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高润芝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4-10-24


分享到:0

 
   高润芝,钢铁冶金专家。早年参与组织恢复石景山钢铁厂高炉及建立炼铁生产秩序的工作。组织探索首钢高炉冶炼规律及解决重大生产技术问题,为首钢高炉创造先进炼铁技术经济指标作出重要贡献。组织首钢2号高炉易地大修扩容改造及主持设计、研发、集成高炉无料钟炉顶、顶燃式热风炉等30多项新技术,在首钢炼钢技术进步及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应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润芝,1918210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19347月初中毕业后考入长沙明德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77月考入北洋工学院,19397月转学到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

    19417月毕业后经院长茅以升介绍,到昆明中国电力制钢厂实习。194210月在贵州农工学院任矿冶系助教兼院长室助理秘书。19431月转入桂林资委会锡管处选炼厂,期间自主设计建成选矿实验室。194412月奉调到云南安宁资委会云南钢铁厂炼铁厂任助理工程师,1945年经原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主任魏寿昆介绍参加湖南锑品厂工作,随该厂迁回长沙进行战后重建。

    19468月调入石景山钢铁厂(1958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石钢或首钢),参与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两次战后各高炉恢复组织及生产、建设技术工作。

    20世纪50年代,高润芝先后担任炼铁科长、基建处主管工程师、炼铁部副主任、石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对石钢高炉冶炼规律的探索、原料条件改进、高炉操作制度建立、规程制定及高炉重大事故处理等作出积极贡献。主持完成石钢1号、2号大高炉多次大中修,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及积极实践探索,推进了高炉炉体及炉衬结构改进、钟式炉顶旋转布料器、炭捣炉底等大量新技术和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创造高炉大修速度及高炉使用寿命纪录。1953年先后赴太钢、本钢推广高炉快修经验,1958年组织了石钢3963立方米大高炉的建设。

    1958年以后参与组织石钢侧吹转炉的建设和生产工作,其后负责氧气顶吹转炉建厂筹备,1961年担任炼钢厂副厂长,为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应用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1965年前后高润芝还组织了直接炼钢试验,先后采用竖炉、迴转窑加电炉工艺,使用铁精矿粉直接炼钢,并取得一定成果,对直接炼钢技术开发进行了尝试。

   60年代初期,先后组织2号高炉和1号高炉大修,针对高炉寿命短、频繁大修问题,改进高炉设计,采用综合炉底结构,使1号高炉、2号高炉炉底炉缸寿命分别达到23年和14年。1964年参与组织高炉喷煤技术开发并取得成功,促使石钢炼铁生产技术指标实现国内领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润芝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19778月恢复副总工程师职务。1978年组织2号高炉易地大修扩容改造,实现30余项新技术的应用,其中新型顶燃式热风炉等多项技术为首创。

    高润芝先后担任过北京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常委,冶金工业部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钢铁冶金专业组成员,北京市科协常委,北京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技术职称评委会冶金行业评委等社会职务,曾参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工作。

    1982年以后高润芝因病休养,但仍十分关心首钢生产,经常为炼铁等技术问题出谋划策。1988117日病逝。

参与组织战后石钢高炉修复及恢复生产工作

    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时的石景山钢铁厂只有焦化和炼铁,炼铁包括1395立方米、2515立方米两座中型高炉和多座小型高炉。日本侵略者投降时,高炉全部停产。19468月高润芝调入石景山钢铁厂,立即参与组织高炉恢复工作,首先参与组织11号小高炉修复,后组织1号高炉清理和修复工作,并于19483月投产。1号高炉恢复生产后,高润芝被任命为主任值班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工作。在此期间高润芝曾协助资源委员会经济部接管青岛钢铁厂的工作,并赴承德双塔山选矿厂及锦州女儿河冶炼厂等情况。

1948年解放后,石景山钢铁厂进入全面恢复时期,高润芝被选为炼铁厂代表暂时主管厂务,首先组织1号高炉修复工作。由于此前采取保护性停炉措施,1号高炉很快恢复生产。此后高润芝任炼铁科长,负责炼铁技术重整工作。19503月调入石景山钢铁厂基建处,任2号高炉修复工程主管工程师。

