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镜邨,钢铁冶金专家,我国高炉大型化发展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参与编制了马鞍山钢铁公司(马钢)近远期发展规划。组织、主持了马钢大中型高炉建设和多项重大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冷烧结矿技术,解决了高炉喷吹烟煤技术难题,成功进行了钒钛铁矿冶炼试验等,为马钢的发展壮大和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镜邨,1917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进入县立高小就读,“九一八”事变后先后在山海关田氏中学和北京志成中学学习。1936年7月,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七七”事变后,北京及华北地区沦陷,李镜邨到南方继续求学。1938年9月,他进入国立云南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大学期间,李镜邨心怀工业救国理想,一边发愤苦读,一边在附近采矿场打工,历尽艰辛。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42年7月,李镜邨经学校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下属的大渡口钢铁厂参加工作。1946年初,他目睹当时政局腐败、毅然离开了大渡口钢铁厂。 1946年春,李镜邨来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现首都钢铁厂)工作,参加了250吨炼铁炉恢复工作。1947年春,他随谭振雄调至唐山制钢厂从事炼钢工作,后因石景山开炉工作需要,于1948年春调回石景山钢铁厂,先后担任高炉助理工程师和副工程师。 1949年6月,他在上海经人介绍,参加了上海军管会重工业部举办的山东工矿考察团,到山东人民解放区重工业区考察,考察归来,他在上海军管会重工业部参加工作。1949年11月,重工业部并入华东工业部,李镜邨在华东工业部矿冶局华东钢铁公司任工程师。他刻苦钻研技术,攻克难关,为上海地区恢复钢铁生产作出了贡献。也为他后来主持马钢技术改造和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3年初,李镜邨听从组织安排,到马鞍山铁厂工作,历任马鞍山铁厂工程处副主任、副厂长、马鞍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等职务。“一五”期间,他主持组织了马鞍山铁厂6座小高炉的改建工作,并成功试制了风量为每分钟600立方米的高炉风机,为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建起大批250 立方米高炉起到了示范作用。20世纪60年代,负责制定车轮轮箍系统技术方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率先在国内采用冷烧结矿,并采用铺底料,为马钢9座高炉全部荣获全国“特等炉”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围绕煤粉爆炸机理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突破了当时高炉喷吹烟煤的禁区。“八五”期间,在马钢2500 立方米高炉建设中,对高炉容积、技术装备水平和总体布置提出了主导性意见。 李镜邨在担任马鞍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期间创办了钢研所、职工大学,组建了技术工作队,开展了炭化料球(铁焦)、分子筛富氧、卡尔多炉、底吹转炉等多项大型实验,为马钢钢铁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1983年担任马鞍山钢铁公司技术顾问。 1986年以后,先后担任过安徽省长江经济区域开发协调委员会重工业组副组长,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安徽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促进我国冶金工业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月10日李镜邨在马鞍山市逝世,享年89岁。
马钢发展壮大的有力推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52年,马鞍山铁厂被国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1953年初,李镜邨被调到马鞍山铁厂,担任工程处副主任,负责主持铁厂的改建和技术改造。 改建工程包括新建6座高炉,其中2座容积为74立方米,4座容积为71立方米;改建24座考贝式热风炉。从项目论证到制订方案,从项目设计到工程施工,李镜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工程上,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经过三个多月奋战,1953年9月16日,2号高炉首先竣工投产,炼出了新中国成立后马鞍山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同年10月,马鞍山铁厂成立。至12月15日,其余5座炼铁炉陆续竣工投产。李镜邨主持恢复改造的马鞍山铁厂奠定了华东第一个炼铁基地,全部改建工程只用了半年时间,设计能力达到年产生铁25万吨。 马鞍山铁厂在小高炉改建项目投产后,开始酝酿向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发展问题。1956年4月,马鞍山铁厂计划建设年产钢50万吨配套的钢铁联合企业,当务之急是扩建一批新高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机械制造业还不能提供大型设备,因此许多人主张再建一批与以前同类型的小高炉。通过分析国内外钢铁行业发展趋势,李镜邨果断地提出了高炉大型化的观点。1956年12月,250立方米中型高炉扩建工程破土动工。他与有关制造单位合作研究,成功试制了每分钟风量为600立方米高炉风机,为高炉大型化创造了条件。