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定向破浪行 大国钢铁铸辉煌——百年红色钢铁发展启示录

       来源: 中国冶金报社 中国钢铁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1-10


分享到:0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隆重召开,大国工匠艾爱国荣获“七一勋章”,唐笑宇、宋嗣海等个人和集体获得“两优一先”表彰,大型工业纪录片《钢铁脊梁》震撼播出……中国钢铁人迎来了无数高光时刻。

伟大成就鼓舞人心,新的征程催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奋斗路上艰辛探索、自强不息、百炼成钢的光辉历程,总结百年来党领导钢铁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有助于钢铁工业汲取奋进力量、振奋士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钢铁支撑。为此,本版在年终特别刊发《领航定向破浪行 大国钢铁铸辉煌——百年红色钢铁发展启示录》,致敬这一承上启下的2021年。 

1947年故县铁厂搬运高炉设备时的场景。

1958年9月13日,庆祝武钢1号高炉出铁时盛况。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该大桥于2009年开工建设,仅桥梁钢总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个“鸟巢”的用钢量。该大桥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长的跨海大桥。图为大桥通车当天现场。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份伟大光荣离不开钢铁工业的艰苦奋斗和强力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0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今天,钢铁人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钢铁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伟大贡献。

党的领导筑就百年红色钢铁崛起路

100年炙焰炼初心,100年铁肩担使命。打开10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壮丽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为钢铁工业发展领航定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钢铁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创建红色钢厂、进行护厂斗争、积极复工复产,为救国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秋,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派林育英来到大冶钢铁厂传播马克思主义,钢铁行业由此点燃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首钢长钢前身),于1948年1月10日炼出了第一炉铁水,从此结束了解放区不能生产灰生铁的历史,用它生产的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毛主席和党中央来信祝贺并赠送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锦旗,这也成为鞍钢人乃至中国钢铁人在未来几十年的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为兴国大业奠定了钢铁之基。

新中国前30年,我国一直把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中心环节,经过了“一五”期间前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8个钢铁项目建设、“二五”期间根据中央战略部署进行的“三大五中十八小”建设、1964年开始开展的以西南攀钢和西北酒钢为主的“三线建设”3次钢铁建设高潮,基本建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迈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步伐,实现了大国钢铁的伟大崛起,为富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8年12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宝钢工程在东海之滨打下了第一根桩,举全国之力建宝钢,中国钢铁迈开追赶世界一流的步伐。在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钢铁一马当先。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钢铁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崛起为世界钢铁第一大国。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坚决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强国大业奋力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2016年~2018年压减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清除1.4亿吨“地条钢”产能,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上限目标,为全球钢铁市场回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钢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行动,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以来,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中国钢铁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率先恢复并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为国民经济平稳顺行发挥了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百年历程用铁的事实说明,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钢铁工业强势崛起、铸就辉煌的根本原因。

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保障,为共和国挺起了钢铁脊梁。

(一)从缺铁少钢到全球第一,建立世界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体系。

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比例不到0.1%。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并连续25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钢产量于2003年突破2亿吨后不断刷新记录,于2020年突破10亿吨,达到10.65亿吨,占世界上钢产量的56.7%。如今,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业中最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二)加快自主创新,我国钢铁技术装备跻身世界一流。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宝武、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一批“黑灯工厂”和智能车间,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工厂还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灯塔工厂”名单。

70多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攻克了攀枝花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包头白云鄂博含氟稀土矿、酒泉镜铁山含钡铁矿的高炉冶炼等一批世界性技术难题。2020年,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总额的2.17%;截至2020年末,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共设有260家研发机构,拥有研发人员4.97万人;全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5年的9800余件增加至2020年的2.16万件。

(三)钢材品种不断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腾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如今,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有19类自给率超过100%,其他3类超过98.8%,汽车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一批钢铁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70多年来,我国高端钢材产品开发和钢铁新材料的研制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近10多年来,钢铁工业在第三代汽车用钢、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高强度海工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和LNG(液化天然气)船用钢材、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及高速车轮、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等研发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部分钢材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勇当改革先锋,涌现出一批闻名全国的管理创新经验。

70多年来,钢铁行业在党的领导下,勇当改革先锋。从鞍钢宪法到首钢承包制,再到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邯钢经验”、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管理创新经验……中国钢铁人积极改革创新,引领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管理创新。例如,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宝武积极探索投资公司“以管理资本为主”的运作模式;鞍钢以2012年12月28日启动规范建立董事会工作为标志,完成了从产线管理向集团管控的转变;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于2017年12月份得到批复,首钢因此成为北京市属国企唯一一家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等等。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一大批绿色工厂、花园式工厂相继涌现。

70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不断提高“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采用节能环保技术。重点钢企在节水和废水治理减排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吨钢耗新水量由2005年(下同)的8.6吨下降到2.45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下降到0.37千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下降到0.39千克。

近年来,中国钢铁超低排放治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至当前,首钢迁钢、太钢、山钢日照等共18家钢铁企业超过1亿吨粗钢产能已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和钢协网站公示,还有220多家企业约5.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与此同时,中国钢铁行业涌现出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至今已有69家钢铁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产生了一批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3A级景区的的钢企,促进了钢厂与城市的和谐共融发展。

