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刘鹤年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5-09-28


分享到:0

   刘鹤年,男,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长期致力于耐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模板和建筑工厂化技术的研究。为钢结构现代化组织编制规格系列、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及建立示范生产线,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在全国工业及民用建筑领域获得广泛使用。研发、推广组合钢模板替代大量木材,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我国钢结构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鹤年,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农村家庭,早年丧父,出身寒门。19499月刘鹤年考入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19548月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重工业部吉林冶金化学建设总公司工作,公司承建化肥、染料、电石、铁合金、电极等5项当时由苏联援建的重大工程。1956年刘鹤年由重工业部派遣,赴苏联中央工业建筑研究院学习,师从苏联著名钢筋混凝土学者К.Д.聂克拉索夫(К.Д.Некрсов)和В.И.穆拉谢夫(В.И.Мурашев),刘鹤年主修耐热混凝土和耐热结构。1958年回国,进入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院(以下简称冶建院)工作。1964年前,在冶建院工程结构研究室做科研工作。19651981年先后任热工研究室、材料室、科研处、建筑工业化室主任,1981年任副院长,19831994年任院长,19941998年任新冶高科技公司经理,1999年退休。

在冶建院期间先后参与和组织研究钢筋混凝土耐热性能、耐火混凝土在冶金炉窑中的应用、钢结构及钢模板生产应用技术等。1983年开始担任院长11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组织全院科技力量直接参与宝钢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组织、推动冶建院逐步转型为经营性科技企业,开拓出新的路子;

3)组织冶建院对钢结构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动了全国钢结构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组织技术力量投入宝钢工程建设

宝钢建设过程中,时任科研处处长和院长的刘鹤年,为贯彻落实冶建院提出的“全院为宝钢”的决策,积极组织全院技术力量开展与宝钢施工技术相关科研工作,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如软土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桩基、地下降水,混凝土现浇技术,钢结构制作生产线、钢结构焊接技术、高强度螺栓、钢模板标准化生产,环保工程等。科学调配人员进入宝钢工程现场,将大量科技人员安排在现场一线实施各项技术工作,与宝钢建设同甘苦,为宝钢的建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技人员通过宝钢建设的实践,掌握了重大工程的施工技术,对冶建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成功的技术,如桩基防倾倒技术,后来在天津大无缝钢管厂的施工中得到应用。1994年刘鹤年获冶金工业部“宝钢生产新技术”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委“宝钢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科技进步特等奖;“宝钢二号高炉炉体结构应力测定与分析”项目1995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科技体制转型开拓出新路

刘鹤年于1983年任院长后,根据冶金工业部和国家科委的要求,积极投入本院科技体制的改革工作。经过1984199410年的艰苦努力,初步解决了科研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改革工作首先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研究方向与课题重点、机构组织、运转机制、人员管理、分配办法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最艰苦的工作是逐步建立检测、设计、产业、工程承包等事业实体,要取得国家授予的资质,为科技人员的经营活动搭建舞台。1981年冶建院与深圳市建委协议筹建深圳市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这是国内第一家监理公司,为深圳市的大规模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在当地建立了权威。建设部对其多次调研后,决定在全国建立监理机制,以保证工程质量。1992年冶建院成立监理事务所,1995年组建北京远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并取得甲级监理资质,2001年取得甲级工程咨询资质。1987年成立国家钢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建筑钢材为重点)。1987年成立设计所,获国家乙级设计证书,1993年获国家甲级设计资格。1992年经国务院生产办批准成立中国京冶建设承包公司,并获国家一级施工企业资格,刘鹤年任管委会主任,这是冶建院从事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1993年对外经贸部批准冶建院对外经贸权。1994年由外经贸部批准,京冶承包公司获得对外工程承包权。为使这些实体能正常运转,引进几十位从事设计和施工的高级技术人才,弥补了本院人才结构不完善的缺陷,在内部加紧培养经营性技术人才,完善冶建院运行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达到经济上完全自主,技术上能继续发展的能力。1500人的研究院,从当年的每年几亿元合同额,发展到现今每年30多亿元合同额,对科技体制的改革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开创冶建院钢结构技术新格局

建筑结构有两种体系,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比较成熟,冶建院重点在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钢结构在我国尚是一块待垦的沃地,冶建院发展钢结构技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94年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大发展时期,钢铁行业从数量到质量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个尖锐矛盾,当时冶金工业部提出了两项重大技术政策。一项是提高成材率,大力发展连铸;另一项是发展高效钢材,达到以少胜多,以质胜量,节约钢材的目的。为了加快推广应用高效钢材,早在1984年成立了中国钢结构协会。刘鹤年于19842000年期间,任4届常务副会长,主持协会工作,为钢协的正常运转、组织机构的发展,促进钢材及钢结构在全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组织研制压型板生产线

