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专家:李松堂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发布时间:2014-05-13


分享到:0

 

    李松堂,轧钢技术专家。为鞍钢和我国两个特殊钢厂恢复轧钢生产做出积极贡献。任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兼职教授时,自编轧钢专业教材《实用轧钢机械学》,为我国轧钢专业教育做了开创性工作。在鞍钢基建项目中提出并实施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首倡者。为鞍钢以及我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李松堂,1908730日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高作镇官汪村。8岁时,随父在家读私塾两年,并先后在睢宁县城厢市立国民小学、睢宁县高作镇代用小学、江苏省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后考入江苏省省立南京工业专门学校附设高中部,后又转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工业专门部预科读书,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预科补习。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学习,学习德语两年,学习大学课程五年,毕业时获特许工程师学位。

大学毕业后,1935年夏在南京金陵兵工厂机关枪厂车工部任技术员。19368月在资委会筹建的中央钢铁厂(后称湘潭钢铁厂)任实习员,不久去汉口湛家矶扬子铁厂实习炼铁生产,参观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和两座450立方米高炉,后赴上海浦东周家渡新合兴钢厂(后称上钢三厂)实习炼钢、轧钢生产。

1937年赴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进修冶金学半年,在克虏伯钢铁厂实习轧钢工程1年半。

1939年,在兵工署重庆廿四厂(后称重庆特殊钢厂)任第二轧钢部主任,1941年在资委会重庆资渝钢铁厂任轧钢厂主任,1946年在资委会北平石景山钢铁厂(后称首钢)任轧钢厂厂长。

19461948年,在资委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任协理兼轧钢所所长,负责恢复鞍钢各轧钢厂生产。

1948219日鞍山解放,随后去辽东(后称辽宁)省安东(后称丹东)科学院学习。

19481952年,任鞍钢轧钢部总工程师和公司轧钢总工程师,负责恢复鞍钢各轧钢厂生产;19501951年协助恢复抚顺、本溪两个特殊钢厂生产;19511952年,在东北工学院(后称东北大学)任兼职教授,主讲轧钢工程学。

1952年,任鞍钢黑色冶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担任轧钢专家职务,同时担任修改苏联专家设计的鞍钢长远发展规划初步设计(120卷)的设计总工程师职务。

1955年以后,分别在鞍钢基建设计处和技术处任副处长,主管鞍钢基建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

1961年以后,一直在鞍钢设计院工作并分别任副院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职,直到1983年离休。

19841229日,76岁高龄的李松堂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松堂曾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辽宁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被授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轧钢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对特殊钢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19391941年,李松堂在兵工署重庆二十四厂工作,曾利用在德国学习的经验,对从汉阳搬迁来的四架600毫米轧机进行配套设计、制造、安装、技术培训直至试车投产,取得完全成功,遂被任命为第二轧钢部主任。

19411946年,在资委会重庆资渝钢铁厂任轧钢厂主任期间,对三架430毫米型钢轧机进行配套设计、制造、安装、技术培训直至试车投产,也同样取得完全成功。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套轧机迁至湖北大冶特殊钢厂继续生产。

重庆资渝钢铁厂使用的轧辊孔型,是李松堂根据德国克虏伯钢铁厂轧制合金钢的孔型设计的,特别适合轧制较硬的侧吹转炉钢。20世纪50年代初全套图纸被苏联专家要去,20世纪60年代初被我国冶金工业部定为轧制特殊钢的标准孔型。

  为鞍钢全面复工创造条件 

1946年至19482月鞍山解放期间,李松堂在鞍山钢铁有限公司任协理兼轧钢所所长。由于李松堂对各轧钢厂技术数据进行过全面整理和保管,从而保护了鞍钢的设备、图纸、数据,为解放后鞍钢全面复工创造了条件,也为鞍钢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条件。

鞍山解放后,李松堂任鞍钢轧钢部总工程师。他调集轧钢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鞍钢各轧钢厂在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生产,生产得以逐步恢复。

19501951年,抚顺和本溪两个特殊钢厂虽有苏联专家指导,但均不能正常生产。这时,上级领导要求李松堂去协助恢复生产。李松堂认为,特殊钢大部分是高碳钢,加热必须在还原气氛条件下加热,以免脱碳和开裂。孔型的辊缝部分,其压下量必须逐渐减少,以免产生耳子而造成折叠现象。经过这些调整,两个厂子的生产逐渐走向正常。这也为冶金工业部20世纪60年代将大冶特殊钢厂的轧辊孔型定为轧制特殊钢的标准孔型提供了实例。

身负轧钢专家使命  确定《设计提案》中鞍钢规模

19521955年,李松堂担任鞍钢黑色冶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并一直担任轧钢专家职务。其他专业都有苏联专家指导学习,惟有轧钢专业没有,因此设计专家组长请李松堂代理苏联轧钢专家为设计公司的轧钢专业技术人员讲课。直至1953年底,苏联轧钢专家才来到设计公司。此后,李松堂即在苏联专家组长的直接领导下,担任修改鞍钢长远发展规划初步设计的总工程师职务,将设计规模由苏方编制的初步设计年产钢325万吨,提高到修改后的《设计提案》年产钢500万吨。