    2号高炉为当时石景山钢铁厂最大高炉,日本侵略者投降时停产,炉缸被积铁积渣铸死,日本人曾扬言中国人接下大高炉也炼不出铁。鉴于工程量及工程难度大,工期要求紧,施工前高润芝协同安朝俊充分计划,统筹安排技术人员分工组织分层施工,成功解决积渣积铁难题。19512月停产5年多的2号高炉修复投产。

    此后又主持了9号及11号小高炉的修复工程。因在战后恢复工作中的突出贡献,1950年高润芝当选为石景山钢铁厂模范工程师。

促进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石钢高炉炼铁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十分落后。高炉恢复生产后,高润芝先后担任炼铁部工程师、副主任、石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组织高炉炼铁生产技术秩序建立工作。全面组织制订了高炉操作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针对落后的炼铁生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配合苏联专家的指导,使全风量操作、加湿鼓风、炉顶布料调节、旋转布料器、矿石中和混匀分级入炉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及措施得到尝试和实施,石钢高炉炼铁技术实现了大的变革;组织高炉冶炼规律及高炉旋转布料器布料规律的探索;对原料条件差高炉易发结瘤事故问题、劣质矿应用等提出稳定操作及解决途径;制定高炉操作方针指导高炉生产。通过炼铁生产秩序的建立及生产技术革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石钢高炉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高炉利用系数及入炉焦比分别由抗战后的0.3t/m3.d1500kg/t提高到1.3t/ m3.d800kg/t水平。

    1963年根据冶金工业部部署,由首钢、黑色冶金设计总院、钢铁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共同合作,在石钢开始高炉喷煤技术开发试验,高润芝协同总工程师安朝俊、炼铁厂长丁书慎等负责组织工作。开发试验进入实施阶段,同时进行高炉喷煤试验的鞍钢发生煤粉罐爆炸事故,并造成伤亡,冶金部下令停止试验。因不甘心就此放弃,高润芝与丁书慎在全面调查事故原因的基础上,组织改进设计,采取改造喷吹罐消除煤粉滞留死角,暂用无烟煤,安装测温计,设置防爆泄压装置及安全阀门等措施,全面改进试验安全条件,继续进行试验1964年底喷煤试验取得成功。

    高炉喷煤技术的开发使石钢炼铁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入炉焦比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到1966年全厂年平均喷煤比达到159kg/t,入炉焦比467kg/t;其中1号高炉全年平均喷煤比225kg/t,入炉焦比414kg/t6月份月平均喷煤比达到319kg/t,创造高炉喷煤比国内外月平均最高记录并保持至今。石钢炼铁主要指标实现国内领先。

    高炉喷煤技术开发成功后,很快在国内高炉得到推广。1978年首钢“高炉喷吹无烟煤粉”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高炉喷吹煤粉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西方国家曾怀疑中国高炉喷煤水平,1980年首钢应邀参加欧洲炼铁会议,高润芝用英语作了生动的专题报告,引起轰动;此后日本、英国等国多家企业与首钢谈判引进首钢喷煤技术,高炉喷煤成为中国黑色冶金工业第一个对外输出的自创技术。

    目前喷煤技术已成为现代高炉节能降成本的支撑技术,对高炉炼铁工艺竞争力及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1975年高润芝恢复副总工程师职务。1979年首钢2号高炉易地大修投产后,针对大量新技术集中应用带来的运行、操作规律摸索适应及新装备磨合、完善、改进问题,提出“抓设备、保操作,抓操作、保指标”的方针。总结出2号高炉寻求最佳工作制度的原则:边缘不能轻、中心不能焖、粒度搞整齐、粉末筛干净。并及时统一思想、了解听取意见,组织集体研究,提出问题处理预案,迅速解决问题,保证了高炉正常生产;加强无钟布料等新技术运用规律的探索,促使效能的发挥,为此后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推动高炉装备技术及检修施工技术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鉴于技术水平制约及迅速恢复生产要求,开始重视高炉装备技术及施工技术改进。