宝钢一期工程,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镀锌、涂层等项目的厂房面积共计120万平方米,全部用钢结构,屋面、墙板工程面积240万平方米需用压型钢板。冶建院和宝冶共同研制压型板生产线,冶建院负责设计,宝冶负责组织生产,使宝钢工程的屋面和墙面全部采用了压型钢板,宝钢工程面貌为之一新。在此基础上冶建院自行设计、制造压型机几十台,在全国开展轻型钢结构工程的承包。1988年编制了压型板规格系列及“压型金属板设计施工规程”,为全国采用提供了技术依据。为解决单层压型板存在不保温的问题,研制生产了金属面聚苯夹芯板,解决了屋面和墙面的保温问题,从此夹芯保温板生产线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1992年开发出聚氨酯夹芯板生产线,保温板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1998年又开发了生产岩棉及矿渣棉夹芯板,具有防火性能。同时冶建院制定了夹芯板建材行业标准:“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金属面硬质聚氨酯夹芯板”、“金属面岩棉、矿渣棉夹芯板”,彻底解决了全国钢结构工业厂房及公共建筑屋面及墙面的保温及防火问题。

2)开展焊接H型钢的研发工作

宝钢一期工程的厂房结构和设备结构大量采用H型钢,轧制H型钢由国外引进,焊接H型钢要求国内生产。1980-1982年,由宝钢出资,冶建院负责主持,开展焊接H型钢产品系列、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研究,并在武钢金属结构厂建立了第一条焊接H型钢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冶建院研制了多头切割机、H型钢组立机、双丝埋弧焊机、H型钢矫正机、H型钢断面切割机等设备。生产线为完成宝钢电厂、炼铁厂、炼钢厂、水利部发电厂、秦皇岛码头、深圳港陆区等钢结构工程发挥了作用。1983-1985H型钢生产线的焊接工艺和设备作了改进,在二十冶建立了轻型H型钢生产线。随后协助十八冶金建设公司、二冶金建设公司、二十二冶冶金建设公司等公司,又建立的多条H型钢生产线。近年由于钢结构大规模的发展,国内多家工厂在原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钢结构连续生产设备的专业生产厂,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冶建院主编了《焊接H型钢》、《轻型焊接H型钢》技术标准,便于普遍应用。1995年马钢委托冶建院合作开发与推广国产热轧H型钢,与马钢设计院、包头钢铁设计院、北京钢铁设计院于1996年编写了《H型钢开发与应用调查报告》,1998年编制完成国标《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从此马钢热轧H型钢从初建时的滞销,很快发展到供不应求。H型钢从焊接到热轧逐步实现了国内自给的目标,对我国钢结构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组织高强度螺栓的研究

冶建院根据钢结构配套的需要,编写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高层建筑的楼层大多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冶建院在压型钢板和栓钉技术研发的同时,对组合楼盖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1992年编写了《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为高层钢结构建筑作了配套。宝钢2号高炉应用自行冶炼轧制大型高炉用的新钢种BB-502,需全面掌握焊接性能,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焊接材料,冶建院与宝钢等单位组织攻关,最终圆满完成任务。通过BB-502的全面试验研究,掌握了建筑用厚钢板焊接工艺的规律,对指导大型钢结构的焊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鹤年任院长时组织了上述工作,使钢结构技术、焊接技术、生产制作技术等完成了成龙配套,使国内钢结构的整体技术逐步接近国际水平,在我国重大工程和大量工厂建设中钢结构得到了普遍使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现浇混凝土结构猛增,模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当时国内既缺木材又缺钢材,建筑行业木模板紧缺,已成为基本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宝钢工程开工就向计委提出要国家提供10万立方米木料,计委在无木提供的紧急情况下,要求冶金工业部提供钢板制作钢模板。冶金工业部要求冶建院用最短的时间加以解决。在刘鹤年领导下,参照国外技术,提出有10余种规格的组合模板,通过灵活拼装解决大小工程需要。同时组织参加宝钢工程建设的冶金建设公司生产钢模板,用1年多时间即开始向宝钢工程供货。宝钢建设使用成功后,立即在全冶金建设公司生产和推广。1984年国家建委提出向全国推广,要求冶建院组建中国模板协会来从事推广工作。刘鹤年主持协会工作,各工业部和所属的建筑企业参加。目前已有模板生产厂500多家,每年投入钢材约50万吨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米,制成的钢模板和钢脚手架,能代用木材约200万平米,足以配套年浇筑6亿立方米混凝土。在解决我国钢模板生产、供应和发展问题上,刘鹤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冶金部批准,总院首批被列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作为院长,他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果断提出了“以产品为龙头,以科研为基础,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立足冶金,面向社会”的办院方针,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力求创新的工作精神,开创了院科技体制改革新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冬丽)

 

 

193312月 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491954年 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

19541956年 在重工业部吉林冶金化学建设总公司任技术员

19561958年 在苏联中央工业建筑研究院学习钢筋混凝土技术

19581994年 在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院任工程师、室主任、副院长

19831994年 任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院院长

19931998年 任新冶高科技公司经理

1999年 退休

主要论著

1 刘鹤年. 高温对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土木工程学报, 1964.

2 刘鹤年. 对受热条件下的强冷及非强冷钢筋力学性能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报, 1964.

3 刘鹤年. 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受热状态下的性能. 土木工程学报, 1964.

4 刘鹤年. 超长体积混凝土基础裂缝控制混凝土坝技术. 混凝土坝技术, 1988.2.

5 刘鹤年. 大体积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的专家系统. 工业建筑, 1990.6.

6 刘鹤年. 建筑用钢.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