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继庆,轧钢专家,我国轧钢工程设计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参与将汉阳钢厂的两套轧机搬往重庆,重新安装投产。主管重特钢的轧钢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与组织重庆钢铁厂恢复生产,主持钢轨轧机的改造和生产。参与创建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轧钢工程专业设计队伍。是我国4套大型轧钢设备国产化设计技术负责人,为发展我国轧钢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继庆祖籍浙江绍兴,1912年9月2日生于河北保定,9岁丧父,母亲领着哥哥和他,靠微薄积蓄度日。1931年潘继庆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附属中学,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7年月7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由学校分配到铁道部所属的戚墅堰、浦镇实习。1938年5月至1939年月12月,潘继庆参加了汉阳钢铁厂的搬迁工作,将我国当时仅有的1套3机架800毫米钢轨轧机和1套2400毫米二重式中板轧机,从汉口搬迁至重庆大渡口。曾设计100 t炼铁炉、20 t炼铁炉清灰器、条钢厂轧钢机的飞轮、20 t炼铁炉的上料炉顶及上料装置等。因在搬迁工作中潘继庆工作认真负责,获得奖励。 1940年1月潘继庆在重庆钢厂机械修理车间,负责清理机械设备及新建厂房的布置设计。1940年9月调往轧钢车间,从事轧机的设计安装及试车工作。1941年1月主持钢板钢轨车间工作,将由汉口搬迁至重庆的2400毫米中板轧机和800毫米钢轨轧机清理后,重新布置、配置新的加热炉,重新安装、投产。1943年在钢轨轧机上试生产基江铁路用35磅钢轨,并生产100毫米、125毫米建筑用角钢,直径150毫米以下的圆钢。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大渡口钢厂改名为29兵工厂,准备为成渝铁路生产钢轨,在他主持下曾试轧制了600t85磅的铁路用钢轨。1948年1月任轧钢部主任,兼管中小型车间、钢板钢轨车间,负责全厂轧钢系统的生产工作。 1948年秋,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重钢选派4名技术骨干,赴美国深造学习现代钢铁技术,潘继庆是入选人之一。先后在坩锅厂轧钢车间和福特厂轧钢车间学习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操作技术,在初轧、大型、中小型轧钢车间实习生产过程及轧辊的孔型设计,后到不锈钢薄板轧机及热处理车间实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毅然放弃在美居留的机会,1949年10月回到重庆。 1949年11月3日重庆解放,当天上午重钢发电厂遭到特务的破坏,发电机被炸毁,全厂停水停电,生产全面瘫痪。时任轧钢部主任的潘继庆立即组织恢复生产,他与动力车间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努力,在短期内恢复了全厂的水电供应,随后恢复全厂轧钢系统各车间的生产。1950年5月起潘继庆承担起重钢重轨轧机和钢板轧机的改造和扩建工作。主持设计和新建了煤汽发生炉、大型加热炉;增加8000匹马力蒸汽机,增加厂房、吊车、改造钢轨精整线等,并亲自组织实施。这些改造完成后,用从鞍钢调运到重钢的钢坯,组织和指挥钢轨的试轧制和生产。1950年轧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重轨,为成渝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作出了贡献,受到西南工业部的表彰。 1951年5月潘继庆赴北京,参加重庆101厂全面的规划扩建设计,从重庆同来北京的吴路青、万永铨、高敖名等成为212设计组最早的成员,又从上海、天津、唐山调来一批技术骨干加入其中,组建了我国最早的钢铁专业设计队伍。潘继庆任轧钢和总图组组长。1953年初至1955年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负责大冶特殊钢厂轧钢系统,包括初轧、中型和小型轧机三个车间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955年负责抚顺钢厂的初步设计和锻钢车间的施工图设计。当时潘继庆作为轧钢总工艺师,为我国轧钢工程设计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轧钢工程设计基础。 1957年潘继庆参团赴英国、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等国考察轧钢生产技术。1962年再次赴英国和瑞典考察,回国后提出开展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试验研究和生产不锈钢板的建议,这两建议很快为国家采纳。国防科委和冶金部下文,并责成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负责,抚顺-鞍钢成卷生产热轧和冷轧不锈钢板卷的102、103、104工程设计。潘继庆负责不锈钢板生产工艺方案的总体设计,在设计方案获得冶金部批准后,潘继庆又组织和指导施工图设计,在设计完成后多次赴鞍钢现场蹲点指导施工和试生产工作,使该工程于1964年顺利投产。 