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五石散与中国士大夫的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五石、五石散与中国的炼丹术分不开的。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东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是由矿物或用矿物炼成的化学制剂。作为丹药,金石之药是相对于草木之药而言的。可以说,中国的炼丹术是来源于中国的冶金术,中国的冶金术又是与炼丹者在上古时代的经验作背景的。↑↑↑ ↑

中国的丹药是以朱砂↑↑(↑↑↑主要成份是硫化汞↑↑)↑↑↑炼制的汞制剂,而炼丹的取材,最重要的是五石。作为炼丹术的大范畴,与中国的冶金史和化学史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石之药,原来多是冶金的材料。古人认为,这些东西结实耐用,任何长存↑↑(↑↑↑长寿↑↑)↑↑↑之物都比不过它。古人幻想模仿冶金,“炼人身体”。再有,就是它们常作为治伤病的药,人活着时可以“防腐”,死了也可以“防腐”↑↑(↑↑↑常作防腐剂用↑↑)↑↑↑,紧密相关的。若作一区分的话,丹药为汞制剂,流行于宫廷,最奢侈;五石散为坤制剂,流行于士林,用其者多。这些都是冶金与炼丹的产物。↑↑↑ ↑

古人的服丹求寿,就是来自上述观念,今天看来这种观念愚昧迷信,但在当时,却是饱学之士所为,属高新技术,不但得有专门人才,如李少君一类方士,还得有丹房鼎炉,各种石药,充足的金银,非富贵之人不能置办。也非富贵之人不配吃。↑↑↑ ↑

这种古代的“神药”,为上层社会与士大夫所追求,其原因多与服“药”之后,具有飘飘然、羽化升仙的感觉有关。古人称之为通于神明,今天看来是有致幻作用。中国的炼丹术在秦汉魏晋时期极盛,到了唐代时才成颓势。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载,不少皇帝吃丹药致死,才有所收敛。↑↑↑ ↑

炼丹的“五石”,古书有不同的说法。不少人常将其与“五石散”混同,望字生义。“五石”最具权威性的说法,当属葛洪。葛洪在《抱朴子·金丹》中言,“五石”是丹砂、雄黄、白↑↑?↑↑↑、曾青、慈石,与《周礼·天官·疡医》对照可知,不同之处只是把曾青换成了石胆↑↑(↑↑↑二者都是绿色铜矿↑↑)↑↑↑。这五种矿石,朱砂是赤色,雄黄是黄色,白↑↑?↑↑↑是白色,曾青↑↑(↑↑↑或石胆↑↑)↑↑↑是青色,慈石是黑色。五彩之石,不禁让人想到《淮南子·览冥》所言的神话故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五色石,古人还常常用此作颜料,进行绘画。↑↑↑ ↑

和炼丹有关,除了“五石”之外,还有“五石散”。二者有交叉。从魏晋到隋唐,名声远播,其影响深广。为现代人广知,大多从鲁迅那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稿中获悉,“五石散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可谓五种矿药物。↑↑↑ ↑

据考证,始于汉代,盛于两晋,终于隋唐的服用五石散之风,为当时上层社会及士大夫竞相仿效的时尚之举。而开风气之先者当推三国曹魏正始年间的侍中尚书、玄学家何晏。↑↑↑ ↑

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是魏晋名士初展风姿的时代。这时曹氏已历数代,一批新贵已经形成。他们美服饰,尚容止,好服食,善清谈,展现正始风流的千姿百态。↑↑↑↑何晏在史书上一向被主流社会认为是离经叛道、不被看好的人物。何晏,字平叔。据《三国志》引《魏略》载:“太祖↑↑(↑↑曹操↑↑)↑↑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见宠如公子。晏无所顾忌,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曹丕↑↑)↑↑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曹睿↑↑)↑↑立,颇为冗官。”近五十年间抑郁不得志,终至悖谬逆反之举。据史载,何晏因沉溺酒色,身体不佳。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管辂看了他的相,便说他“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以后何晏服用五石散,竟然收到奇效,于是自觉精神爽朗,神志振醒。经他倡导,服食之风在魏晋时代弥漫开来,成了名士风度。据说,人若初服少量五石散,会出现进食多,面色好的现象,但也有一些全身瘙痒,昏昏欲睡的副作用,如长期服用则会中毒死亡。《世说新语》载:“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下注《寒食散论》曰:“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与服散相应的是在社会上出现一批所谓的名士,或过度饮酒,终月不醒;或装痴佯狂,全无心肝;或赤身裸体,街头横卧;或长啸狂歌,凡人不理……,以怪行异举,奇谈怪伦,竞相比赛地放浪形骸,遂成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