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再生市场商机无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 ↑

废铅酸蓄电池引起的环境↑↑↑ ↑

污染必须引起重视↑↑↑ ↑

 ↑↑↑ ↑

铅酸蓄电池按用途主要可分为车用启动电池、备用电池(通信、金融、电力、UPS)、牵引电池(电动车)三类。废铅酸蓄电池所含的铅、汞、硫酸等材料是环保的严重隐患,管理不好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在环保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的今天,废旧电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汽车进入家庭状况的普及,车用蓄电池的产销量与日剧增。而铅酸蓄电池污染也尤其显眼。据统计,在2002年,仅美国生产的铅酸蓄电池产值就达198亿美元,在各类蓄电池中占72%;而国内铅酸蓄电池年产量约5亿只,产值近80亿元,并正在以30%左右的年增长率高速递增。↑↑↑ ↑

目前全国每年产生的废铅蓄电池约有5000多万只,有超过30万t的铅酸蓄电池报废,废铅蓄电池的回收、生产已出现许多问题,多头回收,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全国数以万计的个体专业户和大大小小的个体再生铅厂掌握了废蓄电池回收量的90%,而国有集体的物资、供销两大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基本没有涉及废铅蓄电池的回收。长期以来,废铅蓄电池回收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些再生铅厂和个体回收专业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在收集、转运过程中,将大量的废蓄电池中的有毒酸液任意处置,随意拆解,将塑料壳到处丢弃,废铅也常常因为处理或保管不当而随地遗弃,不但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往往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

我国汽车、通讯和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铅的要求不断提高。但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出台,我国的再生铅工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扩大回收规模、提高工艺水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是目前我国再生铅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再生铅主要原料的废铅酸蓄电池,是固体废物中的危险物,对它的收集、转运、贮存、处理、再生等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规定和重点控制,并使用集中处置的原则进行管理。↑↑↑ ↑

 ↑↑↑ ↑

废铅酸电池回收再生铅市场前景诱人↑↑↑ ↑

 ↑↑↑ ↑

其实,给生态环境带来麻烦的废旧电池,也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废旧电池这一资源转化利用,带来的社会价值将是巨大的。这一点,在铅酸蓄电池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报废的铅酸蓄电池,只要是正规厂家按标准生产的、非机械性损坏的如极板脱落、内部断路、短路等,绝大部分都可有效地恢复,不能恢复的还不到10%。关键问题是缺乏先进有效的再生处理处置技术。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再生市场前景诱人,它将给蓄电池用户节省大量费用、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环保效益,但要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还需得到多方的支持。↑↑↑ ↑

 ↑↑↑ ↑

我国的再生铅行业现状↑↑↑ ↑

 ↑↑↑ ↑

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再生铅的回收工作。美国再生铅产量占总量的76.2%,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再生铅产量比重均超过50%。↑↑↑ ↑

我国再生铅工业是在重视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金属再生资源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据调查,我国有废铅蓄电池再生铅厂近300家,年生产能力从几十吨到上千吨不等,年生产能力在2万t以上的屈指可数,年生产能力在10万~20万t之间的仅占铅总产量的20%左右,远远低于原生铅产量。从总体水平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工艺技术落后、金属回收和综合利用率低。由于我国立法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这些再生铅厂主要采用传统的小反射炉、鼓风炉和冲天炉等原始冶炼工艺,极板和浆料全部混炼,大都未经过预处理,90%以上的企业没有烟尘处理措施,整体水平仅相当国际20世纪60年代水平。↑↑↑ ↑

目前,我国废电池回收量与电池生产量相比,差距悬殊,而从经济杠杆的角度来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需要一个规模效应,才能勉强维持投入产出的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再生铅行业与国外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改变再生铅产业的落后状况,↑↑“↑↑八五↑↑”↑↑期间,我国将↑↑“↑↑无污染再生铅技术↑↑”↑↑列为攻关课题,并建成示范企业。目前,我国已涌现出江苏春兴、湖北金洋以及上海飞轮等大型企业,其年生产总量都在10万t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2左右。这些企业不仅规模大、产量高,而且工艺设备先进,资源回收率高,环境污染程度小,回收网络几乎遍及全国,在再生铅领域已取得许多成熟的技术工艺,并从美国、德国等国家引进先进的转化设备和质检设备,拥有专的回收熔炼炉、精炼炉、合金炉、布袋除尘等关键环保设备,经环保部门评定,废气、废水、废渣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由于环境设施投入大,废铅蓄电池原料不充足,运行生产能力不饱和,生产成本和上交管理费用高等原因,无法与原始的土法生产企业在成本上进行竞争,出现了↑↑“↑↑规模难以出效益↑↑”↑↑、↑↑“↑↑科技难以出效益↑↑”↑↑的不正常经济现象。↑↑↑ ↑

