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科普也要“投其所好”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科普讲座是最不受欢迎的科普形式,一半以上的人希望每年的科普花费不超过100元,书籍板报仍然是大部分居民参加科普活动的首选……在5月20日召开的“北京社区居民科普需求调查结果报告会暨大学生科普行动计划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博士公布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调查结果。↑ ↑

↑↑    ↑系统地了解公众的科普需求↑ ↑    “北京社区居民科普需求调查”是中国科协与北京市科协共同资助的“社区公众科学教育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的一项调查研究。这项调查从2004年底开始,历时6个多月,在北京市大兴区共发放了5000份调查问卷,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水平、收入水平、社区类型的居民,参加科普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经费、设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负责这项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介绍说,了解社区居民对科普有哪些具体需求,可以使今后的科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也是改善社区科普能力建设状况的重要依据。 ↑    由于在此之前,对于社区居民科普需求的调查问卷一直没有统一的结构,因此也导致对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在这次调查中,课题组对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形成了一份结构良好的问卷,力图使它成为科普需求调查的通用模板。 ↑    李亦菲表示,调查结果中最让他感到惊讶的发现就是,在街道居住区、商品房小区、小城镇、农村等不同的社区类型之间,居民科普需求各方面情况的差异很小,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居民的科普需求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这也显示出科普工作应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水平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内的不同居民设计科普活动方案,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设施等方面做适当的安排。 ↑    ↑科普需求带来的启示↑ ↑    通过本次调查所获得的一些结论,为今后社区科普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建议。 ↑    在参加科普活动的目的方面,“增长生活知识和技能”是大部分居民的首选。因此,科普活动应贴近居民的生活,以增长居民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 ↑    在科普形式方面,科普展览是居民最愿意采用的科普形式,而动手做、科普表演、技能培训、网络学习等科普形式则较少被利用,科普讲座是最不受欢迎的科普形式。因此,应积极探索利用多种科普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势,提高科普活动的效果。 ↑    在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方面,大部分居民愿意利用休息日的白天参加科普活动,也有一些居民愿意在工作日的早晨、晚上或白天参加科普活动。如何通过精心的组织和设施的配备,有效地利用工作日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开展科普活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    在参加科普活动的地点方面,大部分居民将社区公共场所列为参加科普活动地点首选,一些居民认为专用场地和自己家也是参加科普活动的适当场所。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公共场所和专用场地是有限的,因此,科普活动场地的多样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利用社区内的单位场地和社区外的场地开展科普活动。 ↑    在科普资金的投入方面,大部分居民认为社区科普是公益性事业,主要应由政府拨款支持。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捐资、居民集资、有偿服务等途径也受到人们的关注。这说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科普经费是有可能的。 ↑    在科普设施方面,虽然书籍板报等传统的科普设施和工具仍然是社区科普活动的主要支持条件,但软件和音像资料也开始成为人们愿意采用的科普设施。相比之下,人们对实物模型、试验设施、计算机网络等作为社区科普设施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应促进科普设施的多样化,为社区居民参加科普活动提供多方面的设施支持。 ↑    李亦菲表示,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对北京市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这也将为今后进一步制定社区科普能力建设的方案提供参考。 ↑    在当前社区科普能力的建设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本次调查的访谈过程中,缺乏科普志愿者是各社区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亟待开发的科普人才宝库,因此,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计划面向全体北京师范大学的优秀大学生,发起一个长期的“大学生科普行动计划”,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普的热情与积极性,并组建和培育一个大学生科普人才库,为大学生参与科普工作提供平台,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