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杨敏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5-07-30


分享到:0

 

     杨敏之,矿床学家及矿床地球化学专家,冶金矿床地球化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并参加晋北地区铁矿床、胶东地区金矿床的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预测研究,总结了我国分散元素矿床和铂族元素矿床的矿物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为我国冶金地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敏之,原名杨象时,1931119日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1938年,杨敏之在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读书;1943年,到青岛市礼贤中学读初中;1946年,考入青岛市第一中学就读高中。

19499月,杨敏之被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录取。并改名为杨敏之。19505月,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需地质勘探人才开发矿产资源,时任地质系主任的何作霖教授亲自批准,杨敏之于19509月转入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二年级)学习。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整体并入东北地质学院(后称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科技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杨敏之转入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矿床地质勘探专业学习,并于19539月大学毕业。

195310月~195712,杨敏之留校任助教。先在矿物教研室担任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实习课,后转到矿床教研室教成矿理论、金属矿床的实习课。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地质学理论,认真总结教学和地质实践中的心得,撰写了《关于热液矿床分类问题》、《岩墙与矿脉的相互关系》和《贵州玉屏县万山汞矿床的围岩蚀变及其对矿化的控制》等论文;与别的同志合作翻译了《表生矿物鉴定手册》、《C.C.斯米尔诺夫院士选集》。由于杨敏之积极工作、努力钻研,青年团东北地质学院委员会将他载入“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光荣薄”;1957年,获青年团长春市委员会的表彰。

19584月,杨敏之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矿物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彭琪瑞研究员。他选择了有色金属矿床中稀有、分散元素的矿物学作为研究方向。学习期间,写出多篇科学论文,如:《铊的地球化学》、《铅锌矿床中有益元素评价问题探讨》、《中国辽东一些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形成温度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钼矿化有关热液蚀变铁叶绿泥石的研究》、《辽宁西南部钼矿床内分散元素的分布规律及评价问题》,与侯德封先生合作撰写了《分散元素及其裂变系列》。195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19599月~19629月,杨敏之被派到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做兼职助教,教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程。

196210月,杨敏之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6710月,被调至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197410月,杨敏之调到冶金部天津地质调查所,先后担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第一副所长等职务。1983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7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冶金部天津地质调查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杨敏之任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兼东北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冶金部天津地研院工作的25年中,杨敏之作为学术带头人,在晋北前寒武纪硅铁建造型铁矿的研究和胶东地区金矿床地质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北方有色金属矿地质和华北地台花岗岩成因的矿床地球化学、岩石学研究中也颇有建树。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省)级地质科研项目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1985),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19901995)、三等奖1次(1984),国家黄金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1993),冶金部科技情报奖一等奖1次(1985)。

编写授课教材4种,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名。

杨敏之先后到巴西(1985)和意大利(1998)进行地质矿产考察及讲学,并多次参加国际地球科学学术会议,宣讲论文,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杨敏之1979年、1980年和19823次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冶金部黄金局“八五”期间先进个人称号。

杨敏之先后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19891998年)、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851997年)、天津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62002年)、《地质找矿论丛》编委会主任(19861999年)等职。19996月,杨敏之退休。晚年的杨敏之依然在科海畅游、笔耕不缀,先后发表论文9篇。

退休后,杨敏之除了欣赏京剧、伺弄花草的生活爱好外,仍和上班时一样,利用大量的时间博览群书、跟踪地质科学发展动态。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地质信息,也留下了一些科学存疑,他决心用有生之年把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地质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和再研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撰写新的科学论文。

200895日,杨敏之因病溘然长逝,享年77岁。

投入到分散元素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中

在杨敏之的地质研究生涯中,对于分散元素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持续的时间最久、倾注的精力最大。

19581965年,杨敏之对华北、东北地区的28个铅锌、铜、钼矿床开展矿床地质研究,并对矿石中的铊、铼、硒、碲、镉、锗、铟、镓等元素的进行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淡红沸石、硫镉矿、锌蒙脱石和异极矿等矿物;确定了辽西钼矿中铼的应用价值,明确了分散元素在矿石内的赋存状态;通过对华北、东北和南岭地区多金属、铜钼矿床的分散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分散元素成岩、成矿序列”的理论。1963年,与吴学益、何双梅等合作编制了《中国分散元素成矿预测图(l:400万)》;20062008年,他发表了两篇分散元素矿床的总结性论文,文章依据成矿地质条件、物质来源、成矿机制、赋存状态划分了伴生分散元素金属矿床和类型和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类型,系统地整理了我国272个伴生分散元素矿床和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11项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将分散元素矿床划分为5个成矿域和10个成矿区,归纳了分散元素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指出了分散元素的找矿—综合利用方向。

