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兴教育↑↑↑
↑↑↑↑ ↑↑
↑↑清末,李鸿章在天津成立北洋水师学堂。为多招学生,不但学费全免,管吃管穿管住,而且每人每月津贴白银四两五钱。1889年,家境清贫、几度辍学的张伯苓,不满14岁,考取驾驶科,学制5年。甲午↑↑↑(↑↑↑1894↑↑↑)↑↑↑年,张伯苓以优等第一的名次毕业。不久中日战起,伯苓参加了北洋水师的对日作战,海战以惨败告终,清庭被迫议和。惊恐的家人见到生还的张伯苓额首称幸,殊不知此时的张伯苓由败而耻,由耻而省:不力图自强,就无自存之道。然国事日非,绝非一人之力、一事之功能挽其危亡。出路何在19岁的张伯苓痛下决心,毅然从海军退役,立志献身教育,许下兴办新学,复兴国家的宏愿。↑↑↑
↑↑↑↑--↑↑↑由此人一悟,遂有了彪炳近世的南开。↑↑↑
↑↑↑↑ ↑
↑↑南开渊源↑↑↑
↑↑↑↑ ↑
↑↑其时,天津有一翰林,名严范孙。慕张伯苓之名,设塾礼聘,以新学教授严家子第,是为“严馆”。天津又有盐商,名王奎章。同延张伯苓授课,是为“王馆”。当时严、王两馆共有学生十余人,分上下午两处授课。此两馆,便是南开的前身。1904年秋,张伯苓合并两馆,借用严家偏院,辟住宅为教室,办起中学,当年招生70余人,初名“私立中学堂”。1906年,邑绅郑菊如捐助地名为“南开”的空地十余亩,建起校舍,正式将校名改为南开中学。1919年,张伯苓在南开中学一侧建起一楼,聘请教授,招学生百余人,设文、理、商三科,南开大学自此诞生。时江苏督军李纯↑↑↑(↑↑↑天津人↑↑↑)↑↑↑遗嘱将家产四分之一捐赠张伯苓办学,张伯苓遂在城南八里台附近购地400余亩,建造大学校舍,两年后南开大学迁入,自那时至今,校址未变。1923年,张伯苓增设南开中学女生部;1928年续建南开小学;1935年,张伯苓游四川,见蜀地丰饶,起意建分校于此,1936年春,在重庆沙坪坝购地800亩建设校舍,9月正式开学,是为南开中学“渝部”。至此,张伯苓手创大、中、女、小、渝五部建全。↑↑↑
↑↑↑↑ ↑
↑↑兼数校要职↑↑↑
↑↑↑↑ ↑
↑↑1911年,张伯苓好友范静生出任北京清华学校总办,约张出任清华教务长。到任后,他对清华学生的课业多有改革,深得当时任教的外籍教师的敬佩。半年后又回津致力于南开教育。1914年张伯苓兼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20年代末,张学良在沈阳建东北大学,聘张伯苓为该校董事,他对东大校务整顿也多有策划。1938年,抗战势紧,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长沙,合并为“临时大学”,旋又迁昆明,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与老友、北大校长蒋梦麟和自己的学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任西南联大常委,直到抗战胜利,三常委始终合舟共济。↑↑↑
↑↑↑↑ ↑
↑↑让学生将了一军↑↑↑
↑↑↑↑ ↑
↑↑张伯苓总结清末国势颓败之“五病”,即愚、弱、贫、散、私。而对教育学生,则主张培养新道德,力矫时弊。南开规定,学生严禁吸食鸦片、酗酒、嫖妓、赌博和早婚,违犯者一律开除。他指示在教室楼门侧立一巨镜,镜铭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周三下午有修身课,周六下午有全校大会操。要求学生时刻精神饱满,生气勃勃。张伯苓经常告诫教师“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有一次上修身课,张伯苓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烟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看你,把手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的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不想学生竟答:“您不是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张伯苓深为震动,立刻叫来校工,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张伯苓说:“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此后,南开在校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也终生未再吸烟。↑↑↑
↑↑↑↑ ↑
↑↑募捐有道↑↑↑
↑↑↑↑ ↑
↑↑南开为私立学校,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募捐。张伯苓致力教育凡五十年,总结出一套募捐的经验。他说,不论谁当政,都不会公然禁止兴办教育、培植人才,只要在政治上没有太露骨的表示,总会允许你存在。张伯苓认识到一点:一个争权夺势者,不论他怎样地作恶,但在他得势之后,总喜欢落得美名,也想让子女进一所好的学校去受教育。张伯苓抓住这两点,乃以兴办学校、培育新人和教育救国为题,劝说当权者,向他们募捐。张伯苓还深知,一般的民族资本家都有较开明的思想和较远大的目光,认为捐资兴学是一种义举,向他们张口是不会被拒绝的。而一般的军阀和政客对张伯苓都颇为敬仰,愿以与张伯苓交往而自炫,往往也能慷慨解囊。得到这些“诀窍”,无论当时中国多么动荡,张伯苓口袋里总不乏办学的资金。近代中国许多名人如袁世凯、徐世昌、张学良、傅作义等都曾为南开捐过巨资。南开大学如女生宿舍、秀山堂、思源堂、木斋图书馆、南开中学礼堂等早期建筑↑↑↑(↑↑↑部分毁于抗战↑↑↑)↑↑↑,都是在张伯苓的劝募下,由个人捐资所建。↑↑↑
↑↑↑↑ ↑
↑↑编剧、导演和总裁判↑↑↑
↑↑↑↑ ↑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张伯苓育人思想的重要部分。在他的倡导下,南开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话剧团。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演说能力,并利用剧情针砭时弊。第一个上演的剧目《用非所学》,就是由张伯苓编剧导演,描写了一个学而不化、四处碰壁的书呆子。从此南开校园中,由师生共同创作共同演出的如《仇大娘》、《一元钱》、《新少年》、《一念差》,以及引进的《娜拉》、《少奶奶的扇子》等剧目延绵不断。而且随着剧团的发展,服装、道具、灯光、化装渐成规模。那时每逢校庆日剧团都公演两天,平时周六或小的节日也必有演出。学生们花一角钱,买上一张票拿着一包赠送的糖果,又看、又吃、又玩,台上台下,师生同乐。曹禺曾说,他之所以后来能创作出《雷雨》等剧,与在南开中学时的戏剧活动关系甚大。↑↑↑
↑南开的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很早,无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棒球、网球以及武术,都很发达。张伯苓长期担任学校的总裁判。在历届华北和全国运动会上,南开都享有盛名。张伯苓不仅重视男生的体育,也重视女生的体育,他力主所有运动项目女生都要参加。当他看到学生们奔跑在运动场上时,总是微笑着说:“这些孩子们像一群野马,哪能把他们总关在笼子里呢。”当时他已有这样的心事:“什么时候能有我们的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有我们的代表团去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组织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