直接冲刷土地,并能截流部分雨水,森林树冠是个天然的大雨伞,可以截流↑↑↑20%↑↑↑左右的雨水,使这部分雨水不会落到地面,另有↑↑↑7%↑↑↑左右的雨水被抒感、树干上的苔藓植物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所吸收。森林的防洪作用还表现在林地土壤有较强的蓄水能力。被截流的雨水渗入土壤后,约有↑↑↑50-80%↑↑↑被储蓄起来。据测定,↑↑↑1↑↑↑亩林地比↑↑↑1↑↑↑亩无林地能多需↑↑↑20↑↑↑立方米,↑↑↑1↑↑↑个↑↑↑5000↑↑↑亩的森林,就相当于一个容量为↑↑↑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还有人观测,在茂密程度一般的森林里,一次降雨在↑↑↑60↑↑↑毫米以内,一般不会产生地表径流,↑↑ ↑↑更不会对土壤有冲刷作用。当然,上述数据只是针对平地而言的。如果是↑↑↑30°↑↑↑的坡地,森林的防洪作用将更加显著:无林土壤只能吸收↑↑↑56%↑↑↑的水分;但如果有↑↑↑10↑↑↑米宽的林带,↑↑ ↑↑就能吸收↑↑↑84%↑↑↑的水分,如果林带宽度达到↑↑↑80↑↑↑米时,雨水的地表径流就可以小于↑↑↑2%↑↑↑。↑↑ ↑↑此外,树木还能蒸发水分,资料表明,每亩森林每年可蒸发↑↑↑300↑↑↑立方米的水。↑↑↑
↑↑↑ 正是通过森林的层层截留,最后一般只有不到↑↑↑1%↑↑↑的江水形成地表径流。森林如此显著的防洪作用,↑↑ ↑↑常常体现在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据报载,↑↑↑1985↑↑↑年↑↑↑8↑↑↑月↑↑↑5↑↑↑日至↑↑↑8↑↑↑日,河南驻马店一带降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引起较大的洪涝。然而在暴雨中心附近的薄山、东风两个水库,因其周围及上游有森林(树木覆盖率为↑↑↑90%↑↑↑以上)拦截雨水,大大延缓了雨水入库的速度和时间,使水库安全度过了洪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