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廷托€古矿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在葡萄牙南部和西班牙南部,有一条长约250km,宽约35km的伊比利亚黄铁矿带。这一矿带形成的诸多矿床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矿山,蕴藏并生产着大量的铁、铜、金、银、铅、锌。位于塞维利亚的韦尔发(Huelva)省的里奥廷托多金属共生矿,就属于伊比利亚矿带的东南端。里奥廷托全矿区原被一条其上覆盖着铁帽的山梁分为两半,山上有两座引人注目的高峰,一座叫科罗拉多,高545m、一座叫所罗门,高515m。近现代采矿,不仅削平了这两座高峰,也揭露了这座矿山所深埋着的历史事实。古人大规模开采的遗迹引导了后人重新发现这座矿山,近现代开采又丰富了冶金考古学对这座古矿的研究。↑里奥廷托的近代发现史↑    里奥廷托(RioTinto)原为矿区一条流入大西洋的河的名字,其河水因流经矿区东部而显红色。说来也巧,1492年哥仑布正是从里奥廷托河口扬帆,开始其根本目的是寻找金银的发现美洲的航行。哥仑布在天之灵也许会感到后悔,因为他渐渐远离的那块故土,不仅是一处藏金埋银的矿山,而且还是欧洲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矿山。↑     1556年,菲利普二世继承其父查尔斯一世(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查尔斯五世)登上了西班牙王位宝座,发现国家正面临着财政崩溃的危险,因为从美洲新西班牙殖民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都已被其父王在多次战争中挥霍一空。当时西班牙境内仅在塞维利亚的瓜达尔卡纳尔发现一处银矿,菲利普二世渴望发现更多的银矿,于是派遣驻瓜达尔卡纳尔的钦差唐·弗朗西斯科(DonFrancisco)去“访问、调查和估算王国境内的已发现和待发现的矿山”。↑      弗朗西斯科在考察中注意到了里奥廷托巨大的炉渣堆,遂分派其朋友、来自马德里的教士唐·丁哥(DonDiego)去进一步查访。丁哥与一伴从深入到里奥廷托矿区并住在一小村中,很快就和当地村民建立了友谊。村民们告诉丁哥早在罗马时期矿区就已产出金银了,甚至还引导他探测了那些发现过矿石的遗址。显然,罗马时期开矿的事迹,已在当地流传了千余年。丁哥取得了两块各重约25磅的银矿石样品,当地村民认定古人能从这种五颜六色的矿石中提取四五种金属。在瓜达尔卡纳尔对样品进行的试炼获得极佳效果,弗朗西斯科派丁哥再返矿区,去获取更多的矿样。虽然弗朗西斯科也认为里奥廷托是一银矿,但财政部门并未予以确认。丁哥给国王和官方写了许多信,甚至还寄去了三块试炼所得到的银子,其中一块不含铅,这意味着矿石也不含铅。丁哥未获答复,于次年8月去世。几天后,国王在丁哥最后一封信的边上批示道“他死了。这封信可交弗朗西斯科处理,由他验明其说法是正确”。↑      一年后,弗朗西斯科带领着专家和探矿者开到了里奥廷托,住在一个小镇上。丁哥所住过的小村里的村民被钦差等人吓破了胆,把原来告诉和准备再告诉穷教士丁哥的话一股脑咽回了肚子,更没有象当初引导丁哥那样引导钦差大人到矿点去采集样品,结果弗朗西斯一干人等一无所获,空手而归。据信丁哥一定是对矿石进行过处理,但无人留意于他的报告。就这样,里奥廷托错过了一次再辉煌的机会,但丁哥的事迹却通过有关文献被记录下来了。↑      直到1725年,瑞典人雷博特·沃尔特(LiebertWolter)为里奥廷托富含金银之说所打动,到矿区租借了几个矿点。沃尔特于1727年在矿区被杀,至死都认为里奥廷托蕴藏有贵金属。1737年,沃尔特的侄子提奎特(Tiquet)继承了矿山,通过对采出的矿石和矿坑中的胆水的冶炼和提取获得了铜,才认识到其为铜矿。此后,里奥廷托主要作为铜矿被开采,丁哥的里奥廷托有银矿的论断也被认为是无稽之谈。1875年至1887年在里奥廷托矿上作总工程师的尼尔·肯尼迪(NoelKennedy)于1894年还写道:“丁哥宣称他对一些矿物进行了提取,但他仅仅把矿坑开掘到没膝深,这根本不可能使其获得古人冶炼的是铅,并从铅中提取银的结论。以当前之所知,丁哥错得太远了”。但就在肯尼迪作此评论的3年后的1897年,丁哥的结论(下转32页)(上接28页)得到了证实,在他的记录所指引的地方确实发现了银矿。随着地质和冶金技术的进展,里奥廷托才最终被认定为一座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的矿山。↑里奥廷托冶金考古调查↑      里奥廷托遗存的大量堆积如山的古代炉渣,不仅导致了这座古矿的新生,而且很早就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早期探矿者曾对古代炉渣进行过测量和分析,并对其属性展开了争论。↑      1888年地质学家冈萨罗·约·特兰(GonzloyTarin)曾根据炉渣的遗存量计算出里奥廷托等地古代产铜量为120万t。当时还没有发现银矿,特兰大概是把所有的炉渣都当作成了炼铜渣。据1924年调查,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有罗马时期炉渣约3000万t,其中有1600万t在里奥廷托。↑1966年至1967年,塞维利亚大学考古学校调查了绝大部分里奥廷托古代炉渣,并发掘了所罗门峰附近的一处炉渣堆积,所获炉渣为灰黑色多孔并夹杂石英颗粒,同类炉渣在其它地方也有发现,其典型分析结果含铜不超过0.2%,含铅1%~2%,含银387~575g/t,显然是炼铅(银)渣。这些炉渣的年代为公元前八世纪,是腓尼基人炼银的遗物。塞维利亚大学考古学校调查发掘的结论认为,里奥廷托古代炉渣都是银的产物,不是炼铜的。↑      1973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国际冶金考古研究会(IAMS)把其注意力移到了西班牙,在里奥廷托锌公司(RTZ)等三家公司的支持下开始实施“韦尔发课题”,试图以此长期课题实现对当地古矿冶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发掘,揭示其在古代地中海和欧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这次考察仍以在阿拉伯谷地发掘而声誉卓著的奔诺·罗森伯格(benoRothenberg)作领队,塞维利亚大学考古学校、马德里大学、伦敦大学有关师生先后参加了田野工作,分别于1974年6月至7月、1975年6月、1976年7月至8月进行了三个季节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地表遗迹遗物。考察总计在韦尔发省山区发现了42处古代遗址,其中39处是冶金遗址,3处是非冶金遗址,大部分遗址都分布在里奥廷托矿区内。所有冶金遗址的考察结果将矿区划分为两个区域,南区年代为金石并用时代到青铜时代晚期,开采冶炼以孔雀石为主的氧化矿石,北区年代为青铜时代晚期到罗马时期,开采多种矿石以冶炼铜、铁、银(铅),对150多个炉渣样品的分析已经发现了冶炼这些金属的炉渣。↑      “韦尔发课题”目前尚在进行之中,目前仅公布了初步的考察成果,许多问题并未得到确切的答案,如硫化矿石的冶炼技术就须进一步研究才能重建。总的看来,“韦尔发课题”已取得的成果对正确评价里奥廷托古矿对欧洲古代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贡献,有重要的意义:这座矿山所产出的银应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财政支柱。↑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