开展铂族元素矿床研究

铂族元素包括6个元素(钌、铑、钯、锇、铱、铂),与金、银一起被称为贵金属。铂族元素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工业上的“维他命”。为了查明我国铂族元素的赋存地质特征和利用价值,19681974年,杨敏之对有色金属矿山中的铂族元素赋存状态和综合利用问题展开研究。

1973年,杨敏之与陈康传等合作,在对金川铜-镍矿矿石中的铂族金属的富集和物质组成进行研究后认为,浸出渣内的铂族元素主要是与贱金属成合金形式存在,发现了2种锇合金(Os-Fe-Cr-NiOs-Cu-Fe-Ni-Pt)、1种铑合金(Rh-Cr)、3种铂合金(Ti-Cu-Ni-Fe-PtCu-Fe-Ni-PtOs-Cu-Fe-Ni-Pt)和3种贱金属合金,从而为金川铜—镍矿床的资源利用、建立综合回收流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1974年,杨敏之带领课题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钼、多金属矿床内的铂族金属特征进行研究。在铜矿体中发现了含钯银金矿,建立了该区的金-银矿物系列;查明区内钼矿床中富含锇、铂、钯,铂族元素主要赋存在铜钼矿石中;研究认为,辉钼矿中锇的富集程度主要与钼矿的成矿时代相关,辉钼矿的Os/Re比值可作为成矿时代的指标;统计表明,含铂族元素的辉钼矿具有3种同质多形体(2H12H1+3R2H),同质多形体的出现与成矿温度、结晶时间的长短有关,因此辉钼矿的同质多形体是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型矿物。这项研究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钼矿床的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我国金属矿产的利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前寒武纪硅铁建造型铁矿研究成果卓著

20世纪70年代,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国家组织地质勘查部门开展了寻找大型铁矿和富铁矿的勘查—科研一体化会战。刚刚调到天津地质调查所的杨敏之马上就投身到这场会战中。1974年底,新年前夕,杨敏之接到去山西检查一个富铁矿点的通知,1230日到了五台山下,在没膝深的积雪中向500多米高的山上攀登,几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这个矿点。在太阳的余辉中,跳入覆盖着厚厚积雪的旧探井中进行地质观察,证实了赤铁富矿后便连夜返回,编写1975年的工作设计。

19751983年,杨敏之率领课题组在对五台—吕梁地区前寒武纪铁矿区域成矿背景研究基础上,对该区的10 个硅铁建造型铁矿床的矿床地质、含铁岩系层位(层序)、变质相带、变质岩构造、变质岩原岩类型、火山沉积旋回和形成环境,铁矿成矿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五台—吕梁硅铁建造型铁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演化模式;通过对含铁岩系的岩石组合、矿物组合、绿泥石—角闪石特征、副矿物的成因演化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硅铁建造型铁矿床形成环境的构造环境—原岩类型—岩石化学—矿石相判别式;圈定了7 处铁矿成矿远景区,其中的3 处经勘探证实为易采、易选的大型铁矿,成为太原钢铁公司铁矿石资源的接续基地。这项研究成果荣获1984年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771984年间,杨敏之还先后对山西滹沱群富铁矿、白云鄂博西矿区铁矿床等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矿物学研究的专长,对山西铁矿建造中的绿泥石和鞍本地区硅铁建造中的角闪石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首次在白云鄂博矿区稀土—铁矿层的钠闪石—白云岩中发现铀钍石(Uranotho↑rite)矿物,为研究白云鄂博铁矿的成因提供了矿物学证据;在各地区富铁矿的地质调查中,根据铁矿床的成矿条件,总结出富铁矿的赋存规律,并划定出找矿勘探的优选区带,为铁矿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做出显著业绩

