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和相纸中的溴↑↑↑
↑当我们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时,我们会特别希望将那些一个个美好、难忘的瞬间定格为一张张精彩的相片而永远地保存下来。拍照在现代人的眼中已经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啦,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使用的胶卷、相纸中“居住”着一位特殊的“房客”↑---↑溴化银,正是因为它具有见光易分解的特性,才使得我们的影像留在了相纸上,所以不能不说,溴元素的发现为摄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当然,溴元素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溴与乙烯反应生成的二溴乙烷是一种理想的抗震剂,将它添加到汽油中,既能防震,又能帮助排除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溴钨灯不仅体积小,而且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舞台、摄影的照明等方面;而溴和纳的化合物则是一种安眠药,它在各地的药房中都有出售。↑↑
↑法国著名化学家、药物学家巴拉尔↑1824↑年在分离碘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加入淀粉后反应液分为两层,下层是蓝色,巴拉尔知道这是碘,因为使淀粉变色是碘的性质,而上层的棕黄色却不知是什么物质。 经过反复研究,巴拉尔断定这种物质不是氯化碘, 而是一种与氯和碘极为相似的新元素。在之后的实验中,巴拉尔又发现,如果用乙醚和苛性钾与这种棕黄色的溶液一起充分震荡(其中的溴已变成溴化钾),再向里面加入浓硫酸和二氧化锰,将此混合物蒸馏,就会产生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待它们冷凝后就成为一种液体。 巴拉尔推断这是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元素,为它取了个平淡无奇的名字“姆里德”。 ↑1826↑年,法国巴黎科学院在审议巴拉尔的实验结果时,因为这个元素的单质具有亚臭气味尔将它更名为“溴”。↑↑
↑拍照用的胶卷上涂有一层溴化银。一遇光线就分解,当你手按相机的快门时,外边的光线会立刻透过镜头闯入胶片,于是溴化银也随即分解;光线强的地方分解的多,反之则分解的少。这时,胶片上就出现了一个人眼无法看到的潜影。为了使这个潜影显现出来,人们还需要对它进行显影处理,将那些没有感光部位的溴化银去掉,最后,这些胶片再经清水一冲,影像就清晰可见啦。↑↑
↑溴除了少量存在于盐湖与地下水之外,绝大部分存在于海洋中。据计算,每吨海水含溴↑65 ↑克,而整个地球上的溴元素储量大约达到了↑100↑亿万吨。↑↑
↑早在巴拉尔之前,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斯图斯↑·↑封↑·↑李比希也曾发现含有溴的棕黄色液体,但他却没有进行详细地分析和化验,而贸然地断定这种液体是氯化碘,于是,它便与新元素的发现擦肩而过。当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传出后,李比希非常后悔,为了告诫自己,它在装有那瓶“氯化碘”的柜子上贴上了一张醒目的纸条,写着“错误之柜”,以此作为永远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