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钢铁行业下游房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家电等行业正常运行,抑制了钢材需求,钢铁行业的短期产销节奏被打乱。随着下游用钢行业逐渐复工,3月份钢材需求逐渐启动,但总体而言预计需求仍低于供给,库存高企且消化缓慢的情况将维持一段时间;3月下旬后,特别是第二季度,钢材需求将明显恢复,钢材市场价格有望出现恢复性上涨。
基建将成为短期稳增长
重要发力点
此前,业内普遍寄希望于基建在2020年春季发力,预期基建投资低位回升,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迟了基建项目开工时间,第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不及预期。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将成为短期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疫情过后,基建对冲力度或将加大,尤其是新型基建、公共医疗等民生补短板领域的建设速度会加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于3月4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房地产调控政策
边际放松
商品房销售处于弱势之中,201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小幅下降,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抑制作用较强。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会扩大,将进一步影响新开工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长短期承压。
不过,1月份、2月份为房地产行业传统销售和施工淡季。从近几年公开的统计数据看,1月~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在全年占比均低于10%,自3月份起,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逐渐增加。如果疫情在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预计第二季度房地产企业将加大销售力度,同时随着房地产项目逐渐开工,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也将逐渐恢复。
目前普遍预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边际放松。近日,无锡市、西安市和深圳市先后出台政策,从房企资金周期宽限、延长公积金贷款期限等多个方面出台措施,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稳定运行。但需明确的是,这些政策更侧重对房地产企业的托底效应,尚没有刺激需求,若后续没有改善需求的相关政策出台,预计房地产行业的中长期运行趋势不改。
汽车全年形势不容乐观
2019年底,汽车行业刚刚出现弱势恢复的苗头,但突然到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了处于筑底企稳之中的汽车市场。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汽车销量为194.1万辆,同比下降18.0%,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4万辆,同比下降54.4%。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1日~16日,我国乘用车零售市场日均销量仅为2249辆。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初步预计,2月份车企销量可能大幅低于预期,同比下降幅度在86%左右;1月~2月份累计销量可能下降43%左右。预计3月份,汽车销量受疫情影响程度将加重,销量降幅继续扩大。同时,由于疫情对部分行业的影响,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或将减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汽车购置需求。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或将使消费者重新权衡出行方式,对私家车的购买欲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若疫情能够在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汽车市场或能迎来一波消费高峰。但总体来看,汽车市场全年形势仍不容乐观,在去年低基数下,汽车产销小幅波动的概率较大。
从生产端来看,疫情发生后,汽车厂商复工时间推迟,尤其是在汽车工业重地湖北省,多家车企集中进入停产期。不过,随着疫情的好转,复工率正逐渐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结果,截至2月10日,复工比例仅为4.4%;截至2月12日,该协会调研的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仅有59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占比为32.2%;截至2月16日,尚有51.9%的整车企业生产基地不能复工;截至2月18日,我国汽车行业复工率超过75%。但需要看到的是,疫情之下的复工并不意味着产能的完全恢复,汽车产业链条较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员工紧缺、员工健康安全防护和零部件供应不足等难题。从目前情况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一季度汽车行业影响巨大,将使产销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政策方面,1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019年工业通信业务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指出,虽然政策详情待定,但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可能会平缓一些。近日,佛山市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措施,自3月1日起对消费者购买汽车给予现金补助。后续各地方政府可能还将出台相关鼓励措施。
家电行业产销节奏放缓
家电行业今年需求好转的逻辑有三方面:一是更新换代周期到来,二是房地产竣工周期拉动需求,三是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使出口好转。但结合目前形势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上述3个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居民消费滞后,房地产竣工延迟使工程渠道占比高的厨电类产品短期受到较大影响,产品出口也难免受到抑制。因此,短期内家电企业销售和生产节奏均将放缓。
不过,新冠肺炎疫情对居家健康类家电产品的消费有促进作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生活类小家电销量逆势增长。同时,1月~2月份为大家电产品的销售淡季,销量在全年占比较小,疫情后有望迎来补偿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