1962年潘继庆担任轧钢专业总工程师,为打破当时国外对我国的封锁,由冶金部和一机部共同组织联合设计组,包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一重、二重、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自力更生设计和制造大型轧钢设备。1960-1966年潘继庆参加了当时计划安装在洒泉钢铁公司的1150毫米板坯初轧机、1700毫米热轧宽带钢轧机、1700毫米冷轧宽带钢轧机、4200毫米宽厚板轧机等四套轧机以及安装在太钢的2300单机架四辊冷轧不锈钢轧机等大型轧机的联合设计(后来国家改变计划,分别安装在本溪和舞阳)。上述4套大型轧机当时是我国有史以来设计和制造重量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机械设备。潘继庆作为参加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为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作出了贡献。 1964年“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试验研究”课题,在冶金工业部立项后联合鞍钢、太钢、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协作进行,试验室试验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进行。潘继庆根据出国考察所见,提出了二次冷轧—湿氢退火—高温再结晶退火—涂绝缘的工艺试验方案。当时实验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试验室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后,在太原钢铁公司建立半工业性试验车间,后在大钢建成正式的生产车间,大规模工业性生产变压器用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和电机用无取向冷轧硅钢片。 1964-1966年潘继庆主持太钢冷轧不锈生产线和长城特殊钢厂3500吨挤压机的引进,以及1700热轧带钢和1700冷轧带钢引进的早期谈判。潘继庆作为技术主谈,与外商进行了多轮的技术谈判,逐条逐句敲定技术条件,在技术谈判的基础上签订商务合同。1966 -1967年底他还亲自到太钢参加轧钢引进工程的施工管理,指导现场的施工安装和设备调试。是我国引进先进轧钢技术的倡导者和带头人。 1968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被停止工作,1969年下放河南午阳干校,直至1972年落实政策回到北京。1978年拨乱反正后,重新回到技术岗位,参加了国内多个钢铁工程项目的审查和咨询工作,如天津钢管公司总体设计方案的审查,设备引进的技术谈判;主持大冶特殊钢厂(电视机显像管用)阴罩带钢引进技术谈判,广东三水西南钢铁厂热镀锌生产线引进技术谈判。面对世界钢铁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当时我国钢铁生产技术落后状况,潘继庆撰写了多篇非常有价值的技术论文,介绍国外宽厚板轧机、小型轧机、热浸镀锌板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轧钢技术以及国内轧钢技术,并刊登在《钢铁》杂志上,为我国的钢铁工业的改造与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推动。 潘继庆参加了《大百科全书》(冶金卷)的编写,执笔撰写了“轧钢工业发展史”、“轧制理论”、“热轧带钢轧机”等条目。论文《试论炉卷轧机》被英国金属学会翻译成英文发表,《酸洗机与冷轧机相连接的新工艺》1989年在上海冷轧机年会上发表,获优秀论文奖。
新中国生产钢轨的先行者 据资料记载,我国大约是从1894年开始由湖北汉阳铁厂生产钢轨,当时曾生产了从29.8磅/米—42.16磅/米的各种断面钢轨,但都只停留在试轧阶段,没有形成批量生产用于我国铁路的实际建设。 1938年潘继庆参加将汉阳钢厂的三机架800毫米钢轨轧机搬往重庆。1941起由他主持重钢钢板和钢轨车间工作,1943年在钢轨轧机上试生产35磅/米钢轨,准备用于待江铁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大渡口钢厂准备为成渝铁路生产钢轨。在他主持下用钢锭试轧制85磅/米的铁路用钢轨600吨。1950年5月起潘继庆承担起重庆钢厂重轨轧机和钢板轧机的改造和扩建工作。自己画图做总体改造设计方案,主持设计和新建了煤汽发生炉、大型加热炉;增加8000匹马力蒸汽机主传动;增加厂房、吊车、改造钢轨精整线等,并亲自组织实施。当时重钢的2400毫米中板轧机和800轨梁轧机布置在一列上,二套轧机由位于中间的1台6400匹马力的蒸汽机传动,不但驱动功率太小,且轧制钢轨时不能轧制中板,轧制中板时不能轧制钢轨。潘继庆亲自设计,在800轨梁轧机的一端增加1台8000马力的蒸汽机, 将2400毫米中板轧机与800轨梁轧机的传动分开。6400蒸汽机传动中板轧机,8000蒸汽机传动轨梁轧机,避免两套轧机相互干扰,为顺利轧出钢轨和提高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他两次试轧钢轨取得的经验和在美国学到的生产钢轨的新知识,优化钢轨的孔型和导卫设计,制订合理的加热工艺、轧制规程和精整规程,很快轧制出合格的钢轨,月产量由原来的1000t提高至6000t、10000t,满足了成渝铁路铺轨的进度要求,为成渝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作出了贡献。为此,潘继庆受到西南工业部的表彰。 