    1951年高润芝主持1高炉大修工程,并接受苏联专家建议采用集中力量分段快速修理等施工技术,大修时间由以前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53天完成,创国内高炉大修工期记录。

    1953年主持2号高炉大修,首次采用安装临时铁水槽在炉缸开口放残铁技术,回收了残铁,大大减少了炉缸清理难度,节省了时间;针对高炉频繁大修问题与安朝俊等共同提出实现高炉寿命达到5年目标,在以前重视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耐火砖制造质量和砌筑质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要求,砌砖与立水箱间采用碳素填料改善传热;采用炉内安装活动吊盘方便砌砖等施工方法和技术,使高炉大修28天完成,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代寿命由以前2年左右提高到8年多,投入生产6年后才进行第一次中修。

    石钢2号高炉大修竣工后,高润芝奉调太原钢铁厂推广高炉快速大修经验,担任大修办公室副主任,协助组织该厂2号高炉大修。施工期间任副总指挥与施工主任,创造中型高炉大修从停风到送风28.5天完成的纪录,因此受到奖励。其后又奉冶金局派赴本溪钢铁厂参与高炉中修及炸瘤工作。

    19542月,他回石景山钢铁厂主持1号高炉大修,任大修委员会副主任。在借鉴2号高炉大修成功经验基础上,加强了高炉装备及结构的改进,组织采用马基式旋转布料器,参照有关资料组织完成布料器设计;对炉底加厚加固,炉缸甲板延伸到炉基;对热风炉进行全面设计改造等。施工方面,在缺乏大型吊装设备条件下树立大把杆吊装设施以解决大件吊装;为方便设备调试,实施炉顶设备的整体预装等。

    19568月高润芝升任石钢副总工程师,又相继兼任石钢技术科科长、工程师室主任、生产准备处处长等工作,期间正值石钢大发展时期,高润芝在重点开展炼铁系统工作的同时,为300毫米小型轧钢项目等各大工程投产组织了人员技术培训等准备工作;主抓3号高炉建设,使首钢向高炉大型化迈进了一大步。

    50年代末期,为解决高炉炉底侵蚀严重问题,在无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尝试采用国外使用的炭捣炉底,他组织从实验室到高炉应用系统研究,在石钢1号高炉大修时国内第一次采用炭捣炉底。其后组织制订了高炉炭捣炉底工艺技术规程,并曾受冶金工业部指派到鞍钢等进行炭捣炉底推广。

    19641965年高润芝协同炼铁厂,相继组织对2号高炉及1号高炉大修改造,首次采用炉底冷却及综合炉底砖衬结构等新技术,加强耐火材料质量及施工质量监督。两座高炉建成后,在长期实现高强度冶炼情况下,高炉使用寿命分别提高到14年和23年,其中1号高炉一代高炉单位有效容积产铁量达到16000t/m3,创造了首钢高炉长寿记录。

    1970年高润芝负责首钢试验高炉大修工作,通过组织对原有热风炉改造,成功开发了新型顶燃式热风炉,投产后试验风温最高达到1275℃。通过组织进一步改进,顶燃式热风炉在19782号高炉易地大修改造中采用,为国内外顶燃式热风炉第一次在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成功应用。此项技术为我国黑色冶金系统第一批向国外输出的专有技术之一,向国外进行了技术转让。

为全面提升首钢炼铁技术水平,高润芝组织公司内部炼铁生产、技术及设计人员分析研究,提出30多项新技术自主设计实施应用方案,这些技术大部分为国内首次采用,其中一些为首钢自主研发且国际首次采用的新技术。为推动新技术实施,高润芝组织了强大的设计及施工队伍,克服了设计及实施中遇到的重重难题和阻力,最终使具备现代水平的1327立方米新2号高炉于197912月顺利投产。新2高炉的建设标志着首钢高炉炼铁现代化改造的开始。高炉利用系数等指标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主持高炉大中修实践中,高润芝还对高炉炉型、高炉冷却及炉衬结构的演变和改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组织实施的大量高炉炼铁新技术为此后首钢及国内企业高炉建设及改造推广提供借鉴,目前大部分已成为主流技术,在高炉流程中得到普遍应用。由于在大部分工程中坚持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因此形成了首钢高炉炼铁技术研发及设计优势。

