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黄锦发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5-03-24


分享到:0

 
      黄锦发,冶金工程设计专家。他主持设计湘潭钢铁厂和专业化的成都无缝钢管厂。主持完成攀钢大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和大型轨梁轧钢厂的设计。组织并完成了宝钢一、二期总体规划设计以及各项施工设计。确立宝钢按工艺流程顺畅式平面布置方案,并在国内首次在宝钢厂区建企业自备电厂。主持组织编制的宝钢三期扩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为推动建设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锦发,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属江苏启东市),1926320日生于上海。在上海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94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495月上海解放,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随即参加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进修学习被分配到本溪煤铁公司担任技术员

1950年上半年,他和苏联专家合作完成本溪煤铁公司小型轧机传动装置改造设计,被评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本溪市模范团员。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被评为1950年度本溪钢铁公司一级先进工作者,出席东北首届新民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

1951年,黄锦发到沈阳东北工业部俄文学习班学习,结业后派往苏联第聂伯尔冶金学院进修轧钢专业。19539月学成回国,先后担任鞍钢无缝钢管厂值班主任和中心试验室轧钢研究室负责人。

1955年初至1957年,他调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任鞍钢轧钢工程和湘潭钢铁厂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1958年,他在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先后担任设计室主任、轧钢科科长、设计队队长、副总工程师。

19635月,他受命担任成都无缝钢管厂现场设计队总负责人,主持完成钢管厂总体设计。

1965年底,黄锦发担任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参加攀钢建设,主持完成国内第一座大型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设计及新技术试验研究等。

1972年,黄锦发奉命赴越南援建太原钢铁厂,负责工厂设计任务。

1974年,他主持完成了武钢1700毫米热轧机的补充设计。

197711月起,黄锦发担任上海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兼设计总工程师,组织国内外数十家设计单位完成了一、二期总体规划设计和各项施工设计,并主持三期扩建总体规划方案,随后任顾问参与完成三期工程多项设计。

1992年至1995年期间曾主持参与了广东湛江钢铁工厂总平面布置方案等。这些对以后加速开展湛江钢铁大厂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宝钢期间,黄锦发撰写了《宝钢新技术新工艺概论》、《宝钢二期工程的特征》、《关于宝钢工程调整的综合论证》、《宝钢工程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宝钢工程建设项目系统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论著,其中《关于宝钢工程调整的综合论证》、《宝钢工程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宝钢工程建设项目系统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三部论著分别获得198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2年度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度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锦发曾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宝钢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务。 

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家自行设计、制造并组织投产的湘潭钢厂

    1955年,黄锦发作为鞍钢轧钢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参加了以苏联专家为主的鞍钢改建、扩建工程。他在初轧厂改建中,提出更换轧机的主电动机,促使产量提高近1倍。在大型轧钢厂改造中,黄锦发作为总设计师,打破了苏联专家认为无改造必要的禁令,做到当年确定项目当年完成设计,当年动工,不到1年,改造成功,使鞍钢大型轧钢厂年产量从原设计80万吨提高到120万吨。

1957年,国家决定在湖南兴建一个年产60万吨钢的中型钢铁厂。这是我国从规划、选址到组织初步设计到自行建设的第一家中型钢铁厂。黄锦发担任该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黄锦发带领鞍山冶金设计院十余人员实地踏勘了长沙、湘潭、株州。最后,经多方案比较,选定了湘潭作为钢厂厂址。凭借他们在鞍钢恢复生产中获得的经验,经过多方论证,形成了高炉、平炉等各个项目的设计方案。再把各个项目逐一与鞍钢相应的项目比照,进行完善,设计出了完整的湘潭钢厂设计图。不到1年时间,湘潭钢厂金属制品分厂即告投产,至1961年全部建成。湘潭钢厂的高炉容积为720立方米。基本上都是国产设备,促进了国内冶金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它的建成,改变了以往在武汉以南没有中型钢厂的历史。

自主完成大型“专业化”成都无缝钢管厂总体设计

1963年,国家决定建设成都无缝钢管厂。根据规划,成都无缝钢管厂将建成一个“专业化”的钢管厂,生产的品种、规格在国内最齐全,口径最大、最小均为国内之首。应用范围广泛,“上天”可用于航空、“下海”可用于潜艇,是一个对国家建设举足轻重的特大型无缝钢管厂。成都无缝钢管厂的三套主轧机从匈牙利引进,辅机及炼钢、铸坯、公用辅助设施,全部由国内制造配套,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钢铁厂。因此,钢管厂的总体设计必须由国内完成。

19635月,黄锦发受命担任成都无缝钢管厂现场设计队总负责人,参加设计的设计人员有400名以上,在成都郊区的钢管厂现场安营扎寨,开展现场设计。黄锦发认为:“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国内的配套工程,必须与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相适应。”1965年底,无缝钢管厂轧出了国内第一根直径318毫米的大口径无缝钢管。该厂每年为国家提供了数万吨至数十万吨的特种无缝钢管,缓解了国家航空、石油、造船、医药、汽车制造等数十个行业的用材需要。 

