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显通寺内de金属瑰宝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在4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中,有一座蜚声中外的千年古刹大显通寺。其创建年代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汉代,据《清凉山志》载,在汉永平十四年(71年)汉明帝刘庄敕令,责成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主持在五台山修建了大浮灵鹫寺,即大显通寺的前身。后来在北魏、唐、宋、明、清各代屡经扩建修葺,占地多达43,700m2,房屋400间。寺名几经改动,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定名大显通寺,沿用至今。↑      该寺山门前有一座高大的钟楼,内悬一口大铜钟,叫幽冥钟,又称长鸣钟、长命钟等。高2.67m,外径1.67m,重5t,钟口边缘为波浪形,外表皮刻一部一万余字的佛经,字迹端正清晰,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用青铜铸制而成,为该寺第一件金属文物。↑      寺内苍松古柏如塔似伞,郁郁苍苍,佛乐阵阵,经声琅琅,一派佛国风光。自南至北,在一条中轴线上,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依次排列。越过前三个进殿,来到第四进殿,富丽堂皇的无量殿,宽七间,进深四间,一律用砖所造,雕刻精致,结构奇特,宏伟壮观。从外面看,似一幢二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中间大两边小的无梁无柱的砖窑,在中间大窑内供一尊用黄铜铸制的卢舍那佛,连同须弥座,高约7m,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佳作,为该寺第二件金属文物。↑      第五进殿是千钵文殊殿,殿内供奉黄铜铸制的千钵文殊,高约5m,正面垒叠着五个头型,左右两侧各垒叠着三个头型,胸前有六只大手,其中两只捧着一个大金钵,钵上端是释迦牟尼佛坐像,另外四只手握铃、持杆。身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小手,每只手内握一小金钵,在钵上均有释迦牟尼佛小坐像。造型新颖独特,铸铜工艺精湛细腻,是国内罕见的明代铜质珍品,为该寺第三件金属文物。↑      第六进殿是置于3m余砖筑高台上的万佛铜殿,该殿设计造型按万历皇帝的意图,仿北京故宫金銮殿,由高僧妙峰和尚主持设计,一律用青铜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铸制而成。高5.8m,面阔4.6m,进深4.2m,重5t。外观两层,上层四面各有6扇门,下层四面各有8扇门,前面中间两扇可开动。外面均铸有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其中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莲下松鹤、狮子滚绣球等等。殿内为一室,供奉高约1m铜制骑狮文殊一尊,四壁铸有一排排的一万尊小铜佛,故称万佛铜殿。造型优美,布局巧妙,气势恢弘,是国内铜殿上乘之作,这是该寺的第四件金属文物。↑      在铜殿前有五座铜塔,分别称东、西、南、北、中台塔。每座铜塔的一层内分别铸有五个方位的佛,他们是:东方阿闳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台塔和西台塔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该寺胜活和尚主持设计,一律用青铜分层铸造装配而成。这两座塔各高8m,直径0.7m,自踵至顶13层,每层各8面,均铸有佛像,小巧玲珑,非常精美,为国内铸铜艺术杰作,这两座铜塔是该寺第五件珍贵金属文物。其余三座铜塔是1992年仿清代已毁的包铜塔建造的,铁心铜皮,造型各异,也很美观。游名寺,感受祖国悠久的佛教文化,慨叹先人于熔铜铸造中的高超技艺,思古之幽情绵长不断。↑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