我国轧钢工程设计的组织者 1951年5月潘继庆赴北京,参加重庆101厂规划扩建设计。后重工业部改变计划,将改造扩建的重点从重钢转向大冶钢厂和抚顺钢厂。1952年12月成立212设计组,我国最早的钢铁专业设计队伍(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前身),潘继庆成为212设计组首批的成员,任轧钢和总图组组长,一边组建轧钢和总图的设计队伍,一边负责大冶特殊钢厂和抚顺钢厂的设计工作。 1953年初至1955年初,潘继庆任总设计师和轧钢的总操作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负责大冶特殊钢厂轧钢系统,三个车间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设计中采用特殊钢锭从炼钢车间热送至初轧均热炉间热装;中小型轧机采用适合轧制特殊钢,延伸率较小的孔型系统;直流电机无级调速主传动等先进工艺方的装备,这些在当时属于国内首创,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按计划建成并顺利投产,被冶金部评为优秀设计。后又负责抚顺钢厂的初步设计和锻钢车间的施工图设计。 当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建设刚刚起步,设计体制和设计方法都要向苏联学习。但没全部照抄照搬苏联的设计制度和方法,能兼容并畜取前苏联和美、英、德各家之长,在当时黑色冶金设计总院领导王金栋的组织推动下,初步建立起我国钢铁工程设计的管理制度和设计方法。潘继庆是我国引进现代轧钢工程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的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如工程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划分;轧制压力、轧制力矩计算和选择电机功率的计算方法,提设备设计任务书;进行设备订货,取得设备资料,提土建和各辅助科室的任务书、组织施工设计的管理工作等,都是潘继庆作为轧钢总工艺师时引进的,并作为轧钢工程设计的基本工作内容而留传至今,潘继庆为我国轧钢工程设计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我国早期大型轧钢设备的设计者之一 为打破国外对我国的封锁,1962年潘继庆担任轧钢专业总工程师后,发扬大协作的精神,自力更生设计和制造大型轧钢设备。1960-1966年潘继庆参加了当时计划安装在洒泉钢铁公司四套轧机,1150毫米板坯初轧机,1700毫米热轧宽带钢轧机,1700毫米冷轧宽带钢轧机、4200毫米宽厚板轧机,以及安装在太钢的2300单机架四辊冷轧不锈钢轧机的联合设计。在他主持下,由黑色冶金设计总院的技术人员提出设备设计的工艺参数和生产工艺,由一机部系统的重机厂负责设备设计和制造。在参加联合设计组的众多技术精英中,只有潘继庆具有在重钢实际生产的经验、有在美国现代化钢厂多个轧钢车间实习的经验,有参加大冶、抚顺设计所取得的经验、又有1957年赴英国、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考察轧钢生产技术,和1962年再次赴英国和瑞典考察,对当时轧钢技术世界先进水平的了解。潘继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他成为了联合设计组的技术带头人。在各种技术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潘继庆的意见往往就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潘继庆将他多次出国考察和平时收集国内外丰富资料,无私地提供给联合设计组,为我国独立设计四套大型轧钢设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四套大型轧机是我国有史以来设计和制造重量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机械设备。潘继庆为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我国国产第一套4200毫米宽厚板轧机的诞生付出的精力更大,作出的贡献也更大。 不锈钢和硅钢生产新工艺的推进者 1962年潘继庆再次赴英国和瑞典考察,回国后向冶金部和国家科委提出生产不锈钢板和开展冷硅钢片试验研究的建议。正在为研制核潜艇而找不到所需的不锈钢板而发愁的国防科委和冶金部,看到潘继庆的建议十分高兴,很快批复同意。并责成当时的黑色冶金设计总院,承担鞍钢成卷生产热轧和冷轧不锈钢板卷的设计。潘继庆负责生产不锈钢板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组织和指导设计组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完成后又多次赴鞍钢现场蹲点指导施工和试生产工作。抚顺-鞍钢热轧和冷轧不锈钢卷试轧成功和顺利投产,打破了当时国外对我国的封锁,为我国自力更生制造核潜艇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不锈钢卷。 潘继庆关于“开展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试验研究”建议,也很快为冶金部和国家科委所采纳。1964年“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试验研究”课题在冶金部立项后,联合鞍钢、太钢、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协作实施,试验室试验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进行。