创立宝钢按工艺流程顺畅式平面布置方案

19782月在上海,中日双方开始A阶段谈判,确定宝钢厂区规划总图。谈判开始,日方拿出预先准备的总体平面布置方案,按照这一方案,生产流程从原料进厂到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到成品出厂,呈“C”字状环型布局。这一环型布局,紧凑、简洁,节省土地。 中方总图小组和黄锦发研究后认为,如果按照这个布局,以后再扩展的空间就没有了;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宝钢就没有以后三期和三期后的发展。

黄锦发代表宝钢向日方提出异议,但日方强调:“这是中国官方的要求,600万吨规模在中日谈判纪要里已经写明白了。”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促使黄锦发立定主意,否定日方环型布局,设法让日方修改设计方案。经过慎重研究,黄锦发向日方提出了“宝钢总图应按预留有增建第三座高炉余地来设计”。日方表示,不能随意修改日方的方案。

为取得主动,黄锦发邀请日方专家到现场察看,以宝钢用地的实际状况继续力争。回到宝钢宾馆,日方专家连续工作两个通宵,参考黄锦发的意见,将宝钢总图改成了按工艺流程顺畅式布局,最终确定为双方商定的总平面图。按工艺流程顺畅式总平面为宝钢未来的扩建预留出了空间,为三期工程预留了地方,以后再调整,连4号高炉的地方也有了。由于中方擅自预留发展余地,黄锦发当时受到上级某些部门严厉批评,但他承担了这个责任。

当人们站在21世纪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由衷地钦佩以黄锦发为代表的宝钢设计师们的远见卓识,为今日宝钢的腾飞提供了广阔天地。 

首开企业自备电厂自行管理先河

宝钢一期工程设计有自备电厂。按照国家“按条线专业管理”的规定,宝钢自备电厂建设由电管部门负责选址,电厂建好后,与地区联网并由电管局统一管理。国家电管部门为此提出为方便电管部门管理,必须把宝钢自备电厂建在厂外,并要与地区联网,由电管局统一管理。

此时,黄锦发依照宝钢工程总体布置采取分区管理、各区横平竖直的格局,已经把电厂的位置设计在宝钢厂内。而且还提出自备电厂应由宝钢自行管理,确保宝钢用电的安全,确保宝钢顺利投产和生产需要。

黄锦发参加过武钢1700毫米轧机的建设,他清楚地知道,当年武钢花了数十亿元,从国外引进了1700毫米轧机,电厂亦扩建了,但是依据国家“按条线专业管理”的规定,把电厂建在厂外,归电管部门管理。1700毫米热轧机建成投产后,由于地方供电能力不足,致使热轧机同冷轧机只能交替生产,或者只能在夜班生产,武钢蒙受了经济损失。宝钢绝不能重蹈武钢的覆辙。“为确保宝钢今后顺利投产和生产需要,我们必须吸取武钢的教训,难道还要宝钢交第二次巨额学费吗?”黄锦发据理力争。

双方相持,意见不一,最终不得不报上级仲裁。经过仲裁定夺,各退一步,采纳黄锦发的意见,上级同意在宝钢厂区内建设自备电厂,但仍由电管部门统一管理。

宝钢投产后,上级同意了宝钢的要求,把自备电厂划给宝钢管理。由于自备电厂发电的电价便宜,宝钢自备电厂按年发电量为40亿度电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2亿元。 

坚持宝钢继续分期建设

1980年底,国务院决定宝钢工程暂停建设。暂停建设,意味着要下马。

黄锦发,当时任宝钢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兼宝钢顾问委员会秘书长。他和以桥梁专家李国豪为首席顾问的宝钢顾问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反对下马,并适时提出“国家经济若困难,可以缓中求存,分期建设”的意见。

    在宝钢继续建设还是下马的争论中,国务院决定在宝钢召开现场论证会。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央部委、上海市和宝钢领导、全国著名的冶金、设计专家学者等上百人。

面对种种压力,黄锦发抱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在论证会的前夜,和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的一些同志商量了对策,决定趁这次论证会争取有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发言的机会,阐述中国需要钢,宝钢厂区已初具规模,下马方案行不通,不能下马!第二天论证会上,有人发言,主张下马,已到的国外设备分散到国内现有各钢厂。重庆院代表发言,认为国家建设需要钢铁,旗帜鲜明地提出宝钢不能下马,反对瓜分宝钢进口设备的意见。

围绕着宝钢建设上、下马之争,前后历时1年之久。 “国家经济若困难,可以缓中求存,分期建设”的意见得到各方重视,最终宝钢还是全面恢复建设。 

善于学习,善于创新

宝钢一期设计从日本引进,作为总设计师的黄锦发善于学习,他精心勾画出宝钢的蓝图。

宝钢的地基处理,按日方设计,要往地下打数十万吨的钢管桩,且每根桩要打到60米深。黄锦发和王复明、王铁梦意识到,日方的计算很保守,究竟打多少桩、每根打多深为宜?必须尊重科学的检验。当时,国内有人认为日方的方案还不保险,打桩密度还要增加,每根桩应打到基岩上,否则将来造了高炉要下沉,要发生移位,最终要滑到长江里去。但是也有人认为,宝钢只要打混凝土桩即可。参加谈判的黄锦发、王复明提出:根据地面建筑设备负重区别对待,并作承载负荷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切合宝钢实际的地基处理方案。最终,依据科学测算,确定了桩基数量和打桩深度,为宝钢节约费用近1亿元。

