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中的金属文物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座落在成都市北部的文殊院(原名信相寺,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现存殿宇均为清代所建,并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名文殊院。↑       文殊院座北朝南,呈方形,占地54666m2,总建筑面积32,600m2,楼、台、殿、阁、厅、堂、廊房等200余间,全系木面结结构。院内从南至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藏经殿等五进正殿;东西两厢有钟、鼓二楼、禅堂、客堂、斋堂、廊房等等建筑。东西南北四角,楼、台、殿、阁依势而立,水榭、荷塘、假山、鱼池,点缀其间。五座正殿由82根巨型石柱支撑,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各殿镂空花窗,图案新颖,式样多达48种,堪称国内寺院之最。院内铜铸、铁铸文物艺术品位颇高。↑      钟鼓楼均为3层,位于天王殿和三大士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分别高悬“金钟”“法鼓”匾额。钟楼悬幽冥钟一口,高2.1m,直径2m,重4.5t。顶部有双龙装饰,稍往下分瓣,呈莲花形图案,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该院耨云方丈募捐用青铜铸成。在钟后供铜铸幽冥教主地藏王佛像一尊,高约1m,铸工精湛,品位上乘。这是该院头两件珍贵金属文物。↑       在三大士殿正中供观世音佛像,左供骑狮文殊佛像,右供骑象普贤佛像,分别高2.14m。3尊铜佛像均铸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佛像容姿飘逸、花冠、莲台等均金光闪烁,蔚为壮观。在三大士佛背面是高约1.3m的铜铸韦驮佛像,工艺极复杂,装饰精细,金刚杵上的镂空花饰,铠甲上的连锁图案浮雕,巧夺天工,铸工堪称院内之冠。↑       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四角起翘,巍峨壮观,梁间悬“唱和雷音”大匾,正中供释迦牟尼铜铸坐像,高2.64m,妙相庄严,左右侍立铜铸释迦牟尼弟子:迦叶、阿难二尊者,各高2.14m,在释迦牟尼像前,为32臂铜铸观音坐像,高1.32m。↑       说法堂为两重腊角式建筑,中为戒坛,是戒师登坛传戒说法之处。堂内中壁嵌“空林”二字和碑文,系康熙御赐。堂内供大小佛像85尊,共中有一组各高约1m,神态各异,风貌古特的护戒神铁佛,共10尊,为宋代铁铸佳品。↑       在东厢距钟楼不远处,有两座较小殿堂,一为云水堂,另一叫爱道轩。在云水堂中供铜铸云水观音佛像一尊,高1.26m,神态庄严慈祥,清道光九年(1829年)所铸。在爱道轩中供铜铸骑象普贤佛像一尊,高1.26m,清同治七年(1868年)铸成。↑       在东厢还有一座名叫“三学堂”的中等殿堂,供铁铸准提佛母坐像,高2.3m,神态宁静慈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铸成。↑       在东厢后院,有一座1991年竣工的亭阁式千佛铁塔,六角形,11层,通高21m,塔身高15.2m,重27t。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塔身铸《华严经》、《法华经》等各类经文及建塔原因。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微风习习,铃声朗朗。塔基下建有地宫,内藏珍贵法物,塔刹为青铜铸造,贴真金,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长廊环绕,西面称“碑林”,壁上刻有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赠寺的题咏、佛语墨迹及文殊院建置沅流等碑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撰写“庄严千佛层层现,护念和平万万年”对联,并书:“千佛和平塔”横匾,置于塔身。该塔虽不是历史文物,但整体观之,庄严雄伟,气势磅礴,立体感极强,为这座千年古刹添姿增彩。↑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