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环保警察↑”↑挨家查垃圾↑↑
↑德国是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平衡的典范,首都柏林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在这里,环保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漫步柏林,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葱郁的树林和开阔的草坪,与很多国际大都市的喧嚣浮躁、污浊零乱和尘土飞扬形成鲜明的对比。若不是看到令人震撼的柏林大教堂、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岛和繁华热闹的选帝侯大街,真会让人误以为置身于祥和恬静的小镇,难怪柏林有↑“↑森林与湖泊之都↑”↑的美誉。↑↑
↑↑也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
↑ 上世纪↑70↑年代初,柏林环境恶化严重,主要原因是在↑50↑、↑60↑年代时德国急于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状况,当时的莱茵河污染严重,沿岸有很多工厂,废水污水直接进入莱茵河。在德国重工业区比如鲁尔更是灰尘严重。↑↑
↑ 记得一个笑话,↑1976↑年夏,警察从莱茵河中↑“↑救↑”↑出一名企图↑“↑自杀↑”↑的男子,该男子怒气冲冲:↑“↑谁让你们来救我的?我在游泳!↑”↑,警察之所以误会该男子自杀,全因为莱茵河水的毒性实在太大了。当时的莱茵河被称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环境保护成了最紧迫的问题。联邦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环境治理,颁布相关法律。柏林的↑“↑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部↑”↑创设了进行环境研究和收集相关信息的协调与计划部门,主要负责设计并实践环境改善计划。↑↑
↑↑环保太晚麻烦太多↑
↑ 普通民众认为应该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我们为环境付出代价的时候到了↑”↑,↑“↑我们的环保做得太晚了,导致的麻烦太多了,保护环境的花费太贵了!↑”↑↑↑↑
↑1991↑↑年↑6↑月德国颁布了《废物分类包装法》,↑1996↑年↑10↑月正式实施了《循环经济法》。这两部法律最基本的理念是进行环保预防,规定由造成后果者承担环境所要求的费用。柏林市政府坚定地推行这两个法律,向美化城市环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2006↑年↑5↑月起,根据法律规定,在超市购买饮料和矿泉水时要多收↑0.15-0.25↑欧元的↑“↑瓶子抵押费↑”↑,待将瓶子归还超市时,瓶子钱会返还消费者,瓶子再由超市卖给专门的公司集中处理。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易拉罐和其他外包装。大件的旧家电必须送到专收处再做处理。↑↑
↑ 大多数德国人都能做到按照规定扔垃圾。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不配合的状况,这就需要↑“↑环保警察↑”↑进行执法。最早是在↑2001↑年↑10↑月,德国罗斯托克市市长首先派出市政府人员,戴上橡胶手套挨家挨户定期抽查分类垃圾桶。对于不合格的垃圾,贴红条禁止收取该处垃圾,并注明原因,给垃圾所有者重新分类的机会。若↑5↑个工作日内分类状况仍未改善,市政府派人收走垃圾,垃圾所有者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清洁费。随后柏林、法兰克福等大城市纷纷效仿,出动↑“↑环保警察↑”↑维护垃圾分类顺利执行。柏林还实行分量付费,即根据垃圾桶的大小支付不同的垃圾处理费。↑↑↑
↑↑ 从被动环保到个人自觉过程↑
↑ 除了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外,柏林市政府还进行了许多其它的环境保护措施。但这都经历政府强制的被动环保到个人逐渐养成自觉的习惯。例如,超市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消费者一般都自备手提包或袋子,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能够减少人们对塑料袋的使用量;普遍使用再生纸,厕所里的卫生纸没有经过污染环境的漂白处理,这样的卫生纸还容易溶入水中不易造成马桶堵塞,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城市道路都很窄,有效抑制私家车的使用量,加上公交系统非常发达,鼓励市民出门乘坐公车或地铁;城市普遍使用↑“↑感应电梯↑”↑,无人靠近式电梯处于↑“↑休息↑”↑状态,在任何时候能够做到节约用电。↑↑
↑↑ 环境保护成为产业↑
↑ 柏林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技术开发的中心城市,有大量企业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活动,并以此营利。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份生态经济研究机构的报告,在柏林,有↑400↑家公司的↑13000↑名员工直接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随着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环境保护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柏林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柏林约有↑100↑家公司参与环境问题的分析与治理活动,约↑80↑个生态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和↑45↑个负责环境事务的公共行政部门。↑↑↑
↑↑ ↑-↑职能↑
↑↑ 环保警察经受专业训练↑
↑ 德国环保警察隶属联邦内政部。每名环保警察都要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环保警察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从化学毒素外泄到不卫生食品的销售,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环保警察行动迅速,他们通过巡逻和使用遥测工具检查环境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任何一条小溪泛起泡沫,环保警察都会前往取样;凡是已经立法的环保事项,警察在其辖区内一概严格执法,比如鱼类死亡、垃圾箱冒烟、废油渗漏或废气聚集成雾等,都属于禁令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