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却也埋下了许多隐患。电子垃圾即是实例之一。2002年2月底,美国西海岸两家环保组织联合撰写了一份题为《出口的危害:亚洲高科技垃圾》的调查报告。这份长达50多页的报告称,电子垃圾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仅就美国国内的废弃电脑一项而言,只1998年一年,美国就废弃了2000多万台电脑,由此形成的电子垃圾则重达500~700万t。据该报告估计,美国的废弃电脑将很快达到3~6亿多台,所产生的电子垃圾将可能达到上亿吨,而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电子垃圾中的50%~80%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去。↑↑↑
↑↑↑电子垃圾已经拉响了环保警报,但好的解决方案目前还没有找到。↑↑↑
↑↑↑电子垃圾“支援”↑↑↑
↑↑↑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达国家解决电子垃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支援”到发展中国家去。尽管远隔万里重洋,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也不辞其劳。曾有统计称,世界上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艘满载有害废物的船只进行跨国越境转移,有的甚至采用“扔了就跑”的手法。↑↑↑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发达国家送来的这份“礼”,不仅数量大,分量也不轻。举例来说,一台电脑使用的元件超过700个,其中大约一半含有各种各样的有毒化学物质,如显示器中的铅等。铅不仅会长期污染环境,而且会伤害人的神经系统,对儿童的脑发育尤其不利。如果到2004年美国将产生3亿多台废弃电脑的话,以每台电脑显示器中含1kg左右的铅计算,则相当于产生约3万多吨有毒的铅,用这个数再乘以50%~80%,就是1↑↑↑.↑↑↑5~2↑↑↑.↑↑↑4万t,也就是说,有这么多铅被“支援”到了发展中国家。↑↑↑
↑↑↑美联社一位记者在广东省贵屿镇进行实地调查后发出一篇报道,文章开头就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村子变成美国倾倒废弃电脑的垃圾场,村民陈武↑↑音译很高兴,因为因此多了一份工作,虽然他也听说这些垃圾不好。然而两年前,他再也高兴不起来了:11岁的女儿身体越来越差,经常流鼻血,经诊断是患了白血病。与此同时,他女儿的两个↑↑同学也患上了白血病。今年50岁的陈武酸涩地说:“外面怎么议论这儿的环境污染,我们不管。……但现在,我们的孩子病了。”↑↑↑
↑↑↑调查者发现,贵屿镇土壤的pH值已经为0,土壤中铅、钡等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已超标数百至数千倍,水中的污染物超过饮用水标准达数百倍,村民们不得不到30km以外运回饮用水。↑↑↑
↑↑↑但是发达国家在向外“送礼”时似乎“忽略”了“礼物”的严重危害,反而为自己的行为起了个看上去很环保的名字:回收。调查者在贵屿镇看到的一幕却是,工人工作时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有的也只是橡胶手套、口罩和通风用的电风扇。不仅如此,从事这种高危工作的工人,每天仅仅得到10元左右人民币的报酬。这完完全全是在用19世纪的原始方法处理21世纪的高科技垃圾↑↑与其说是发达国家把垃圾转给其他国家回收,不如说是把可怕的祸害转嫁给了他国人民。↑↑↑
↑↑↑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危害。1995年9月22日,近100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签署了《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反对出口有毒垃圾的协定》,这个协定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废弃物,并规定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发达国家就不得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供回收利用的有毒垃圾。但是,美国没有批准这项公约。↑↑↑
↑↑↑公司一条龙处理电子垃圾↑↑↑
↑↑↑电子垃圾问题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一种解决方法:由生产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电子产品从生产出来到废弃不用都由该公司处理,并在设计中逐步减少对有害物质的使用。↑↑↑
↑↑↑欧盟在经过长达7年的讨论后,提出一项“制造商扩展负责”的法案,要求制造商收集、回收和处理其报废的产品,同时为电子产品中有毒物质含量较高的材料制定淘汰时间表。这一条款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负责与政府打交道的主任瓦尔·赫尔曼说:“这意味着要重新设计整个生产流程,↑↑我们将不得不重建工厂以除去铅。”↑↑↑
