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蔡博

作者:中国金属学会              发布时间:2015-01-27


分享到:0

 
    蔡博,炼铁技术专家。在鞍钢炼铁厂开发和推广了一系列高炉炼铁新技术和改进高炉设备、炉型等,从而使高炉炼铁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对鞍钢炼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导发展高炉喷煤技术,参加包头高氟矿高炉冶炼试验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研究,主持阿尔巴尼亚红土复合铁矿冶炼工艺的研究试验,积极组织和参与了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等新工艺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蔡博,192452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杰出的理论家和革命家。母亲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在他4岁时,母亲向警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7岁时,父亲蔡和森壮烈牺牲。他一直由祖母抚养,在家乡就读小学,19371938年在湘乡县立中学初中学习。193811月党中央为了保护革命烈士后代,将蔡博接到重庆,途径乌鲁木齐到达苏联。在重庆时,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关怀并嘱咐:“送你去学习,将来要为死难的烈士报仇,为烈士留下的事业奋斗。”蔡博一生信守了先辈的嘱咐。在苏联期间他先后在国际儿童院生活和中学学习。他是继毛岸英之后的中国儿童委员会主席,并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他参加苏联民兵。

19439月,他在苏联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三年获得了斯大林奖学金。他是苏联中国留学生同学会的发起人。1943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为预备党员,1945年转为正式党员。

1946年初,他欣然收到毛泽东主席给蔡博等青年的回信:“希望你们一天一天成长进步,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他一直珍藏着这封信。

19486月,他于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毕业,并获得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19498月刘少奇访苏,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与刘少奇一同回国。回国后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先后任鞍钢公司生产处副处长,技术处副处长,炼铁厂副厂长、厂长。为炼铁厂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鞍钢现代高炉炼铁技术的形成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5月,他调入钢铁研究院任炼铁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在这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精心研究包头、攀枝花两大复合铁矿的冶炼工艺,并主持和领导了包头白云原块矿的中小高炉冶炼试验、攀枝花钒钛磁铁精矿电炉冶炼试验、太和钒钛磁铁精矿氧化球团、竖炉直接还原试验。他还承担了阿尔巴尼亚红土矿电冶流程的研究试验任务,成功地完成了半工业试验,并建立了工业规模的装备。1962年他率先向冶金工业部提出了高炉喷煤试验的建议。1979年他领导建成了高炉喷煤冷态试验装置,并进一步研制成高炉喷煤浓相输送技术及其装置,已在工业上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适应多种能源的炼铁方向和流程,如高炉煤氧炼铁技术、等离子高炉技术和本钢的半焦—竖炉方案等技术。同时他还领导有关高炉料柱流态化、液态渣还原、攀矿氧化球团的低温还原粉化等有关炼铁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

1982年他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高炉强化技术走过的历程,撰写了《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科研三十年》一文,得到了聂荣臻的高度评价。

1984年他任钢铁研究总院技术顾问后,带病多次去宝钢调研并指导方案论证和试验等工作。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钢铁战略研究,提出了在沿海港口建立“港厂合一”大型钢铁基地的建议。此外,他曾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第四届理事,炼铁学会副主任、副理事长,武汉钢铁学院顾问和兼职教授等职。

1991918蔡博因突发心脏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7岁。

鞍钢现代高炉炼铁技术的形成和推广

蔡博在鞍钢公司生产处、技术处任副处长时,在公司领导和在苏联专家组指导之下,创建了全公司生产调度制度和技术监督制度。

他在炼铁厂担任副厂长、厂长时,实行厂长、车间主管和工段长的“三级一长”负责制,建立了生产指挥系统的单一领导关系及职能部门的专责制。从而强化了企业管理,使炼铁厂成为鞍钢的先进典型单位。同时大量提拔技术人员和培训优秀技工担任各个岗位的领导。

1948年鞍山解放时,鞍钢炼铁厂几乎是一片废墟。原有的9座高炉仅2号炉较完整。经过整治修建,1949692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但其经济技术指标十分低下,装备落后,事故频繁。当时高炉工长对炉况的变化主要靠肉眼观察和靠仅有的几块仪表,因此,对高炉的判断和操作是难以准确的。蔡博和广大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对炼铁厂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引进苏联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比较重大的技术问题。主要是:低硅制钢生铁冶炼,低锰制钢生铁冶炼,自熔性烧结矿的使用,高湿份和低湿份高风温操作,高氧化镁渣操作,全风量操作,炉顶布料,高强度低焦比操作,以及高炉设备改进、高炉炉型改进和炼铁全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等。1953年鞍钢引进了7号、8号高炉全套监测手段并很快在全国推广。高炉工长掌握了这套炼铁技术,使高炉操作从凭技艺转入半科学,前进了一大步。他曾带队去苏联马钢学习炉顶高压操作技术,并为每一位技术人员当翻译及技术讲解员,为我国自行设计和操作炉顶高压技术创造了条件。此项技术在鞍钢炼铁厂成功应用后又推广到全国。1958年鞍钢炼铁厂的生铁产量大增,高炉操作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从落后变先进,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蔡博对干部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和认真指导,积极组织技术培训,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现代高炉炼铁的技术人才。