19851993年,杨敏之相继承担了冶金部重点项目“胶东金矿地质研究”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90051-01)的二级课题“胶东花岗岩—绿岩地体金矿床类型、矿床模式、找矿方向”。对胶东区域成矿条件、金矿地质、典型金矿床和金矿带开展了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胶东存在上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两套绿岩建造;新厘定了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主要地质事件中4个花岗岩成因系列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从花岗岩-绿岩-构造-成矿物质演化上对胶东金矿床划分了2个成矿系列、9种矿床类型,建立了矿床和区域的成矿模式;通过综合方法预测,提出25个成矿预测区,其中6个预测区经工程验证获得金储量40 吨(D+E级)。这两项研究成果分获1990年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95年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出版专著《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李兆龙,杨敏之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和《胶东绿岩带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杨敏之,吕古贤著,地质出版社,1996)。

1987198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860068)的研究中,杨敏之对胶东主要金矿床围岩蚀变带进行蚀变岩岩石学、岩石化学、蚀变矿物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水—岩交代作用成岩成矿实验研究,确定了金矿蚀变岩带、蚀变岩石的类型,建立了强烈改造活化绿岩带金矿床围岩蚀变带的分带模式,提出水-岩交代作用的3种类型和形成机理。该项研究成果的专著《金矿床围岩蚀变带地球化学》已经出版(地质出版社,1998)。19891992年,他在“牟乳金矿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金矿类型、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488010的子项目)研究中,建立了胶东牟乳地区大型金矿床形成的“三期一位”矿床模式和“三带三型、三阶一体”的区域成矿模式,发现了新的含金岩系(钠长浅粒岩)和矿床类型。

矿产地质研究不仅要揭示矿床形成的演化的内在规律,还要为人们科学地利用资源找到途径。杨敏之一直关注矿产地质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有效结合的问题。19901995年,杨敏之接受了国家黄金管理局的科研任务,带领他的研究生对胶东东部的资源危机金矿山进行深部及外围成矿定位预测。在对三甲、东道口、韩家夼等金矿的地球化学原生晕、构造—矿体产状统计、矿物—蚀变岩带—成矿阶段分带研究的基础上,对金矿床进行了定位预测:认为三甲金矿深部还有3条金矿脉,金矿体向南侧伏,倾伏角大于50°,圈定了勘探靶区的具体部位,提出矿山在-50~-350米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的研究结论。经过工程的验证,分别在-106米中段和-66米中段探到金矿体,获得金矿远景储量6 吨。成果获得1993年国家黄金管理局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对东道口和韩家夼金矿的定位预测也获得了部分金矿储量,缓解了矿山的资源危机。

将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成功地引入油气形成条件研究领域

    21世纪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杨敏之及时地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了油气地质领域,将矿物学、地球化学部分研究方法运用于陆相盆地生油条件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51999年,杨敏之连续接受了辽河油田委托的3个油气地质科研项目,对辽河油田外围的哲中坳陷、陆家堡坳陷和钱家店坳陷的生油岩系成岩—成烃演化、古地温演化开展研究。研究确定了哲中拗陷的生油岩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的碎屑岩—泥质岩建造;在生油岩系的岩石中鉴定出50多种矿物,新鉴定出钙基蒙脱石、多种伊利石—蒙脱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的混合层粘土矿物,根据混合层矿物系建立了沉积埋藏地热演化序列;生油岩矿物内包裹体均一法测定了各岩组的古地温数据,包裹体研究结果证实九佛堂组为最佳生油岩组。研究成果对辽河外围盆地有机—无机成岩、成烃演化、大地温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成烃—生油信息进行的较佳油井预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培养矿产地质专业人才的辛勤园丁

在从事地质工作的40余年中,杨敏之一直把地质专业教育工作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19531957年,他是东北地质学院的专职教师;19591962年,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兼职任教3个学年;1974年以后,他又多次被聘任为冶金地质进修学院的授课专家,为工程技术人员教授地质理论课程。1998年,杨敏之在出国考察阿尔卑斯山地质期间还应邀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讲学。

杨敏之曾主讲过多门课程,还先后编写多种教材。如《矿床学实习指导》、《金矿床新类型、金矿床地球化学、金矿床成矿预测原理》、《变质岩原岩建造研究》、《金属矿床成因矿物学》和《金属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

19831996年期间,杨敏之共培养了2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硕士研究生,还应邀评审矿床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博士论文69篇。

在教学过程中,杨敏之对学生要求严格,亲手带领学生去野外现场,教授地质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定期给学生安排阅读书目,按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认真审阅,逐句逐字地进行修改。同时,他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节假日把学生们请到家中,与学生共渡佳节;他还经常与学生们谈人生、谈理想,嘱咐学生要为人正直、热爱事业、报效国家。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培养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为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高级管理人才。