为应对“双碳”挑战,钢协成立了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发布了《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钢铁行业正积极编制形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中国宝武、河钢、鞍钢、包钢等企业已发布了各自实现 “双碳”目标的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争做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者。

(六)产业结构优化,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1949年,我国能生产钢铁的企业只有19家,1978年只有鞍钢年产钢量超过500万吨;2020年,年产钢量在1000万~2000万吨的钢厂有16家,2000万吨以上的钢厂有9家,特别是亿吨宝武横空出世,年产钢量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年产钢量达到 1.15亿吨。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有29家钢企(含中国台湾“中钢”)进入全球钢铁企业2020年钢产量前50名榜单,中国宝武、河钢、沙钢、鞍钢、建龙重工、首钢、山钢7家钢企进入前10名。自2004年7月13日宝钢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来,中国上榜钢企数持续增加,到2021年已有中国宝武、河钢、青山控股、沙钢、敬业、山钢、鞍钢、首钢、建龙重工等9家钢企,以及中国五矿(含中国中冶)、中信集团(含中信特钢)、陕煤化工(含陕钢集团)等3家涉钢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七)坚持对外开放,国际钢铁产能合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坚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抓住 “一带一路”机遇,投资重点逐步由以获取资源为主转向在钢铁冶炼和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整体布局,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海外钢铁项目。例如,河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把河钢塞钢打造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这家英国第二大钢铁公司至此开始由中国民营钢企掌舵;此外还有建龙收购东钢、德龙钢铁建成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青山钢铁建成青山钢铁印尼不锈钢产业园;等等。

与此同时,冶金建设企业积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显身手。中冶集团旗下中冶赛迪承建的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厂2号高炉点火投产,实现了国际千万吨级绿地钢铁系统设计和全产业链输出,带动了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技术、标准和装备整体成套出口,等等。

党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

历史经验和启示

70多年来,中国钢铁之所以能够强劲崛起,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其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发展、强势崛起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前30年,我国钢铁行业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钢铁之基。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行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体制,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崛起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钢铁行业以去产能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形势明显好转,得以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中国钢铁强势崛起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钢铁工业一是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与世界强企同台竞争,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使我国快速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之列。与此同时,民营钢铁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沙钢、中天钢铁、建龙、德龙、敬业、津西、永钢、青山控股等一批民营钢企巨头,民营钢企钢产量占比由改革开放初的0上升到2012年的50%左右,2020年已达到63.2%。

(三)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7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牵引着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1950年,我国消耗钢材81.61万吨,生产40.9万吨,缺口40.71万吨;1978年,消耗钢材3038万吨,生产2207万吨,进口863万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钢铁生产步入了持续、稳定发展轨道,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以汽车、住房、家电为主的消费升级,不仅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钢材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中国钢产量快速提升,板管比也大幅提高,从2000年的41.7%提高到2020年的54%以上。

(四)坚持科技创新,是我国钢铁工业强势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从自力更生、自我研发转变为引进、消化国际先进冶金技术提高钢铁生产能力,从由政府部门及其科研、设计单位主导钢企技术进步转变为钢企成为技术进步的投资、研发、组织主体,并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模仿、跟随国外先进冶金技术转变为自我集成、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实现工艺装备国产化……70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技术全面实现现代化。在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钢铁行业有1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2项获得一等奖。“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先后有410个项目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

(五)红钢魂薪火相传,是我国钢铁工业攻坚克难、铸就辉煌的制胜法宝。

从首座红色钢厂故县铁厂创始人陆达、重庆解放前夜护厂壮烈牺牲的简国治等“十八勇士”,到“高炉卫士”孟泰、发明 “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勇攀高峰”的马万水工程队、“当代愚公”李双良、“一代焊神”曾乐,再到“改革先锋”刘汉章、“当代雷锋”郭明义,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称号的李超、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以及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前夕获得“七一勋章”的大国工匠代表艾爱国和“两优一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的唐笑宇、宋嗣海、王利等,一代又一代钢铁人集结在党的旗帜下,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前赴后继、不懈奋斗,谱写出一首首钢铁精神赞歌。

建设高水平钢铁强国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钢铁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破解产能产量“双控”“双碳”目标、能源双控等政策带来的挑战和资源瓶颈约束,建成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要特征的钢铁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撑起铮铮铁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钢铁行业要聚焦一个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坚持两大发展主题,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这是我们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抓手,也是完成使命的必由路径。

面对新征程,钢铁行业要做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为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钢铁业的贡献;坚定不移地发展智能制造,以全新的流程创新引领中国钢铁的未来;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严控产能,把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钢铁创造的良好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持续优化和改善产业布局,加快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步伐;坚定不移地加大资源开发力度,补强资源短板,保障产业链运行安全;坚定不移地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中国钢铁国际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讲话内容。

回顾百年路,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新征程,我们信心满满。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史为鉴、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再铸钢铁新辉煌!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会议系统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