“二五”规划开始,鞍钢支援全国,包括为包钢、武钢、酒钢、攀钢、邯钢、湘钢、水钢、柳钢等新厂输送大批人才。他表现出高尚的风格,如支援武钢炼铁厂时他说:“武钢有大高炉,鞍钢的高炉小一点,应该把最强的同志调到那里去。” 

高炉强化技术的推行者

蔡博在1955年全国钢铁生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强化鞍钢高炉生产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在维持保证高炉顺行的中等冶炼强度下,不断降低焦比。”他提出鞍钢降低焦比措施有:降低生铁含锰量,降低炉渣碱度,才有高风温(10001100℃),炉顶高压操作,降低直接还原率,正确实施炉顶布料,降低矿石粒度上限和减少粉末,改善自熔性烧结矿质量,提高铁分、降低灰分、提高碱度等。

1982年蔡博撰写了《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科研三十年》一文。认为在1957年以前曾经模仿苏联的马钢技术,然而1958年以来,推行了一条以高炉容积小型化为总前提,充分利用浅小资源,采用土陋工艺,放弃焦比,以追求冶炼强度的方针,即所谓“精料、大风、高温”的方针,阻碍了全国重点企业高炉的前进。

1959年五六月间,他被指定参加了聂荣臻副总理在安徽省所主持的对大跃进的调研和在省委机关的“大炼钢铁”。他坚持一切通过试验和对小高炉生铁质量要严格要求的原则,提出了小高炉执行大高炉生铁规格和按品种计划生产的建议,并组织小高炉的优质生产试验。这和当时小高炉只计产量、不顾质量和消耗的时风针锋相对。

他在参加196112月中国金属学会炼铁专业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高炉强化特点”。当时已看到苏联炼铁界自1958年以来所发动的第二次高炉大型化运动,容积由1400立方米扩大到17192700立方米,以及欧美、日等国先后追逐的明朗化。在鞍钢9号高炉(944立方米)和10号高炉(1513立方米)的对比实践中,也尝到了高炉大型化的甜头。然而我国却仍然热衷于小高炉的建设和生产,并且对于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具有异常强化性能的中型高炉赋予了毫无根据的奢望。

1960年苏联全国高炉会议把高炉理论焦比(500公斤/吨)定为强化生产所需达到的设计指标,并且认为采用综合鼓风下,可以争取更低的水平。苏联的20022700立方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02.5具有稳妥可靠的现实性。然而我国冶金部门仍迷恋高冶炼强度的所谓“主观能动作用”,提出一个调和折中的提高冶炼强度与降低焦比同时并举的方针。我国主管部门本想争取一个更快更好更省的经济发展境界,然而实践结果却是投资很难回收,长期无盈利;生铁品种、质量多数低劣;原料浪费之大已经威胁着大高炉生产;环境污染造成了遍布全国的灾害。同期,日本炼铁界却吸收了苏联高炉强化的经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高炉大型化的炼铁技术路线,树立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蔡博强调指出:世界各国炼铁生产的长期实践证明,高炉强化技术的正确方向只能是在高炉容积大型化前提下,不断提高精料水平,革新高炉工艺,以维持中等冶炼强度,持续降低生铁焦比。

蔡博撰写的《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科研三十年》一文,聂荣臻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给蔡博的信中指出:“你对三十年来炼铁科研的总结很重要,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份工业部门的科研总结,希望铅印出来发给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蔡博积极主张引进日本的高炉新技术,他说我们能不能在发扬高炉确有的优点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宝钢特大高炉的全套新技术,特别是它的高炉大型化能否消化吸收? 根据国家关于宝钢引进日本装备和技术要为全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服务的部署和要求,宝钢和有关部门实施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使我国高炉技术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 

提出高炉喷煤的建议

高炉喷煤技术虽然早已提出,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英、法、苏联、波兰、澳大利亚和民主德国的约16个工厂,在20多座高炉上进行了喷煤试验和生产。但由于各种原因,仅有美国阿姆科公司和苏联顿涅茨克钢铁厂坚持长期生产。