 ↑↑↑ ↑

废铅蓄电池再生铅存在的突出问题↑↑↑ ↑

 ↑↑↑ ↑

我国废铅蓄电池再生铅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

①铅回收率低。回收率一般为80%~85%,最高不超过90%(国外一般为95%),全国每年大约有近2万t铅在冶炼过程中流失掉。↑↑↑ ↑

②综合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废蓄电池分选处理技术,造成废蓄电池的板栅金属和铅膏混炼,合金成分没有合理利用。↑↑↑ ↑

③能耗高。一般水平为500~600kg标煤/吨铅,而国外仅150~200kg标煤/吨铅。↑↑↑ ↑

④污染严重。由于技术落后,熔炼过程中排放的铅蒸气、烟尘、二氧化硫均超过国家标准几十倍。↑↑↑ ↑

以全国每年大约冶炼30万t废铅蓄电池、产出约14万t再生铅计算,每年将排放二氧化硫约12250t其中煤排放二氧化硫1750t/年;耗水约168万m3(每处理1t废铅蓄电池,耗水约5m3,洗水近0.6m3);年产弃渣量6万t,其中含铅金属6000t,砷近600t,锑2000t。↑↑↑ ↑

一些小规模的再生铅生产企业尽管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却凭借其成本低、经营手段↑↑“↑↑灵活↑↑”↑↑,与大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不仅争夺再生铅原料,使相当一部分废铅控制在他们手中,而且用廉价的产品抢占再生铅的市场份额。他们不向工商部门注册,置国家环保法规于不顾,偷税漏税,非法生产经营。这样既浪费了再生铅资源,又扰乱了市场,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如果再一味地纵容这些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下去,无疑是保护落后。↑↑↑ ↑

 ↑↑↑ ↑

废铅蓄电池回收和再生对策↑↑↑ ↑

 ↑↑↑ ↑

理顺回收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废铅蓄电池资源分散、多头回收和再生铅企业不规范生产的现状,应由国家环保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回收和再生铅生产政策和法规细则,由国家环保总局发放回收和生产许可证,实行统一管理、归口收购,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蓄电池回收、储存中心,最后有组织地将废蓄电池运送至有生产能力且↑↑“↑↑三废↑↑”↑↑排放达标的再生铅企业。凡国家环保部门经过清理整顿后认定的个体回收专业户,实行挂牌回收,各户回收的废蓄电池必须整只包装,妥为运输,严禁拆壳倒酸,违者取消回收资格,视污染程度给予相应处罚。↑↑↑ ↑

加大取缔关停力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凡环保不能达标的再生铅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关停,决不手软。对如何发展我国再生铅工业,国家应有近期和长远规划,这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所必需的,应将此视为我国铅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实行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环境旧废铅酸电池的回收和再生铅的生产起步较晚,国家基本没有投入,企业自身积累比较困难,为使其符合国家环保要求,使技术先进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支柱型企业,国家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

 ↑↑↑ ↑

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发展方向↑↑↑ ↑

 ↑↑↑ ↑

据报载,不久前由教育部指导、全国36所大学联合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网↑↑”↑↑,组织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经过数年艰苦攻关,开发成功了↑↑“↑↑铅酸蓄电池超级复原技术↑↑”↑↑,使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该技术的成功在于其有效解决了铅酸蓄电池↑↑“↑↑不可逆的硫化现象↑↑”↑↑。现行各类铅酸蓄电池产品,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都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在使用期限内,就会逐渐出现充电困难、容量降低、自放电严重的现象而导致其失效报废。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可归结为,当极板和电解液之间的反复充放电产生的↑↑“↑↑不可逆的硫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蓄电池的极板被硫化物覆盖,失去活性而无法使用。↑↑↑ ↑

国内首创的↑↑“↑↑铅酸蓄电池超级复原技术↑↑”↑↑包括专用活化剂和检测仪等成套设备,它通过测定电池状态、确定活化剂成份和比例、设定充放电制式等手段,改变电介质成分和性质,打通离子通道,充分释放并激活原活性物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电化学能力。经过复原再生的铅酸蓄电池,其容量可恢复到接近原标称容量的100%,甚至更高,能彻底根除↑↑“↑↑不可逆的硫化↑↑”↑↑现象,而且保证这种现象在以后的使用中也基本不再发生。上述电化机理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电池的性质,还使其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具备的电性能指标,如能够接受大电流充电(比标准规定的最大充电电流高10~20倍)、内阻远低于国家标准、自放电现象基本消除、低温运行能力增强、深循环性能提高等。这些电性能指标的显著提升效果,为蓄电池的再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该技术通过信息产业部权威部门检测,其对于成组固定电池的复原率高达96%以上,并已在电力系统多次进行实验和试用,效果良好,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产业化生产。废旧蓄电池复原的平均综合成本不到购买新电池的1/4,这将给用户节省大量资金。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有望革命性地、多快好省地治理废旧电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