   对于厂区地坪高度,日方根据长江水文资料,提出厂区地坪要填高至8米以上,方能确保暴雨、大潮和台风到来时安全生产。而厂区当时的标高不到4米,按照宝钢厂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计算,所填土方以1米宽、1米高延伸,可绕地球一周。以黄锦发为首的宝钢设计者们毅然否决了日方方案,提出:在厂区四周开掘一条河,既可解决土方来源,又可以排水护厂,一举两得;同时利用水泵排水来降低厂区水位,最后厂区地坪标高定为4.2米。避免了巨大的浪费。

在一期工程中,日方总包,黄锦发带领设计师们,学习、消化、吸收日方设计经验。当二期工程上马后,他毅然甩掉“洋拐杖”,坚持设计以国内为主,为宝钢技术的国产化打开了一条新路。

二期工程的设计,在黄锦发的带领下,经设计自主论证研讨后,改变原来规划建设的1700毫米冷、热轧板机为2000毫米冷、热轧板机,这对宝钢及全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改善有重要作用;2号高炉改喷重油为喷煤粉,使2号高炉的各种冶炼指标超过引进的1号高炉。

宝钢一期工程从国外引进设备比达88%,国内自行制造比仅占12%。到二期工程,黄锦发带领设计师们使高炉、烧结、焦化等国内制造设备比为88%,从国外引进设备比为12%。对尚不能完全自主设计的,采用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以进一步学习提高。连铸和两套轧板机采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后,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而且许多先进技术在合作设计、合作制造中为我所掌握,提高了我国冶金设计、设备制造的水平。二期中国产化比例大大提高了,但技术装备水平却并未降低,某些关键设备、技术的水平还超过了一期!如首次在二号高炉采用无料钟布料,热风炉废气实现了综合利用,二期中焦炉的砌筑砖型设计大大简化,既节省了投资,维修又简便。

从节约资金、早出效益出发,在二期工程总体设计中,一改冶金工程先建高炉、焦化、烧结再建冷、热轧板厂的顺序,改为先建冷、热轧板厂,后建高炉、焦化、烧结 ,既节约资金又能早出效益。二期工程建成后,宝钢盈利逐年大增,并由此采取高折旧率方针,使三期扩建工程资金能靠自筹得以解决。

    在控制投资方面,一期是从概算到结算,走一步用一步。二期投资他们先从设计上控制,在整个工程设计过程中,黄锦发等把控制投资落实到每张图纸上,结果比计划节余2亿多元人民币。

宝钢三期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从1985年始由黄锦发主抓,自主设计,历经8年。三期总体规划的目标全部实现,即立足生产精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实施100%连铸化;连铸机与热轧板机紧凑布置,热坯可直接入加热炉并且部分热坯可直接轧制成材等世界一流设计。

宝钢三期后5米宽厚板轧机建设,黄锦发从建议、论证、组织专家评议、力主宝钢建设宽厚板轧机。实践证明,宝钢5米宽厚板轧机建设是必要的,正确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缺。

                                         (秦文明) 

 

 

1926320   出生于上海。

19451949   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19491951   任本溪煤铁公司技术员。

19511953   在沈阳东北工业部俄文学习班、苏联乌克兰地区第聂伯尔冶金学院轧钢专业进修及工厂实习。

19531954  任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代值班主任、中心试验室轧钢研究室负责人。

19551956   任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19561958   任鞍山黑色冶金设计分院工程设计总负责人。

19581961   任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设计室主任。

19621964   任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轧钢科科长。

19641965   任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设计队队长、副总工程师。

19661969   任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691977   任重庆钢铁设计院生产组组长、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781991   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指挥、设计总工程师,指挥部党委常委。

19914  离休。

主 要 论 著 

1 黄锦发.宝钢新技术、新工艺概论.中国金属,1985.10(沈阳)                         

2黄锦发.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echnology Adopted by Baoshan Iron a↑nd Steel Complex (BISC),1986.10.

3黄锦发. 宝钢二期工程的主要特征.上海金属, 1988106):39.

4黄锦发.展望宝钢三期建设. 上海金属, 1989112):39.

5黄锦发. 宝钢九十年代展望.上海金属, 1989 116):1116.

6 黄锦发. 宝钢在跨向二十一世纪.上海金属, 1996185):56.

7黄锦发. 宝钢建设记实. 宝钢总体规划设计回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05113 .

8黄锦发. 宝钢建设记实.宝钢工程设计工作十年回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92201.                   

9黄锦发. 宝钢建设记实.宝钢工程引进工作十年回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202212.

10黄锦发. 宝钢建设记实. 宝钢三期规划工作.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272280.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