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危机提出公众科普新课题——最好的科普就在生活中

作者:摘自《大众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1-04-11


分享到:0

    ↑↑↑编者按↑↑↑ 今年两会期间,科普工作受到关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然而,科普现状并不乐观。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一些未经核实的传言开始散播。专家称,这些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科学常识还不够,公众科普任重道远。↑↑↑↑ ↑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科普?如何科普更有效?让我们听听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的体悟和感受。↑↑↑↑ ↑

 ↑↑↑ ↑

    ↑↑↑我参与、实施和组织科普工作十五六年,体会很多。↑↑↑↑ ↑

    ↑↑↑在我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科学家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和发现,也包括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这种发现和创新,要在社会大众中不断得到应用。↑↑↑↑ ↑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普,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

    ↑↑↑科普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也得到体现。今年两会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受到关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

    ↑↑↑“大科普”不等于教育 ↑↑↑↑↑ ↑

   ↑↑↑↑ ↑↑↑在新时期,应该研究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我觉得,目前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大科普”观念。↑↑↑↑ ↑

    ↑↑↑“四科”一度被视作科普的全部内容,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但“大科普”不是简单的教育和传播的过程,而是不断实现科学技术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我们的误区在于,长时间只把科普视为一种教育,没有看到它的应用与实践意义。比如,向社会传播科技信息、培养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应该被纳入科普的范畴。↑↑↑↑ ↑

    ↑↑↑科普并非一个独立的行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大科普”要求由国家对科普在规划、法规、政策和监督等层面上的运作进行管理,各行业和部门施行各自的科普内容,如大众传媒、企业产品、社区服务、科普公众服务设施等各部门都应当设立如何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内容与标准。科普要追求一种实践的效果,在传播科学知识、方法、思维的同时,注重结合生产和生活实践,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

    ↑↑↑经费不够、人才匮乏是人民普遍认为的科普工作的难题。但实际上,最困难的事在与,科普本来应该是无处不在,但大家认识不到,总觉得只是部分科学家和传媒的责任。实际上,科普应成为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 ↑

    ↑↑↑最好的科普就在生活中↑↑↑↑↑ ↑

    ↑↑↑在从事科普工作的十几年内,我几乎跑过每个省的农村,让我最高兴的是,广大农民渴望通过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在农村,科学的传播与普及,效果尤其明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使用技术在农村等到了极大的应用。↑↑↑↑ ↑

    ↑↑↑农村的科普经验提醒我们,大家最需要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科普。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走出校门后的科学传播,如果只是向受众喋喋不休地灌输,效果会很有限。↑↑↑↑ ↑

    ↑↑↑在国外考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有些国家,科普与生活结合得那么自然,随处可见。日本没有《科普法》,也没有过多的文件“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普。但有一个电视节目很受公众欢迎,这个节目把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科学小问题,通过话剧或幽默剧的方式,在电视台播出,极有趣味性,也有知识性。↑↑↑↑ ↑

    ↑↑↑最好大科普就在生活中,不刻意、不经意,反而效果更好。像这次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话题和讨论,也是进行科普的一个时机。比如,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有多大、食物“防辐射”是否可行,都和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 ↑

    ↑↑↑科普最高境界人人参与↑↑↑↑↑ ↑

    ↑↑↑在新时代里,科普要坚持“四民”,即“民生科普”、“民享科普”、“民智科普”和“民为科普”。↑↑↑↑ ↑

    ↑↑↑“民生科普”指围绕民生问题开展科普工作,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用科学提高效益、产量,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民智科普”指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这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实现的目标。“民享科普”则比前面两者更深一层,即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科普,推动层出不穷的现代科技成果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得到应用,使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科学带来的方便、实惠、快乐和幸福。而科普工作的“最高境界”要算“民为科普”,即在全社会的科普进程中,公众不是永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这个科技发展中有所作为。每个人既是科普的接受者、享受者,也是科普的传播者、从事者。↑↑↑↑ ↑

    ↑↑↑但目前,科普工作还更多地停留在“民生科普”与“民智科普”,很多人还是觉得科普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情,有些科技工作者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终身科普者。其实,最有效的科普,应该强调以公众为本的互动性。国外倡导“公众理解科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指公众接触了科技知识,更关键的是,公众能够以一定的科学素养参与社会的各项决策。↑ ↑↑↑↑ ↑

    ↑↑↑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院所,每年都要选派代表到群众团体或社区,介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意义和科研进展情况,以及该项目的意义,已得到纳税人的支持。在我看来,这也是公众走近科学的好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