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贫困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7-31


分享到:0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

马路上死了一个老头儿,是个拾破烂的。这老头儿一辈子吃饭没花过钱,他一辈子就穿一身衣服,春夏秋冬都不变。这样的老头儿自然既无老伴也无子女,死在垃圾台旁的破毡棚里,民政部门派人来收尸,居然在他的破褥子里发现了7万多元的现金↑↑↑ ↑

这样的故事真让人感慨万端。这故事并非凭空杜撰。这个故事刻画了一种民族心理,虽然它带有那样浓重的悲剧色彩。↑↑↑ ↑

东西方消费心理不同↑↑↑ ↑

我们深深地记得老人们曾经谆谆告诫我们的“丰年要当欠年过,常将有时想无时”这些中国人一辈一辈传下去的处世格言,爷爷传给了我们,我们还会再传给我们的孙子。可这样的善良格言却造就了那样悲惨的人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们脱口而出的问题是:↑↑↑ ↑

人到世上干什么来了是专门来吃苦的吗倘若果真如此,那还真不如果呆在娘肚子里不出来好。↑↑↑ ↑

老头儿是以残酷的代价来购买安全感的。↑↑↑ ↑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阿春说,在美国,有本事的人借钱,没本事的人存钱。这句话你听懂了吗你咀嚼过吗↑↑↑ ↑

这也是一种民族心理。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反差。↑↑↑ ↑

不要对举债怀有恐惧,也不要存钱存得上瘾。当心,越存越穷,越花越富。一个患有心理性贫困缺陷的人,不论他有没有钱,他都是个永远赤贫的穷人。↑↑↑ ↑

例如,一个美国青年,他一参加工作,就会立刻拥有汽车、住房、整套的家具和最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凭的是一张工资信用卡。这一切都是用寅吃卯粮的办法。1999年把2019年的钱都预支了。↑↑↑ ↑

而一个中国青年则不是,他省吃俭用,到2019年,也就是说,假如他拥有和那个美国青年一样的收入,他要到20年后,才能得到与那个美国青年在1999年时就已经得到的相同享受。他得过20年一无所有的日子。↑↑↑ ↑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是这个美国青年聪明,还是这个中国青年聪明。↑↑↑ ↑

也许这个美国青年得多付分期付款的利息,可这个中国青年所蒙受的通货膨胀的损失也许更甚。在这点上,俩人打了一个平手。↑↑↑ ↑

而且,到了2019年,这个美国人已经支付了他2039年的购买力,他的汽车、住房、家具、家用电器,不知又换了几代。↑↑↑ ↑

而这个中国人拥有了那个美国人滞后一代人的享受时,只怕早已白了少年头,吃,没了胃口,穿,没了体形,玩,没了力气,坐在轮椅上了。↑↑↑ ↑

也许,这个中国人会享有一份用残酷的代价买来的安全感。可你想到过没有:负债也是一种强迫,能鞭策人超能量地发挥,奋进和激昂↑↑↑ ↑

而且,国家和社会会从这种预支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在中国,有这样的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怪事:↑↑↑ ↑

一方面,中国人的存款余额急剧增长,每年增长幅度竟高达8000亿元人民币,总额达到70000多亿元;另一方面,98↑↑.↑↑↑5%的商品却又供大于求,大量的商品库存积压严重,大批的工厂开工不足。↑↑↑ ↑

社会需求推动生产,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难道对这个还有什么疑问吗↑↑↑ ↑

美国人与中国人一样“穷”↑↑↑ ↑

对于一个一百多年来,从饥饿和战乱中历尽磨难,而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又多次经历了天灾人祸的民族,这种以残酷的代价去购买安全感,以慰藉心理性贫困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是可以提倡,可以颂扬的。↑↑↑ ↑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更新观念,接受现代意识,与更新设备、装备现代化技术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需要,我们不能在过剩经济时代,还提倡短缺经济时代千遍万遍重复过的教条。↑↑↑ ↑

例如,中国的商品房便面对着这种尴尬:一方面,中国城镇尚有300多万户无房户和特困户↑↑(↑↑↑人均居住面积在4m2以下↑↑)↑↑↑,另一方面,却又空着7000多万m2的商品房卖不出去。↑↑↑ ↑

若是以现金支付买房,别说中国人买不起,就是美国人也照样买不起。↑↑↑ ↑

别小瞧了人民币,人民币虽说与美元的比价是1:8↑↑.↑↑↑27,可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为等值↑↑(↑↑↑1:1↑↑)↑↑↑。↑↑↑ ↑

一个美国青年,参加工作不久,便可得到两三千美金↑↑(↑↑↑月薪↑↑)↑↑↑,而同样教育水平的中国青年,也能在国内得到两三千元人民币。↑↑↑ ↑

一套中国↑↑(↑↑↑50m2左右↑↑)↑↑↑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楼房↑↑(↑↑↑1999年,中国商品房全国平均价为每平方米2002元↑↑)↑↑↑在美国值10万美金。在这里,人民币与美元又等值了。↑↑↑ ↑

所不同的是,美国人的收入比中国人高得多。可他们也同样买不起房。无论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西班牙、法国,还是日本,丹麦、挪威,他们几乎是采取了同一办法,即由银行贷款给购买者,或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的期限可以长达25年到30年,甚至更长,长到父债子还。↑↑↑ ↑

然而,中国人却对此反应冷淡,宁可忍受人均1↑↑.↑↑↑5m2的拥挤,也不肯举债购房。↑↑↑ ↑

英国人似乎更懂得拥有今天,享受今生和善待生命。在25~30岁这个最重要的青年期年龄段中,在这个构筑爱巢的黄金般的年龄段中,他们当中,65%的人拥有住房,拥有属于自己、享受产权的住房。当然包括整套的家具和家用电器。这些东西与住房相比,都只是马与马鞍之比,连汽车也算不上大件。↑↑↑ ↑

英国人渴望提前获得富裕。↑↑↑ ↑

据英国《泰晤士报》的调查,在25岁以下的英国人中,竟然有38%的人是有产阶级,而美国仅19%,法国7%,德国4%。↑↑↑ ↑

中国人不渴望房子吗错了,中国人对房子的渴望简直就像非洲人对水的渴望,但中国人却宁肯忍受干渴饥饿的折磨,宁可因此消瘦羸弱、衰老枯萎也不肯去举债购房。↑↑↑ ↑

我为这种诚实、憨厚、坚韧的民族性格深深感动,我为这种沉重、负重、凝重的民族性格流泪。↑↑↑ ↑

心理性贫困有待医治↑↑↑ ↑

心理性贫困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痼疾,尤其是对于贫穷记忆太深,又被贫穷的梦魇时时折磨的中国人。向贫穷告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就是在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中,在当代的百万富翁中,患有心理贫困的人,也比比皆的。其实,慷慨和吝啬原来就与贫富无关。心理性贫困与经济上的贫富也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有人很富,在心理上却是个乞丐,有人很穷,在心理上却是个富翁。↑↑↑ ↑

如果有一个人不能拥有生理上的健康,却能拥有心理上的健康,那也是可以庆幸的。↑↑↑ ↑

也许,是由于中国人才走上富裕,心理上的转变比经济上的转变更慢,才会出现这样的扭曲↑↑↑ ↑

有病不要紧,只要不讳疾忌医。↑↑↑↑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已经摆脱了这种心理障碍的困扰,只是这种病痛还在误导着我们的个人消费。我们能走出这个误区,而且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