1957年10月,成功炼出第一炉转炉钢; 1958年8月10日,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李镜邨是马钢成立后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在他的努力下,马钢相继建起了4座高炉及2座吹氧转炉,400毫米/250毫米、500毫米/300毫米和650毫米中小型轧机,由单一的铁厂发展成为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发展速度比国内同行业其他企业要快得多。 1961年,中央决定把原拟建在河北宣化钢铁厂的车轮轮箍厂迁址改建在马钢,李镜邨是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 1963年底,一个年产17万吨车轮、3万吨轮箍的车轮轮箍厂在马钢建成投产,建设水平之高和速度之快在全国树立了典型。车轮轮箍工程是马钢迈向钢铁联合企业的重要标志,结束了我国依靠“洋车轮、洋轮箍”的历史,与“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一起被称为当时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成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马钢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关键时期,李镜邨在马钢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决策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积极支持马钢高速线材项目建设。1972年底,他和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一起编制了《马鞍山钢铁公司初步设计》,主要拟建炼铁、炼钢和大型初轧机。由于施工图设计和设备制造上的重大缺陷,建成后的大型轧机报废。为弥补失误,李镜邨建议在初轧机后面建设高速线材轧机及钢坯连轧机组。这一建议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李镜邨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力排众议。1987年5月,马钢成功建成我国引进的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并由此成为我国高速线材轧制技术的“摇篮”。二是坚持在马钢长远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上预留发展到1000万吨钢规模的空间。这个建议使许多人震惊。因那时马钢只有9座中型高炉和4座小高炉,想发展到1000万吨似乎是异想天开。1983年,他在按600万吨规模主持马钢规划修编时,坚持要求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在平面布置上预留发展到1000万吨钢规模的条件。他主持编制的马钢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马钢此后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在2500立方米高炉项目上提出的主导性意见使马钢发展到1000万吨钢规模的设想成为现实。 冶金炼铁新技术发展的专业带头人 李镜邨是一位杰出的钢铁冶炼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他在炼铁生产技术中的突破性贡献主要有冷烧结矿技术、喷吹烟煤、低钒资源综合利用等。 一是在国内率先采用冷烧结矿技术。马钢75平方米烧结机建成之前,国内高炉都是使用热烧结矿,在高温条件下,这对原料整粒、设备维护和炉顶布料等都极为不利。1963年,马钢在建设两台75平方米烧结机时,决定采用冷烧结矿,通过配生石灰工艺将其作为铺底料。但烧结机投产后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难题,生产一度极为不顺。为此,马钢以李镜邨为首成立了技术攻关组,经反复试验,克服众多困难,终于使烧结生产恢复正常。1975年初,马钢决定增建第三台75平方米烧结机。在总结前两台烧结机经验的基础上,他率领攻关组成员掀起冷烧攻关会战,通过采取降低皮带倾角和改进冷筛等技术措施,初获成功。随后又在冶金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对设备、工艺全方位展开攻关,使冷烧技术更加可靠和成熟。后来,冶金部在国内烧结厂推广了这一冷烧铺底料技术。这项技术为高炉稳定供料、保持炉况顺行创造了条件,对马钢9座中型高炉荣获全国特级高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成功突破喷吹烟煤攻关。高炉喷煤技术在我国推行较早,以前喷吹物大多是低挥发分无烟煤。对马钢来说,一则华东地区优质无烟煤资源很少,而高挥发分煤种却很丰富;二则使用无烟煤不经济,因此马钢试图喷吹烟煤。但因烟煤在喷吹中容易引起爆炸,当时国内又尚无成功应用的先例。20世纪80年代初,马钢开始了高炉高压喷吹烟煤试验攻关,李镜邨是这项攻关的主要责任人。这项技术的关键难点在于抑制和消除烟煤粉爆炸的条件。他认真汲取此前其他钢铁厂失败的教训,和攻关组成员一道,围绕烟煤粉爆炸机理开展了深入分析和大量试验研究,最终找出了爆炸的原因和条件,采取了针对性安全措施。这些措施的要点如下: (1)喷吹操作实施严格的温度、压力测定和泄压装置,并采用计算机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烟煤粉爆炸的内在因素; (2)制粉系统利用烟道废气作干燥剂和运载气体,降低系统中的含氧量,既避免爆炸,又节省能耗; (3)喷吹罐用气体保护,喷吹总管上设高低压保护装置,可自动控制和快速切断。高压喷吹烟煤试验获得成功,为高炉喷吹多煤种开辟了新途径。此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获得推广应用。 三是有效解决了低钒铁矿综合利用问题。钒是一种宝贵资源,必须加以回收。用马鞍山铁矿炼出的铁水一般钒含量只有0.2%~0.3%,若用这种铁水直接提钒,渣中V2O5含量难以达到提取要求。若在钢水中提钒,必须要建吹钒炉,当时马钢炼钢车间分散,都建吹钒炉不但投资大,而且生产组织也很困难。