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物种将在50年内灭绝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其实这并非我国特有的气候现象。2003年12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声明说,2003年全球气温约比多年平均值偏高0.45℃,在自1861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年份中居第三位。全球气温变暖趋势依然强劲。↑↑↑ ↑

 ↑↑↑ ↑

2003年的9月和10月,北半球分别创造了最高地面和海面温度的异常纪录。↑↑↑ ↑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公报,自1861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全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20世纪的上升幅度超过0.6℃。1976年以来,温度的变化速度大约是过去100年变化速度的3倍。↑↑↑ ↑

2003年6~8月,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温考验,许多地方气温超过40℃,部分地区几个月的气温都比常年同期平均温度高5℃左右。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平均厚度减少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

瑞士自然科学院冰川委员会于2004年1月13日发表文章说,瑞士境内所有冰川在2002年和2003年都持续退缩,在某些地区冰川后退距离达到创纪录的152m,专家们认为这反映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 ↑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总工程师周晓平↑↑“↑↑盘点↑↑”↑↑2003年北京气象时表示,2003年是北京自1980年以来的第三个干旱少雨年份。↑↑↑ ↑

我国气象专家根据最新监测数据预测,在未来50年内我国气候仍将继续变暖。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

世界卫生组织(WHO)上个月发布的一份警告称,如果目前这种全球变暖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2030年,因高温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30万。↑↑↑ ↑

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 ↑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来自8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地的1103年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蝴蝶和昆虫等。他们以联合国建议的全球气温到2050年可能比现在升高0.5~3℃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此类研究。↑↑↑ ↑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据科学家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

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而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

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环保生物学家克里斯·汤姆斯说,↑↑“↑↑如果该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适用,那么我们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建议,各国政府必须积极采用↑↑“↑↑绿色技术↑↑”↑↑,并想方设法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

科学家认为,通过在大气层边缘建造大型↑↑“↑↑太空盾↑↑”↑↑,挡住部分太阳辐射,是防止地球温度继续升高最可行的办法。↑↑↑ ↑

日前,英国多位著名气候专家在剑桥大学召开会议,商讨防止地球继续变暖的办法。科学家讨论的极端方法之一,就是将数十万吨金属散射物质通过火箭射向大气层边缘外侧,组成一道巨大的屏障。这些金属物质由数百亿片直径小于1cm的金属片组成,当它们被火箭射在地球低轨道上后,能在让太阳光线通过的同时吸收掉大量的太阳能。这些金属散射物质能在地球轨道上停留1个世纪之久。↑↑↑ ↑

类似的降温办法还包括用飞行器在地球的大气层上部拉开一张巨型金属网,这张金属网同样能够有效阻止太阳辐射光线直达地球。此外,数十亿个涂有反射物质的超压力小型气球也将被释放到大气层的同温层,组成第二道反射太阳光线的屏障。这些气球可能跟儿童手中拿着玩耍的一样大小,但它们里面却装满了氦气,释放出去后,可以抵达地球上空。↑↑↑ ↑

英国廷德尔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前德国政府首席环境顾问约翰·斯凯尔努伯在会上说:↑↑“↑↑尽管我们提出的这些计划非常奇异大胆,甚至不可思议,但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当前的全球气候政策看上去并没起到作用,我想我们应该考虑用一些非传统的方法来阻止地球继续变暖。↑↑”↑↑↑↑ ↑

 ↑↑↑ ↑

 ↑↑↑ ↑

降温奇招↑↑↑ ↑

海洋藻类吸收温室气体↑↑↑ ↑

 ↑↑↑ ↑

为了防止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大胆构想:向海洋里注入大量营养物质,促使海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从而让它们能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科学家们预言,那时的海洋甚至可作为地球上正逐渐消失的原始森林的替代物,它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天然海绵,将有害的温室气体吸收殆尽。↑↑↑ ↑

 ↑↑↑ ↑

“↑↑造云机器↑↑”↑↑遍布辽阔海面↑↑↑ ↑

 ↑↑↑ ↑

有科学家提议兴建飘浮在海洋上空的↑↑“↑↑造云机↑↑”↑↑。据称,这种设计精巧的↑↑“↑↑造云机↑↑”↑↑很可能将成为未来海洋的一大特色,它以太阳能作为动力,将海水雨滴以相当精确的尺寸喷洒到天空中,从而在低空形成云朵。更有科学家提出,干脆想办法将二氧化碳↑↑“↑↑埋↑↑”↑↑到地下。↑↑↑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