↑↑↑当然,这一条款也带来众多的反对声。争执的结果是,把淘汰有毒材料的最后期限从2004年推迟到了2008年。但欧洲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仍不满意,并呼吁把这一期限再推迟到2010年。尽管还有反对意见,但通过的条款还会在欧盟成员国得到执行。据估计,到2006年,欧盟成员国90%的电视、电脑、手机等等电子产品将由制造商回收再利用。↑↑↑
↑↑↑日本也高度重视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2001年3月30日,日本电子工业振兴协会颁布了2005年度关于生产厂家处理废旧电脑和废旧显示器应达到的平均再利用目标。该目标规定,再利用的零件类和二次资源化的材料应达到回收重量的60%。目前,日本的制造商已经开始研究回收方案,其中大部分将采用通过快递公司回收的方式,而回收及再利用所需的费用则可能由用户负担。金额虽然尚未确定,不过多数意见认为,一台电脑的回收费应在5000日元左右。此外,以家用电器制造商为中心,日本还在研究以销售商店为中介的回收方式。NEC公司则在考虑建立二手模块数据库以便为修理用零部件提供来源。↑↑↑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正在试验之中。美国政府、公益团体、零售商、制造商和回收商在全美各地开展数百项回收计划,消费者有时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专门在网上列出各个州的回收机构名单,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禁止向本州的垃圾掩埋场和焚化炉倾倒电脑显示器。这两个州有数十座城市,包括旧金山在内,还通过决议,支持“制造商回收”的规定。↑↑↑
↑↑↑一些大公司也自发地采取措施。IBM公司早在15年前就开始了回收利用旧电脑的工作。2000年11月14日,IBM公司又推出了一个特别面向个人消费者和小型企业的废旧电脑回收项目——IBMPC再生服务,回收所有品牌的废旧电脑,消费者无需相应“回购”任何新设备。消费者要做的只是将废旧电脑包装好,支付29↑↑↑.↑↑↑99美元的回收费用,就可通过UPS快递业务将废旧电脑送交给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废物利用企业。↑↑↑
↑↑↑大公司这么做图的还是利益。首先,回收电子垃圾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例如,2000年,IBM公司出台上述服务时,就估计2001年该公司将从销售和出租旧计算机、旧主机、旧服务器、旧零配件中获得15亿美元的收入,这比IBM公司2000年全年新机销售的利润总和还高。其次,市场是有限的,如果消费者到二手市场去购买商品,就相当于电子垃圾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不仅如此,公司还可能承担质量不可靠、服务无保障所带来的“品牌信誉隐患”等不白之冤。↑↑↑
↑↑↑绿色产品:未来不是梦↑↑↑
↑↑↑回收其实并不是好办法,因为环境污染并不是那么好治理的,而且回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使回收,也仅是一部分。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环境卫生中心的调查,1998年美国各回收公司共回收了约12↑↑↑.↑↑↑4万t的废弃电脑,虽然数量之多令人咋舌,但仅相当于当年废弃的电脑总量的一个零头。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生物降解以及节能的“绿色”生产材料。↑↑↑
↑↑↑1996年,德国弗赖堡环保研究所同5家电子企业研制出一种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电视机”。这种“绿色电视机”比传统电视机节能40%,并由厂商完全负责从制造、经销到使用、回收的一条龙服务。↑↑↑
↑↑↑IBM公司也已开始制造“绿色”电脑机箱,这种机箱全部采用可100%再生处理的聚碳酸酯和ABS塑料混合物↑↑通称PCABS制造。选择这种原料,除了可以保证必要的设计需要、工艺性能以外,还可↑↑以在基本原料中添加一些工业废塑料,并且无需在机箱外表覆盖涂料。同时,这种机箱的成本也比常规机箱低20%。IBM公司表示,将按计划逐步全面实现电脑设计的“绿色化”,其意义不仅是减少地球上的污染源,也是为了树立IBM的绿色形象。↑↑↑
↑↑↑科学家也在寻找其他方法。例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埃里克·比利特教授和他的小组正在研制可根据需要自行拆卸的装置,如果成功,人们就能使用并回收那些贵重或危险的材料。研究小组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称作“智能材料主动拆卸”↑↑ADSM的技术上。这种技术依靠的是形状记忆合金SMA和形状记忆聚合物↑↑SMP↑↑的特殊性能。这些材料在加热到特定的诱发温度时,形状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布鲁内尔大学的研究已经引起许多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兴趣,包括摩托罗拉、松下、诺基亚、柯达、飞利浦和索尼在内的大公司多半都加入了这场竞争,为研究投入资金。↑↑↑
↑↑↑但总的来说,目前好的处理办法不多。回收处理已有的电子垃圾、发明环保新材料已成了当今世界环保领域的两大重任。而这就像处理全球变暖问题一样,富裕的发达国家应比尚在追求温饱的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谁制造,谁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