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现状↑
中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约1000万t,另外还有1200万t粮食污染物超标,两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尤其是城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镉、铬、砷、铅等重金属超标更加严重,有的地区粮食含镉量甚至超过诱发“痛痛病”的标准。↑
80年代中期的抽样调查表明,北京东郊污灌区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最近的调查,北京近郊的蔬菜仍然存在明显的污染问题:朝阳区和丰台区大白菜、黄瓜、芹菜、番茄等蔬菜的汞、砷、铅等超过食品卫生标准。石景山区、海淀区存在明显的酚和铬污染,并导致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减产。北京居民蔬菜中砷的日摄取量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日容许摄取量(ADI值)的120%。广东省农业厅等部门对广州市5个农贸市场叶菜进行抽样测试发现,部分蔬菜的重金属如铅、汞含量远远超过0.2mg/kg的标准,氟化物和硝酸盐超标则达50%和95%。↑
据介绍,蔬菜中铅和氟化物含量高主要是大气污染所致,在蔬菜成熟期过量使用氮肥则造成硝酸盐严重超标。此外,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废弃物、违规使用农药也是造成蔬菜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主要原因。↑
专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一方面会通过污染食物链或污染大气而危害人畜的健康,引发癌症和慢性疾病等;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从广州、沈阳等个别城市的重点调查结果来看,污灌区的癌症死亡率或癌症发病率比对照区(清灌区)高十多倍。随着食品污染问题的日趋恶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对污染食品的市场限制措施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蔬菜基地的土壤污染和缺乏控制农产品污染技术等种种原因,市场上所谓的“绿色食品”绝大部分都不合格(1998年农业部调查结果)。无论是从农业生产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还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研究和解决我国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都势在必行。↑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目前,改良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虽然有多种,但专家发现植物修复技术是修复和治理污染环境的最佳途径。↑
由于不同作物种类或品种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可相差10~10000倍。因此,在污染土壤的改良和利用方面,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譬如:在污染土壤中,通过选种重金属吸收能力较弱的植物种类或作物品种,可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另外也可种植解毒植物,用以消除污染,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芥末类植物中存在一种基因链,可以解重金属之毒。↑
研究人员早已发现植物产生的缩氨酸能与铅、汞、镉等重金属离子结合,化解它们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此次研究则明确发现了产生相关物质的基因。研究人员希望能复制解毒机理,以便对经常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地区进行治理,因为过去研究表明在10个大型建筑的工地上有4个不同程度地存在铅、砷、汞和镉。↑
研究人员朱利安·斯克洛德说:“我们最初是在小麦根部发现这组基因的,通过在基因数据库搜索,又发现在芥末类植物中也有相似的基因。在测试后,我们确认这些基因也有相同功能。”以此方法再次在基因库中查询相近基因组,令研究人员惊奇的是,毛虫也存在类似基因。这表明某些动物也可以抵御重金属。↑
80年代后植物修复技术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它具有投入少,运行和维护成本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等特点,具有广阔商业前景。据估计,到2000年,植物修复技术在北美和欧洲国家将拥有巨大的市场。↑
近十几年来,有关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点)的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临界植、重金属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等开展了研究。专家曾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988年以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对我国耕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监测。专家曾对北京市蔬菜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然而,目前我国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改良和利用方面仍停留在零星、分散的理论探索阶段。↑
在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方面,我国仅在极个别作物品种之间对重金属吸收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专家曾对世界各地的4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砷污染的土壤中,不同水稻品种的忍耐能力和重金属吸收量最大可以相差100多倍。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台湾学者发现,在受镉污染的土壤中,不同莴苣品种吸收镉的能力最大可相差3~10倍。↑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产品短缺的基本国情,在城郊土壤中种植吸收重金属能力较弱的高产蔬菜品种,是我国污染土壤利用和蔬菜卫生品质提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