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与中国士大夫的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晋人多服寒食散,今《千金方》中有数方。苏轼曰:‘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故服寒以济其欲。凡服之者,疽背,呕血相踵也’”。这种陷于乱世中的迷茫,寻求刺激的癖嗜,在史书《晋书·皇甫谧传》里,也有记载,由于皇甫谧服食中药剂过量或配量失衡,“辛苦荼度,于今七年,隆冬裸裎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瘟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嗡,父兄见出,妻息长诀。”对此,清人俞正燮说:“晋人之散,唐宋人之丹,其为鄙恶,直近时鸦片烟之比。”正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言:“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因为服用者除了要饮热酒外,只能吃其它冷食。而服用者心中烦燥如火烧身,若吃热食,人体更吃不消。很多人服药之后大热,满世界乱转,称为“行散”。解决不了,就大泼凉水,如裴秀就是让凉水给泼死的。↑↑↑ ↑

史书中将吃“五石散”称为“服食”或“服散”。↑↑↑ ↑

服食之后,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着衣尚宽衣博带,这是因为服散之后,避免擦伤皮肤;其二是不著履而用屐,朝会正服或觐见尊长仍须著履,而平时居家的场合,都以著屐为常了;第三,是服食后药性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变得暴躁疯狂,故魏晋名士中不少性格孤僻古怪。因而士大夫的不营物务,栖心玄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部分根源。↑↑↑ ↑

五石散不光成人服用,年少之人也有服用。钟会,魏文帝曹丕称其为“后世殆难继矣”之人。其年少时,正当父亲昼寝之时,与其兄偷服“五石散”酒,这时父亲已醒,并不言语,仍装熟睡,只见钟毓拜而后饮,钟会饮而后拜。既而,父问钟毓何以拜,毓曰:“酒以不礼,不敢不拜,”又问钟会何以不拜,钟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虽是一则笑谈,但也可见出五石散流布之广,用之者不分年纪。作为服散趣事,五石散还有遁祸之效。晋末八王之乱时,王戎因言谈不谨,得罪了司马↑↑?↑↑↑的谋臣,只因王戎假装服食散发堕厕,而免祸。这也可作一则五石散的妙用吧。↑↑↑ ↑

五石散作为一种时尚,不但士大夫阶层热衷于此,写诗要谈,写信要谈,就连没钱买药的穷措大,也卧于街市,宛转称热,“诈作富贵体”,引人围观。上述服食者,如皇甫谧描绘的那么痛苦可怕,为什么众多名士还趋之若鹜呢这不是与情理不符吗原来古代医书上把五石散中的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列为上品之药,认为它们可以益精补气,轻身延年。所谓“治病”在于借药热去寒补虚,“神明开朗”则是精神效果。有人形容为“晓然若秋月而入碧潭,豁然若春韵而泮冰积”,当是美化之辞。东晋名士王羲之在《杂贴》中也谈到“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因而魏晋时人多信服食能延年益寿。乱世的险恶,疫疾的盛行,给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们罩上了宿命的光环。他们以各种方式去追求及时行乐、养身修性、延寿长生,以求永年。魏晋名士中,除何晏外,还有王弼、夏候玄、王戎、嵇康、王羲之等,都曾服用五石散。因而整个魏晋时代,名士们的生活和五石散都有不解之缘。↑↑↑ ↑

人类的四大烦恼,不但“生”、“老”、“死”没人躲得过,就是“病”也无法根除,因而“过把隐就死”的事还会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