蔡博在1962年率先向冶金工业部提出高炉喷煤的建议。同年国务院制定1963——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时,把高炉喷煤粉列为重点项目。1964年首钢高炉喷吹无烟煤试验成功。1979年在蔡博主持下,在钢铁研究总院建立了高炉喷煤冷态试验装置,对串联罐的煤粉自动倒灌、喷煤总量和单个风口喷煤量的计量标定、煤粉的安全贮存运输、煤粉的浓相输送和煤粉分配器多支管的均匀分布等主要操作和设计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测定,为宝钢大高炉喷煤工程的建立提供了参数。并在该装置上进行了高炉喷吹流态化分配器模型研究等大量试验工作。在这基础上,研究组研制成功了大中型高炉用煤粉分配器并开发研制出高炉喷煤浓相输送技术。此技术可提高固气比,增加喷煤量,采用计算机实现喷煤的自动计量和提高计量精度。以蔡博领导的高炉喷煤研究为基础,其后又持续了研究开发,其成果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持包头白云块矿在中小高炉冶炼试验

包头白云矿是世界上成分复杂的复合矿。它含有铁、稀土元素、稀有元素3040种,还有氟、磷、钾、钠等有害元素。对其进行处理和利用是世界上未曾遇到过的难题。1952年重工业部组织关于包头白云矿利用问题的讨论。蔡博赞同包头白云矿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案,包钢高炉应解决含氟、钾、钠矿的正常冶炼和铁、铌在高炉中同时回收。蔡博主持了包头白云块矿鞍钢小高炉和首钢413立方米中型高炉的冶炼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包钢于19591960年有两座1513立方米高炉先后投产。因为块矿氟、钾、钠含量高,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炉渣熔化温度低,渣液比重大,黏度低,易熔易凝,使风口、渣口及保护铁口的泥套容易损坏;这种炉渣容易粘在炉墙上,结成大瘤子,人们把白云矿冶炼的困难概括为“三口一瘤”,包钢炼铁工作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使问题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国家科委领导决定对包头矿的综合利用组织包钢和全国有关单位进行科技攻关。组成采矿、选矿、烧结和高炉4个攻关小组。蔡博大力支持包钢的技术攻关,他所领导的炼铁研究室近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投入烧结和高炉的攻关,并亲赴包钢开展研究工作。经过攻关,解决了包钢长期存在的高炉“三口一瘤”问题,稳定了生产。1985年包钢生铁产量达到167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和稀土生产基地。 

中国竖炉直接还原流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用竖炉直接还原法生产还原铁是蔡博坚持的一个观点。他指出,我们研究直接还原技术从一开始就牢固确定了综合利用的目的,这是有别于外国的独到之处和取决于我们的资源对象钒钛磁铁矿。为开展太和钒钛磁铁精矿氧化球团竖炉直接还原试验,他在钢铁研究总院组织领导建立了天然气转化试验装置和0.3立方米试验竖炉。

他带领技术人员经过试验室探索后,确定在成都钢铁厂建立竖炉直接还原新流程的半工业试验装置,包括链篦机—回转窑焙烧氧化球团—竖炉直接还原—渣电阻炉熔化分离。天然气转化采用催化的蓄热顶燃石球炉两座。先后进行了两次半工业试验。成功地使天然气催化转化的还原气温度达到1150℃,还原气中CO+H2的含量大于90%,满足了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还原的需要;用1.5吨电炉熔化分离进行了20炉试验,获得了半钢并炼成了40Cr20号、45号和T12钢;熔渣中含V2O5 2.24%TiO2 49.20%。从熔分渣中提取的红钒和钛白均符合部颁标准,同时也可以制取高纯度V2O5和涂料钛白。 

阿尔巴尼亚红土矿电冶流程的首创者

阿尔巴尼亚红土矿是含镍、铬、钴等元素的复合铁矿。1960年,东欧经济互助委员会中断了对阿尔巴尼亚援建钢铁厂的工作。为此,我国政府决定援助阿尔巴尼亚建设钢铁厂。1961年下半年,钢铁研究院接受了这项试验研究任务。并组成以陆达院长为组长,蔡博等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首先对阿矿的合理工艺流程进行了对比选择的研究。经过方案论证,根据阿矿的特点和该国资源等情况,决定选用电冶流程方案。

按照电冶流程,采用回转窑部分还原,使其中的氧化镍全部还原成金属镍,小部分铁的氧化物也同时还原成金属铁;把预还原矿在镍铁电炉熔化得到含镍10%15%的镍铁,同时为半钢电炉提供具有一定温度和含镍小于0.08%的高铁含铬炉渣;半钢电炉把这种渣炼成半钢,并把铬排除于半钢渣中;最后在炼钢的电炉中将半钢炼成成品钢。最终选定吉林铁合金厂作为援阿电冶流程半工业试验的基地。