李镜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进行试验研究,最终找到采用高配比钢渣返回富集钒于铁水中这一有效工艺。其原理是将各钢厂钢渣加工回收作为烧结配料返回到指定的高炉,使钒在铁水中富集,然后将这种高钒生铁集中送到转炉直接吹炼,达到回收钒的目的。通过试验,效果非常明显。这种工艺为马鞍山地区低钒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马钢采用这一新工艺回收钒渣超过10万吨,创造效益上亿元。这项成果获得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来攀钢、承钢等企业都来马钢学习提炼钒渣的技术诀窍。 此外,李镜邨还成功进行了钒钛铁矿冶炼模拟试验。1963年,根据冶金工业部指示,马钢在中型高炉上开展攀枝花地区钒钛铁矿大规模冶炼试验。由马钢、东北工学院、承德钢厂的专家共同组成试验组,李镜邨担任组长。试验用承德钒钛精矿代替攀矿进行模拟,在不同炉渣碱度条件下,钛含量由低到高排布,渣中TiO2含量最高达到20%,仍能保证渣铁分离。这项试验成果为后来攀钢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李镜邨在炼钢和轧钢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马钢车轮轮箍厂投产初期车轮“白点”及“夹杂”缺陷质量攻关,“六五”期间应用连铸技术、转炉顶底复合吹炼、炉外精炼技术攻关,以及轧机系统一系列技术改造和试验、新产品开发等,都是在他主持和参与下进行的。他在钢铁冶炼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1958年马钢公司成立后,马钢科技工作的范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李镜邨在担任马钢总工程师期间,并经他积极筹备下,1966年10月27日,马钢钢铁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下设六个研究所,还有一个技术工作队和一个加工厂。 马钢钢铁研究所成立后,李镜邨不断充实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引进和研制先进试验装备,如引进了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各种箱式热处理炉、脉冲热导定氢仪等设施,自行研制了铁矿物熔融滴下装置,新增了测试和车轮轮箍研究室等,使研究所试验研究能力快速增强,成为马钢科研技术开发的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紧密围绕马钢生产实际,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同时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马钢高炉喷吹烟煤试验、高炉热管双预热装置研制、水平连铸研究、转炉顶底复合吹新工艺研究、车轮轮箍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等一大批科技试验项目都在这里开展并取得成功。1978年至2000年,通过这个研究所开展的各项试验研究达数百项,其中有158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其中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26项。 李镜邨还创办了《科技动态》、《马钢科研》、《钢铁译文集》等刊物,为马钢开展科技交流、收集技术情报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渠道。。 在李镜邨领导下,于1978年5月18日成立了马钢自动化计控研究所,主要担负马钢自动化仪表、通讯、衡器、电气传动和计算机运行、维护、检验、施工等生产、保产任务,同时还负责马钢计量、计算机信息和自动化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为了解决马钢在快速发展中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李镜邨于1983年创办了马钢职工大学,通过拓宽办学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和科研活动,促进了职工岗位成才,为马钢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技能型人才。 (周功烈)
简 历 1917年11月6日 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37年 在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肆业。 1942年 在昆明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 1942-1945年 任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助理工程师、高炉工长。 1945-1946年 任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6-1948年 任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 1949-1953年 任上海军管会重工业部、华东工业部矿冶局华东钢铁公司工程师。 1953-1983年 任马鞍山铁厂工程处副主任、副厂长,马鞍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 1983-1989年 任马鞍山钢铁公司技术顾问。 1986-1994年 任安徽省长江经济区域开发协调委员会重工业组副组长。 1994-2006年 任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安徽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6年1月10日 于马鞍山逝世。
主 要 论 著 1、李镜邨,付元庆译. 钢铁制造学(炼钢册).上海:上海中外书局,1953. 2、李镜邨. 全国高炉生产技术会议资料汇编. 马鞍山高炉进程调剂实践和经验.北京:重工业出版社, 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