在杨敏之他主持科研工作期间,定期举办多学科的学术讲座和交流,邀请国内专家进行培训。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了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室,非常重视专业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建设,创办了学术期刊《地质找矿论丛》,为科技人员业务学习、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成为青年地学工作者的学习楷模。

(余和勇)

 

   

1931           119日生于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

1948年—1949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习。

1949年—1952  在山东大学理学院地质矿物学系地质矿物学专业学习。

1952年—1953  在东北地质学院地质与勘探系地质勘探专业学习。

1953年—1958  任东北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矿床教研室助教。

1958年—1962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习(矿物学专业研究生)。

1959年—1962  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助教(兼职)。

1962年—1967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物研究室、矿床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67年—1974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

1974年—1984  任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调查所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1984年—1991  任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

1991年—1999  任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东北大学资源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           6月退休。

2008           95日 病逝于天津。

 

     

1  杨敏之. 贵州玉屏县万山汞矿床的围岩蚀变及其对矿化的控制.地质科学,1958,(2):12-17

2  杨敏之.铊的地球化学.地质科学,1960,(3):148158

3  杨敏之.中国辽东一些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形成温度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地质学报,196141l).

4  侯德封,杨敏之.分散元素及其裂变系列.科学通报,1962,(1):15

5  杨敏之.辽宁西南部钼矿床内分散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评价问题.见:全国稀有、分散元素地质专业会议论文集(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6  杨敏之.我国东北甲区钼矿化有关热液蚀变黑云母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成因.地质学报,196444 2):191-212

7  杨敏之.最近发现的几种铟的独立矿物.地质论评,1966,(4).

8  杨敏之,任英忱,邓禹仁.铂族元素和铂矿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9  陈康传,杨敏之.我国某铜—镍矿浸出渣内铂族金属选矿富集和物质组成的研究.地球化学, 1973,(4):264-271

10  杨敏之.我国发现的几种分散元素独立矿物.地球化学,1973,(2).

11  杨敏之.我国某地区夕卡岩型、热液型铜矿床内贵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74 ,(3):157 - 168

12  杨敏之.我国某地区钼矿床成矿的地质特征及钼矿内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75 ,(l):1122

13  杨敏之.前寒武纪绿岩带及其有关富铁矿矿床类型.地质地球化学.1979,(2).

14  杨敏之,李永春.我国内蒙白云鄂博矿床铀钍石矿物的研究.科学通报,1980,(12):558-560

15  杨敏之.晋北前寒武纪铁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及其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1982l2):1527

16  杨敏之.含铼矿床的新成因类型及其地质找矿方向.地质地球化学,1983,(5):1314

17  杨敏之.我国东部中生代大陆型花岗岩—斑岩钼矿床成矿区(带)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见:全国钼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河南地质,1984,(增刊).

18  杨敏之.晋北硅铁建造型铁矿床铁矿石相、沉积环境判别及铁矿找矿方向的研究.地质找矿论丛,198613):l17

19  杨敏之,李治平.胶东东部金青顶金矿床围岩蚀变岩带的地球化学、形成机理及找矿方向的研究.地质找矿论丛,198942):l17

20  杨敏之.八十年代我国矿床地球化学进展.见:80年代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回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35138

21  杨敏之.中国胶东绿岩带金矿床组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生晕及深部预测.见:第五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7071

22  杨敏之.胶东花岗岩—绿岩地体金矿床类型、成矿模式,成矿预测.见:“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310313

23  杨敏之,吕古贤.胶东绿岩带金矿地质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4  Yang MinzhiContinental mobile belt, Au-Ag deposit association metallogenetic series a↑nd models-case studies in Jiaodong a↑nd Jibei areas,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proceedings of ministry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54-59

25  杨敏之.金矿床围岩蚀变带地球化学—以胶东金矿床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6  杨敏之.冀北银矿床类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史演化模式及其找矿方向.地质找矿论丛,2000,153:193-203

27  杨敏之.分散元素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 194):381383

28  杨敏之.红透山铜矿氧化带内硒的地球化学及其资源-环境利用方向.地质找矿论丛,2004193):143146

29  杨敏之.分散元素矿床成矿区划、分布规律、找矿—综合利用方向.地质找矿论丛,2008231):110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