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应对国内钢材市场价格非理性大幅下跌,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无效供给,切实防范市场风险,陕晋川甘论坛企业主动采取减产、控产等措施,减少粗钢供给量约35000吨/日。
其中,陕钢集团降低废钢比、降低负荷、提前安排高炉检修,减产5000吨/日;山西区域减产16600吨/日,其中立恒减产6000吨/日,建邦减产3000吨/日,建龙减产3000吨/日,宏达减产1500吨/日,高义减产2000吨/日,中升减产1100吨/日;四川区域减产13500吨/日,其中川威减产1500吨/日,11家电炉钢企轮流停限产和减产12000吨/日。
针对目前钢市持续震荡、原料与价格严重背离的局面,论坛企业认为,各钢厂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市场变化:一是控制产能,维护供需平衡。论坛企业近期根据各自情况控制产能,经汇总约减产20%,同时也呼吁周边钢企,同步采取停限产和降低废钢比措施,区域内电炉钢企业进一步加大限产力度。二是实施调减大宗原燃料采购计划,重点消化现有原燃料高价库存,控制采购价格。三是控制好原燃料和产成品库存,相互进行原燃料调剂和产品规格品种的调整工作,减少区域市场的投放量,保持市场稳定供应,避免无序竞争。四是认真检视调整前期增产措施,强化降本有效措施,不用提钒效益补贴钢铁亏损,避免钢铁行业非理性竞争。五是利用好停限产时机,加快推进环保改造,提前实现超低排放。六是论坛常设秘书处加强区域内钢企走访互动,推动论坛钢企及上下游产业链理性应对钢铁市场严峻形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陕晋川甘论坛钢企集体减产,将对改善当前钢铁市场乱象丛生的局面产生积极影响。(李长庆郭尚斌)
短评
控产量,还需市场主体主动作为
刘加军
在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取缔“地条钢”的任务之后,2018年钢铁行业整体运行良好,利润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水平。不过,2019年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大幅度增长9.9%,钢协会员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30.7%。增产不增效,反而减效,供需面临失衡危险,怎么办?在政府有形之手继续发挥作用之外,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更为直接有效,陕晋川甘论坛企业做出了积极实践。
区域市场主体面对的市场大致相同,产品大纲也有更多相似之处,在产需失衡之时,有更为直接的市场调节需求。以陕晋川甘论坛企业为例,域内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多以建筑用钢等长线材为主,工业用材为辅;在区域市场上,钢材作为大宗商品,有
行业、企业自律,相较于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在落实上更为自觉和高效。在去产能之后,绝大多数产能是合法合规的产能,怎样去调控产量,是一道新的课题。而企业自律,则是发扬市场机制作用这一“正解”的良好体现。据笔者了解,除陕晋川甘论坛钢企主动减产以外,山东省、四川省部分钢企也在主动限产、减产。
从陕晋川甘论坛的做法看,虽然是企业自律行为,是“软约束”,但是通过互相监督和信息公开,实质上是“硬约束”。其有以下几个特点,避免流于形式:一是在行业权威媒体上进行发布,将每家企业的减产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论坛会员企业相互监督,彼此底细最清楚;三是论坛常设秘书处,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走访调研;四是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如降低废钢比等。
中国钢铁行业有众多区域性行业组织,比如省(直辖市)、市等各级协(学)会,也有陕晋川甘论坛这类跨行政区域的组织。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企业自律,解决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问题,不啻为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