潘继庆根据出国考察所见,并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提出了二次冷轧—湿氢退火—高温再结晶退火—涂绝缘的工艺方案,这在当时是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冷轧硅钢生产工艺。指出这个方向和最早提出这建议、并制定出整体试验方案的是潘继庆。 1965-1968年潘继庆主持太钢2300/1700毫米冷轧不锈钢板车间的设计,包括初步设计方案的审定和部份施工图方案。这是为了解决国家火箭研制所需要的宽幅冷轧不锈钢板而建设的工程,在当时设计非常保密,只有潘继庆率领少数几个技术人员在做设计。在国外对我国进行严密技术封锁的环境下,潘继庆带领技术人员在设计中采用大轧制压力,小工作辊径、小压下量等技术,克服单张不锈钢板轧制没有前后张力的不利条件,保证了冷轧不锈板的尺寸精度和板型。在设计完成后潘继庆还亲自率技术人员赴太钢现场长驻,保车间的投产。潘继庆没有长辈与技术权威的架子,犹如20多年前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和年轻技术人员同住职工宿舍,下车间跑现场,与生产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商量讨论,指导解决设备试车投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潘继庆这种务实求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一同驻现场的青年技术人员、太钢的领导和工人,写大字报送来我院,对潘继庆进行表扬和感谢。 引进轧钢新技术的实施者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钢铁生产技术严重落后于世界,急需从国外引进先进轧钢技术。1964-1966年潘继庆作为技术主谈 从德国Scheloman-Semag引进全套太钢冷轧不锈生产线和长城特殊钢厂3500t挤压机的引进,以及武钢1700毫米热轧带钢和1700毫米冷轧带钢引进的早期对外谈判(后两套轧机因建设计划改变,改建在武钢,对外谈判亦转交武汉设计院)。太钢冷轧不锈生产线全套设备,包括1250毫米的8辊冷轧机、1150毫米的20辊冷轧机、碱酸洗热处理机组、光亮退火机组以及平整机、拉伸矫直机精整设备等,全套生产工艺和设备。长城钢厂引进3500t挤压机包括:感应加热炉、1500t穿孔机、3500t挤压机等主要设备,以及以玻璃为润滑剂用挤压法生产航空管和高温合金钢管的生产工艺。潘继庆作为技术主谈,与外商进行了旷日持久多轮的技术谈判。先弄清外商提供的工艺和设备是否是先进技术,对提供的设备性能是否符合我方的工艺要求,生产线上的主要设备结构是否合理,我方对引进生产线新的和特殊要求是否得到满足,逐条逐句敲定合同附件中的技术条件,在技术谈判的基础上签订商务合同。1966—1967年底还亲自到太钢参加轧钢引进工程的施工管理,指导现场的施工安装和设备调试。太钢冷轧不锈生产线和长城特殊钢厂3500t挤压机的引进,对我国军工生产材料供应,提高我国轧钢技术水平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潘继庆还参加了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太钢阴罩带钢引进、天津无缝钢管总厂引进的技术谈判,以及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 (彭兆丰) 简 历 1912年9月2日生于河北保定。 1933年 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附属高中。 1937年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1938~1939年 在钢铁厂迁建委员任技术员。 1940~1948年 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任工程师,轧钢所所长。 1948~1949年 赴美国坩锅钢铁公司和福特钢铁公司实习考察。 1949~1951年 重庆钢铁公司,任轧钢部主任。 1951~1951年 重庆钢铁公司,任基建处设计科科长。 1952年 在重工业部212设计组,任轧钢和总图组组长, 负责大冶钢厂轧钢和总图的初步设计。 1953年 任抚顺钢厂改造设计副总设计师,组织抚顺钢厂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 1954~1955年 在鞍山钢铁设计院负责大冶钢厂改造,轧钢系统设计负责人。 1956年 北京钢铁设计总院任轧钢科总工艺师。 1963年 北京钢铁设计总院任轧钢总工程师。 1979年 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任轧钢总工程师、总设计师。
主 要 论 著 1 潘继庆.轧钢设备制造应立足于国内.轧钢,1991(2). 2 潘继庆.连续热浸镀锌线技术的发展.钢铁,1990(4). 3 潘继庆.在沿海地带建设5000/4800毫米宽厚板轧机.钢铁,1989. 4 潘继庆.试论炉卷轧机.冶金设备,1988. 5 潘继庆.连续小型轧机的设计问题.轧钢,1987. 6 潘继庆.试谈我国线材轧机的建设.轧钢,1986. 7 潘继庆.薄板黑色防锈新方法.钢铁,1964. 8 潘继庆.国外轧材品种的发展趋势及我国扩大品种的方向.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刊,1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