设计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苏方总图专家一再强调的,第二、第三炼钢厂至第二初轧厂之间的钢锭运输能力不足,鞍钢达不到年产钢500万吨规模。李松堂建议,对第二脱模车间铁路运输线路进行改造,增设三组交叉渡线(俗称“十字花”道岔),以减少钢锭车运输折返及倒调次数,提高了炼钢至整脱模及第二初轧厂之间的运输效率,缓解了钢锭车运输能力不足问题。此建议得到苏方总图专家和专家组长同意,1954年底完成设计,报送苏联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列宁格勒分院得到批准,且将《设计提案》中的规模提高到年产钢540万吨。这一规模后来被打破,1980年曾达到年产钢697万吨,还拆去了一组渡线,这足以证明当时李松堂的提案是可行的。

这个设计提案的确定,奠定了李松堂作为鞍钢发展规划设计总负责人的地位,成为鞍钢发展规划设计决策人的主心骨。

建言献策攻克生产难点和关键

19481952年,李松堂在鞍钢任轧钢部总工程师和公司轧钢总工程师。1949年鞍钢全面投产时,由日本技术人员为二小型厂所设计的管坯轧机迟迟不能生产出合格管坯,李松堂建议增设一架立辊轧机,解决焊管坯边部不齐问题,被采纳后很快生产出合格管坯,使焊管厂顺利投产。

19551959年,李松堂任鞍钢基建设计处副处长。1956年国家急需60万吨中板,而苏联又抬高价格,因此冶金工艺部要求鞍钢,利用伪满遗留下来的两片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的牌坊,配套成一个完整的中板厂。李松堂全面负责这项工程。当年冬季投产时,按照苏联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设计的中辊却不能随摆动台自动上下移动。李松堂建议,在中辊平衡与摆动台的连锁装置上增设附加配重,使轧制时喂钢和抛钢顺利进行。改造后,生产转入正常。该项图纸事后被苏联专家要去后,登载在苏联著名轧钢专家А.И.采利柯夫(Целиков)和В.В.斯米尔诺夫(Смирнов)合著《轧钢设备》一书中,并说明乌拉尔重型机器厂所制造的三辊劳特式轧机的中辊平衡,已按该图改进。

1958年,李松堂领导鞍钢7号高炉工程设计,这是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1513立方米高炉,全盘自动化上料。投产时发现自动称量漏斗下料不净。李松堂发现卡料的原因是漏斗90度夹角处太窄,遂建议该处焊上一条200毫米宽的枣核形钢板,从而使这个当年设计、当年施工(仅用四个月零三天)、当年投产的大型高炉顺利出铁。这一经验已成功应用到鞍钢弓长岭矿竖井的井下漏斗和11号高炉上。在19591月召开的全国设计会议上还做了经验介绍。

20世纪50年代末,鞍钢的冶炼能力大于轧钢的开坯能力,即初轧机开坯能力不足。鞍钢一初轧原二辊可逆初轧机已经由Φ1100毫米改为Φ1150毫米,主电机由一台4025千瓦更换为两台2600千瓦,大剪也由600吨换为900吨,初轧机开坯能力加大。但是,后部工序即串联的24英寸和18英寸的两组连轧机组的能力却通不过,原因是与改造后的初轧机能力不匹配。李松堂建议,将二中板换下来的5000马力的电机给24英寸连轧机组换上,得到大家赞同。鞍钢遂决定由鞍钢电修厂新制造两台5000马力电机,给两组连轧机组都换上,从而加大连轧机的进料断面,减少了前道工序初轧机的轧制道次,实现了两组连轧机组生产能力与改造后的初轧机生产能力相匹配,提高了整个初轧厂的产量。

      为提高鞍钢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1961年,李松堂任鞍钢公司总工程师兼鞍钢设计院副院长。1963年,为了给中国金属学会第二届年会提供论文,李松堂组织设计院轧钢专业部分青年技术人员,编写出2.7万字的《国际轧钢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扩大钢材品种的方向》一文,掀起了国内轧钢界学习新技术的热潮。

为了提高水淬高炉渣的质量,1964年李松堂翻译了国外高炉炉前水力冲渣文献多篇,并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在10号高炉炉前作水力冲渣试验,第一次试验即取得成功。后经不断改进,已扩展应用到11号高炉和新7号高炉上,并取消了渣罐车,为提高高炉生产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5年,李松堂还组织轧钢专业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冷轧硅钢片连续通氢退火和连续镀锌管的新工艺设计,这些新工艺的国外数据均由李松堂翻译。这两项工程分别于1968年前后投产,其中镀锌管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1979年,李松堂主持鞍钢半连轧厂改造工程设计时,为使该厂能改造成现代化工厂,他建议,鞍钢半连轧厂改造首先从提高产品质量入手,提高精轧机组出口速度,同时精轧机组要上AGC自动厚度控制系统,解决板厚差和头尾厚度差,为以后半连轧改造打下了基础。设计完成后得到冶金工业部组织的有北京、武汉、重庆钢铁设计院和冶金部规划院参加的审查会议的批准。得到日本改造半连轧厂诊断代表团的赞扬,认为鞍钢设计院所选定的参数和指标是正确的。改造中,首先建设的是水处理、可控硅供电、轧辊轴承间改造等工程。水处理工程于1984年投产,对提高热轧板卷的质量和产量起到保证作用。