在实验室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研究后,1962年底在吉林铁合金厂开始了半工业试验,从有关单位抽调技术骨干及熟练工人共200余人,组成试验队伍。到19656月,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在回转窑、镍铁电炉和半钢电炉上做了4700多炉次试验,共处理了2829吨红土矿,获得镍铁192.8吨,半钢741吨和100多吨钢材,取得了大量数据,结果良好。整个试验获得的指标,迄今仍然是国际上红土矿电冶综合利用的最高水平。

在吉林铁合金厂的试验在改进电冶还原工艺的关键设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选定了镍铁和半钢两段工艺的电炉炉型;初步掌握了本工艺在熔渣还原过程中使用自焙电极的技术;在电炉上成功地采用水冷壁和水冷渣口,提高了炉衬寿命;开发了适用于熔渣还原的低电压、大电流炉用变压器。在实验中,蔡博撰写了《泡沫渣理论提纲》一文,指导了半钢液态还原操作。

根据半工业试验的结果,冶金工业部决定在横山钢铁厂建设11规模的援阿钢铁厂。于1967年进行了联合热装工业试验的结果表明工艺是可行的,设备是先进的。但由于某些原因,此流程没有得到进一步采用。

由蔡博作为技术负责人进行的阿尔巴尼亚红土矿电冶流程的半工业和工业试验是我国大规模的复合矿综合利用研究项目,为我国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宝贵的科研成果。 

此外,蔡博还研究了攀钢钒钛磁铁矿的冶炼流程,提出了廻转窑直接还原,矿热电炉溶化分离,氧气转炉提钒和电弧炉炼钢的工艺,得到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虽然最终该流程方案也没有得到采用,但在技术上仍有一定的价值。

蔡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在疮痍满目的鞍钢炼铁厂恢复和发展生产,形成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并培养出一批炼铁人才,支援全国。对国内外炼铁工业及其工艺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他积极进言,认真负责。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研究和采用各种炼铁新工艺技术。他崇尚科学,重视科学实践,长期在第一线开展试验室研究、半工业和工业性试验,不断开拓创新,克服技术难关,直至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他淡薄名利,胸襟开阔,直率坦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炼铁事业。 

                                          (梁文阁)

     

1924         525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371938  在湖南省湘乡县立中学初中二年级学习。

19391943  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和中学学习。

19431948  在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学习,获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

1949        随刘少奇回国。

19491959  任鞍钢生产处副处长、技术处副处长、炼铁厂副厂长、厂长。

19591984  任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41991  任钢铁研究总院技术顾问。

1991        918日于北京病逝,终年67岁。

 

 

主 要 论 著

1蔡博译.兰姆高炉配料联合计算法.北京:重工业出版社, 1953.

2蔡博.提高质量是发挥小高炉生命力的关键.钢铁, 1959 (5).

3蔡博等. 本钢高炉强化经验的鉴定.中国金属学会学术论文集.炼铁文集. 1961 : 85-120.

4蔡博. 中国高炉强化特点。中国金属学会论文集.炼铁文集.1961.

5蔡博,马善长.中国金属学会论文集. 近三年苏联炼铁技术发展情况.1961 : 259-278.

6蔡博.泡沫渣理论提纲.(内部资料) 1964.

7李公达,蔡博.攀枝花铁矿的合理利用与冶炼方案的几点意见.(内部资料) 1965.

8张兴和,叶才彦,蔡博.高炉富氧喷煤粉燃烧的研究.钢铁研究总院学报(增刊), 1981 (1).

9蔡博.钢铁研究总院炼铁科研三十年.(内部资料) 1982.

10阎建国,蔡博.硫酸钠添加剂对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物相组成和结构的影响.钢铁研究总院学报, 1983(3).

11杨振声,黄开华,蔡博.太和钒钛磁铁矿钠化氧化球团的提钒研究.钢铁研究总院学报, 1983,3(4).

12蔡博,张士敏,陈美俊. 红土矿液态还原.中国金属学会论文集(第二册).1984.

13蔡博.在全国炼铁学术会议上的发言.1986.

14况春江,钱洁,蔡博.太和钒钛磁铁矿钠化氧化球团还原膨胀的研究.钢铁研究总院学报(增刊),1986, 6 : 1-8.

15沙永志,韦俊贤,蔡博.焦炉煤气非预转化竖炉还原.钢铁研究总院学报(增刊),1987 : 97-98.

16蔡博.关于炼铁新流程.钢铁,1988,23(8):60-63.

17蔡博,李兰滨. 对宝钢高炉采用低硅操作的建议.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1988:131-132.

18蔡博.关于买矿问题.炼铁,1989(5) : 131-132.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