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节能的目标与方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该行业也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年耗能量1↑↑.↑↑↑3亿tce,约占全国总用能的10%左右。能耗过大不仅影响我国冶金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为把我国早日从产钢大国建成为钢铁强国,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已成为冶金工业生产中必须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工业在管理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益,单位产品能耗有了明显的下降,吨钢综合能耗从1978年的2↑↑.↑↑↑54tce下降到现在的1↑↑.↑↑↑18tce,下降幅度达到50%以上。特别是“九五”以来,各企业对节能工作更加重视,能耗指标进步速度加快,年环比节能量均在400万tce以上,每年的节能直接经济效益在23↑↑.↑↑↑05~32↑↑.↑↑↑79亿元之间,这大大缓解了能源价格上涨给钢铁生产成本造成的压力,更为可喜的是:自1997年以后,在钢产量继续增长的同时,行业总耗能量出现下降的势头,预示着我国冶金工业将逐步进入增产减能的新阶段。↑↑↑ ↑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冶金工业的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距离。欧洲钢铁联合企业的吨钢能耗大约为750kgce/t,日本为656kgce/t↑↑(↑↑↑不包括焦化↑↑)↑↑↑,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可比能耗约为900kgce/t,比日本吨钢能耗高出37%,可见,我国冶金工业的节能潜力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

为了提高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钢铁工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工作,到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应达到750~800kgce/t,即目前的国际水平↑↑(↑↑↑近年的目标值列于表1↑↑)↑↑↑。2015年与1998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540~490kgce/t,即降低41↑↑.↑↑↑9%~38↑↑.↑↑↑0%,年均降低31↑↑.↑↑↑8~28↑↑.↑↑↑8kgce/t↑↑(↑↑↑年均节能率为2↑↑.↑↑↑44%~2↑↑.↑↑↑24%↑↑)↑↑↑;按2015年产钢1↑↑.↑↑↑5亿t计算,年节约能源8100~7350万tce,以目前能源价格为550元/tce计,年节省能耗费用达450~400亿元,吨钢成本降低300~267元。即吨钢节能值超过490kgce/t时,全行业就将获得较高的利润。↑↑↑ ↑

为了完成上述节能目标,必须从管理节能和依靠技术进步两方面着手。↑↑↑ ↑

(↑↑↑1↑↑)↑↑↑管理与系统节能↑↑↑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工作以管理节能为主,其效果曾占到总节能量的60%~70%以上,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能源不合理使用逐渐减少,但“九五”期间管理节能效果仍占总节能量的30%左右。从当前煤气放散率高、氧气损失量大、蒸汽系统陈旧等现实看,管理节能还有一定的潜力,今后还要力争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贯彻系统节能的观念,节省出占总节能量20%左右的能源。↑↑↑ ↑

(↑↑↑2↑↑)↑↑↑技术进步节能↑↑↑ ↑

①生产布局的合理化,淘汰和兼并小企业,进行集体化经营,生产能力100万t钢以上的钢铁企业的产量要由目前占全国钢产量的70%,逐步提高到90%~95%。降低铁钢比,2015年铁钢比降到0↑↑.↑↑↑85,钢产量1↑↑.↑↑↑5亿t时,即可少用能源2250万tce。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及装备,淘汰生产能力达3000多万吨的多火成材轧制工艺,逐步将连轧比由目前的40%提高到100%。↑↑↑ ↑

②工艺流程的更进一步优化与短流程工艺的推广。过去的十多年里,连铸技术的推广对冶金工业的节能增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还要大力深化和推广这一技术,重点是建设高效连铸及近终型连铸生产线,连铸比要逐步由目前的70%左右提高到95%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已显示出光明前景的“熔融还原”、“海绵铁生产”等新工艺技术也已逐步成熟,值得逐步推广。↑↑↑ ↑

③调整燃料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净化和回收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要力争到2005年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放散率降到5%以下,50t以上转炉的转炉煤气回收率达到100%。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燃料↑↑(↑↑↑如水煤浆↑↑)↑↑↑等也极具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好的节能与环保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

④强化余热回收。固体废热方面,大力推广干熄焦技术,到2015年,年产焦碳50万t以上的焦炉干熄焦装置配备率要达到50%以上,烧结矿的余热回收技术也要大力推广。气体废热方面,大力开发新型的余热回收装置和新方法,传统的换热器和余热锅炉等要高效化,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

⑤大力推广热装热送等新技术,力争2015年热装热送率达到55%~60%,平均热装温度达600℃以上。同时,要大力推广转炉溅渣护炉、球团烧结、电机变频等新技术。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