改变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

    为改变石钢有铁无钢局面,1957年石钢成立基建工程师室,高润芝任副主任,主管炼钢、炼铁工程,参与组织石钢首套炼钢系统建设,主持参照唐钢侧吹转炉炼钢工艺,在石钢试验厂14天建成侧吹转炉系统,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

    1960年石钢筹建炼钢厂,拟采用氧气顶吹转炉工艺。高润芝先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氧气顶吹炼钢工艺技术,考察氧气顶吹转炉实验装置,与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交流实验情况,安排技术人员及工人实习培训,为新厂建设进行人员准备。组织技术人员对北京钢铁设计院设计的炼钢厂方案进行审查,带领人员到唐钢进行交流,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19617月高润芝被任命为炼钢厂副厂长,组织完成了大量项目筹建及准备工作,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工艺技术方案。1963年石钢重新启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建设,并于196412月建成投产。

 

高润芝工作态度严谨、认真扎实,热衷于钢铁技术的革新及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在新技术应用及研发中几乎陷入痴迷的地步。

他对工作不辞辛劳。19792号高炉易地大修时,高润芝已染病,他仍抱病主持大修工作,高炉建成后每天亲临高炉值班,对新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调整和改进。他平易近人,关心职工生活,常常主动问询、帮助解决职工及职工家庭困难。

(魏松民) 

   

1918        210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

19371939  在北洋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学习。

19391941 转入贵州平越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11942  昆明中国电力制钢厂,任炼钢股员。

1942194212  在贵阳花溪贵州农工学院任助教。

19431944  任桂林锡业管理处选炼厂工务员。

19441946  云南安宁云南钢铁厂助理工程师。

19461948  石景山钢铁厂副工程师,主任值班工程师。

19481950  石景山钢铁厂炼铁部炼铁科长。

19501951  石景山钢铁厂基建处主管工程师。

19511952  高炉技师兼值班主任。

19521956  石景山钢铁厂炼铁部副主任。

19561958  石景山钢铁厂副总工程师,先后兼任生产准备科科长、工程师室主任。

19591961  任石景山钢铁公司生产准备处处长、研究所所长。

19611962  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生产副厂长。

19621964  石景山钢铁公司钢研所所长。

19641966  石景山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先后兼技术处处长、钢研所所长。

19661970  下放劳动。

19701977  在首钢生产组、工程师室工作。

19771988  首钢副总工程师,曾兼任科技办副主任。

1988        117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高润芝.高炉碳捣炉衬(单行本).内部资料.1960

2 高润芝.首钢高炉操作技术.钢铁,1980157):813

3 高润芝.挖掘炼铁设备潜力,发展高压、富氧、喷吹炼铁技术.内部资料,1972

4 高润芝.Capital Steelwo↑rks today a↑nd yesterday (首钢今夕).steel times19799):1115

5 高润芝.The operating technique of blast furnaces of shoudu Iron a↑nd steel company.国际高炉会议文集.1980

6 高润芝,刘云彩.Injection de poudre de charbon dansle hout fourneau(高炉喷吹无烟煤)(法文).国际高炉会议文集.1980Revue de Metallurqie(法国冶金文摘)198010):841851

7 高润芝.首钢高炉所走的道路.中国炼铁三十年.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8 高润芝.热风炉设备问题(单行本).

9 高润芝.Research on dissection of an experimental BF.第一届中美双边冶金学术会议.198011).

10 高润芝等.首钢新二高炉投产一年来的操作情况.钢铁,19825).

11 高润芝译.LD转炉4年.

12 高润芝译.大型高炉和氧气顶吹转炉的工程设计问题.

13 高润芝译.高温拷贝式热风炉.

14 高润芝译.直接还原及能源供应.

15 高润芝译.FIOR直接还原法的现状.

16 高润芝译.美国高炉喷油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65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