有些部门和企业,要求李松堂撰写有关经济建设和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和体会。1983年,他撰写了2万字的《我与中国钢铁工业的今昔》一文。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同志评价这篇文章“既有历史纪实又有经验总结”,并向经济研究机构推荐。1985年他撰写出1万字的《关于解决鞍钢长远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设想》,对于鞍钢发展成年产钢15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起到了统一认识的作用。

李松堂提出,轧钢工作者要与炼钢工作者联合开发“连铸连轧薄板坯”的生产新工艺,以取消热连轧厂能耗高、投资大的粗轧机组。

关于上海宝钢进口矿石问题,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当有代表提出质询时,作为代表和冶金专家的他,解释了国家既定政策,得到代表们的理解和欢迎。

关于如何调整东北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得知当时甘肃省水力发电厂因无用户而开工不足时,建议将东北的铁合金和铝厂这两种耗能大户向水电充足的西北地区迁移。这一建议不仅被采纳,而且写入冶金工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小事做起  建言献策  远见卓识  大家风范

李松堂的一生是肯动脑筋的一生。他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不管在领导面前还是专家面前,他都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即使遭到权威反对、专家否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他的观点往往是正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1951年,苏联编制的鞍钢长远发展规划初步设计120卷到鞍山后,生产副经理主持审查,李松堂是被邀请提意见的人之一。李松堂提出的炼钢与初轧同步发展的方案,虽然当时被苏联专家否决,但经过20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直到出现连铸新技术这个矛盾才最终得到解决。由于李松堂提的意见较多,且能总揽全局,遂于19523月将其调离轧钢生产系统,到基建设计处任总工程师,其主要任务就是鞍钢长远发展规划的设计管理工作,从此李松堂开始了基本建设的设计工作生涯。在以后的设计、生产中,李松堂总能提出一些方案、措施和办法,使问题得以解决。李松堂不分份内份外,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解决设计、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李松堂,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扑在事业上,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奉献终生。((徐廷栋)

简    历

1908730  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

19281935  在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学习。

19351936  任南京金陵兵工厂机关枪厂车工部技术员。

19361939  任资委会中央钢铁厂实习员。

19371938  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冶金系学习,在德国克虏伯钢铁厂实习轧钢工程。

19391941  任兵工署重庆廿四厂第二轧钢部主任。

19411946  任资委会重庆资渝钢铁厂轧钢厂主任。

1946        任资委会北平石景山钢铁厂轧钢厂厂长。

19461948  任资委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兼轧钢所所长。

1948        在辽东省安东科学院学习。

19481952  任鞍山钢铁公司轧钢部总工程师。

19511952  任东北工学院兼职教授。

19521955  任鞍钢黑色冶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

19551959  任鞍钢基建设计处副处长。

19591961  任鞍钢技术处副处长。

19611973  任鞍钢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19731978  任鞍钢设计院设计负责人、生产组副组长。

19781982  任鞍钢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                                                                                                            

19821985  任鞍钢设计院技术顾问。

1986  离休。

19931210  逝世于鞍山。

 

     

               李松堂.实用轧钢机械学.鞍山:鞍钢出版社,1952

    李松堂.国际轧钢产品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扩大钢材品种的方向.钢铁,19641).

    李松堂译.高炉炉前水力冲渣.鞍钢内部资料.1964

    李松堂.从水力冲渣想起的鞍钢长远发展工作.鞍钢各厂矿领导干部学习材

    李松堂译热连轧的耗水量、水处理..鞍钢内部资料.1979

    李松堂译.现代化热连轧机.鞍钢内部资料.1979

    李松堂.我与中国钢铁工业的今昔.当代鞍钢,19841).

    李松堂.从事钢铁工业四十年的回忆.鞍山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84

    李松堂.关于解决鞍钢长远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设想.鞍钢技术,19866).

    李松堂.关于连铸与轧钢如何更好地连接的几点设想.轧钢,19863).

    李松堂.在重庆特钢前身廿四厂的年月里.四川冶金史志通讯,19862).

    李松堂.鞍钢科技名人录·李松堂篇.鞍钢史志,1987

    李松堂.辽宁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选编。关于辽宁省钢铁工业发展中红矿选矿和小轧钢机改造问题的设想. 1987

    李松堂.鞍钢“两步宏图”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鞍钢技术,198710).

    李松堂.今后应建设精轧机组能直接吃薄板坯的热连轧机.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1987

 

专题导航
计划
通知
会议
支付
政策
企业
奖励
评价
认证
科普
图书
期刊
文集
党建
  • 友情链接